昨天寫了囤藥不如屯知識,今天講講那些藥可以治療腹瀉!講了人參敗毒散,葛根湯,藿香正氣,午時茶等治療寒濕腹瀉。 今天說一下這個熱性腹瀉,黃芩湯。這個方也是出自《傷寒論》醫圣張仲景方。其原文云: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我常用劑量黃芩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棗5枚。 太陽少陽合病者,指病初太陽與少陽同時受邪,但以少陽受邪為主。因少陽肝膽郁火,內迫陽明,下走大腸,迫使津液下瀉,故自下利。少陽熱邪下迫,疏泄不利,氣機壅滯,故其下利,可伴腹痛,肛門灼熱,里急后重,瀉下黏滯不暢等癥。此病雖言太陽少陽合病,但無太陽之證,方無太陽之藥,是有合病之名,而無合病之實,故治用黃芩湯直清泄少陽邪熱以止利。若下利伴見嘔逆,是少陽郁火上犯于胃,胃失和降。治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清熱止利,降逆止嘔。 葛根芩連湯其原文: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湯主之。 我常用劑量:葛根20克,黃芩黃連各10克,炙甘草6克, 方中重用葛根為主藥,為解肌表之邪熱,表解則里和;配黃芩、黃連之苦寒,為清胃腸之邪熱,熱清則利止,為輔藥;又伍以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為佐使藥。諸味相協,以奏解表清里之功。 本方是治利名方。對泄瀉、痢疾證屬里熱引起者,皆可應用。臨床運用,以身熱、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苔黃脈數為辨證要點。 黃芩湯,葛根湯都是治療熱利,臨床如何鑒別?其實很簡單,見到下利腹瀉腹痛,那就黃芩湯,腹瀉下利,肚子不疼,那就葛根芩連湯。如果熱毒較重,還有腹痛,兩個方子可以合起來,如此既可以清熱解毒止利,也能緩急止痛,兼有腹脹可以再加木香檳榔加強行氣消脹。 除了熱證,還有虛實夾雜腹瀉,就是腹瀉日久不愈,進入太陰,既有熱邪還有寒邪,治療方面必須寒熱錯雜,代表方劑就是半夏瀉心,甘草瀉心,生姜瀉心三方。 其中以半夏瀉心常用,方子當中以芩連清熱解毒燥濕止瀉,干姜溫脾胃止瀉,人參炙甘草大棗益氣扶正。 三方區別在與,惡心明顯以半夏瀉心為主,水飲明顯以生姜瀉心為主,乏力氣虛不足以甘草瀉心加減。 傳統中醫認為這個方是辛開苦降,調整腸胃有一定道理。但是葉天士認為本方為厥陰病方,治療肝熱犯胃,導致腹瀉。其中芩連清肝瀉火,半夏干姜健胃,不虛去人參大棗炙甘草等,臨床也是效果卓著。綜合來看臨床口干口苦心煩易怒,惡心嘔吐,腹瀉等就可以運用。 最后介紹一個常用治療熱證腹瀉中成藥,就是復方黃連素片。這個里邊主要就是黃芩湯加減法,去了黃芩改用黃連素,加白芍木香吳茱萸,主要用于:止痢止瀉。用于大腸濕熱,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瀉,肛門灼熱;腸炎、痢疾見上述證候者。 總之這個病毒引發腹瀉,或者細菌引發腹瀉,中醫藥都好使,只要對癥,就像鑰匙開鎖,必然奏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