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識了解方程及方程命名 2、移項、系數、解方程、方程的解等名詞的意思一定要讓學生了解 3、運用等式性質解方程 4、會解簡單的方程 一、方程的起源 方程這個名詞,最早見于我國古代算書《九章算術》。《九章算術》是在我國東漢初年編定的一部現有傳本的、最古老的中國數學經典著作.書中收集了 古代解方程的方法是利用算籌。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注釋《九章算術》說,“程,課程也。二物者二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數程之,并列為行,故謂之方程”這里所謂“如物數程之”,是指有幾個未知數就必須列出幾個等式。一次方程組各未知數的系數用算籌表示時好比方陣,所以叫做方程。 《九章算術》中解方程組的方法,不但是我國古代數學中的偉大成就,而且是世界數學史上一份非常寶貴的遺產。同學們也要好好學習數學,將來爭取為數學研究做出新的貢獻! 二、方程的重要性 方程作為一個小學數學的重要工具,是小學向初中過渡的重點也是難點。滲透方程思想,讓學生能用字母表示數字,解決一些比較抽象的數學關系,所以學好方能對于學生以后學習數論等較難專題有很大幫助。 三、相關名詞解釋 1、算式:把數用運算符號與運算順序符號連接起來是算式 2、等式:表示相等關系的式子 3、方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4、方程命名:未知數的個數代表元,未知數的次數:n元a次方程就是含有n個未知數,且含未知數項最高次數是a的方程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個未知數,并且未知數的指數是1的方程; 如: 一元一次方程的能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 如: 5、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解方程。所以我們做方程的題時要先寫“解”字,表示求方程的解的過程開始,也就是開始“解方程”。 6、方程的能使方程左右兩斷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方程的解 四、解方程的步驟 1、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是: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化未知數系數為1。 2、移項變號: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方程的某一項從等號的一邊移到另一邊,但一定要注意改變原來的符號。我們常說“移項變號”。 3、移項的目的:是為了把含有x的未知項和數字項分別放在等號的兩端,使“未知項=數字項”,從而求出方程的解。 4、怎樣檢驗方程的解的正確性? 判斷一個數是不是方程的解,就要把這個數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兩邊結果是否相同。 模塊一、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 【例 1】 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⑴ 【鞏固】(1)解方程: (2)解方程: (3)解方程: (4)解方程 【例 2】 解方程: 【鞏固】解方程: 【例 3】 解方程: 【鞏固】解方程: 【例 4】 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⑴ 【鞏固】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⑴ 【例 5】 解方程: 【鞏固】解方程: 【鞏固】解方程: 【鞏固】解方程 【例 6】 解方程: 【鞏固】解方程: 【例 7】 解方程: 【鞏固】解方程: 【鞏固】解方程 【鞏固】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⑴ 【例 8】 解方程: 【例 9】 解方程 【鞏固】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⑴ 【鞏固】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⑴ 模塊二、含有分數的一元一次方程 【例 10】解方程 【例 11】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⑴ 【例 12】解方程: 【鞏固】解方程 【鞏固】解方程 【例 13】解方程 【例 14】解方程 【例 15】解方程 【鞏固】解方程: 【例 16】解方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