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它的繁榮不僅體現在經濟的繁盛,還表現在藝術文化的高度發展。良好的社會環境加上統治者的推崇,書法藝術也在魏晉之后,在唐朝達到了另一個新的高潮。 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張旭、懷素等群英薈萃,他們都是卓著的書法家;其實唐代的書法理論成就也相當卓著,只是關注到書法理論的人要少許多。 在書法理論界,有一個扛把子,唐高宗李治說他的書法足以“迷亂羲、獻”武則天更是稱他為“書仙”。憑借一部三千余字的著作一戰成名,揭露出“二王”草書筆法秘訣。 此人便是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他的這件被稱為書法《圣經》的作品就是《書譜》。 這又牽扯到書法學習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書法筆法傳承。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絕對不能像“田楷”之流,追求只要寫得美觀就好。 懷素不想受古人拘束,堅持不師古,結果到了三十歲都還是書法門外漢。后來所幸遇到鄔彤,書法才卓然成家。 孫過庭就是書法筆法傳承譜序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書譜》也是書法傳承譜序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說:“孫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 米芾認為唐代草書得“二王”法度者,無人能出孫過庭之右。 《書譜》通篇有3500余字,這三千余字,孫過庭意在筆先,一氣呵成,瀟灑利落,心手雙暢。 古往今來,《書譜》受到了無數的贊譽,其中以明代收藏家孫承澤的評價最為精到:“唐初諸人無一人不摹右軍,然皆有蹊徑可尋。孫虔禮之《書譜》,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無意求和,而無不宛和,此有唐第一妙腕。” 張旭與懷素兩位“草圣”都是以狂草著稱于世,唐代的經世小草之作,只有《書譜》這一件。 書法史上的小草的另一件范本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可惜《十七帖》只有刻本傳世,孫過庭的墨跡本《書譜》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最好的范本。我們平常所能用到的文字,都能在這件《書譜》找到相應法度嚴謹的書寫。 我們將這件作品進行了1:1超高清的復刻,與原作別無二致,您感興趣可以點擊文章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