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邊縣因有明代靖邊衛而得名,靖邊衛取“綏靖邊遠”之意為名。秦統一六國(前221年)后,縣域屬上郡。 漢時,縣域置上郡奢延縣。西漢時,隸屬朔方剌史部;東漢時改屬并州剌史部。三國西晉時縣境為羌胡所據。東晉、十六國時,縣境先后為后趙、前秦、后秦所據。東晉義熙三年(407年),后秦劉勃勃擁兵自立,占據上郡,建大夏國,并于義熙九至十四年(413年~418年)在今縣境北部筑都統萬城(今紅墩澗鄉白城子)。南北朝時,北魏于始光四年(427年)滅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年)建立統萬鎮,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設巖綠縣,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置夏州,縣域分屬化政郡、闡熙郡,其西部屬山鹿縣。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東部設寧朔縣(治所在今楊橋畔),屬弘化郡轄。隋開皇元年(581年),撤弘化郡復設夏州,開皇三年(583年),改夏州為朔方郡,撤山鹿縣,轄地并入長澤縣。縣域分屬朔方郡長澤、巖綠、寧朔縣。恭帝義寧元年( 617年),梁師都在夏州建立梁國,縣域屬梁。唐武德二年( 619年)寧朔縣歸唐。武德六年(623年),在寧朔置南夏州。貞觀二年(628年),消滅梁師都,復改弘化郡為夏州,撤南夏州與寧朔縣,并將巖綠縣改為朔方縣。貞觀五年(631年)復設寧朔縣,長安二年(702年)又撤。開元四年(716年)再設,九年(721年)再撤。不久又設。五代十國時廢道建置。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沿襲唐建置,縣境屬夏州朔方、寧朔、長澤3縣。宋時,縣域為北宋、西夏反復爭奪之地,初屬宋,后長期分屬西夏夏州、龍州、洪州、宥州。元時,縣域屬陜西行中書省延安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設靖邊衛,是年又設靖邊道。明成化三年(1467年),設靖邊營。清康熙元年(1662年),撤靖邊道,原所轄營、堡統歸榆林道管轄,同時設靖邊所。雍正九年(1731年),置靖邊縣,隸屬榆林府。乾隆八年(1743年),本縣改屬延安府管轄。1950~1968年,靖邊縣隸屬榆林分區專員公署。1968~1979年,靖邊縣隸屬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靖邊縣隸屬榆林地區行政公署。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靖邊縣隸屬榆林市至今。統萬城遺址大夏國國都,建成于公元418年,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它雖不見當年的刀光劍影,也不聞羌笛胡笙,但歷經千年風雨的城墻,支離破碎的瓦礫,仍然訴說著當年的輝煌。登高望遠,發思古之幽情,收滄桑于眼底,讓游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古長城遺址萬里長城蜿蜒曲折,時隱時現,高高聳立在千溝萬壑之上。革命舊居靖邊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區。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轉戰陜北時,曾在靖邊小河、天賜灣、青陽岔生活戰斗了64個日夜,中共著名的“小河前委擴大會議”就是在小河召開的,這些舊居依然保存完好。鎮靖古城——鎮靖距靖邊縣城張家畔8公里,鎮靖堡城最初為唐夏州節度使李佑所筑,鎮靖城又名烏延城,唐長安至夏州的通道經城而過。上世紀30年代,鎮靖曾是靖邊縣城所在地,現留有古長城、中山臺、北城門等遺址。折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