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再次對軍事機構進行了改革,將大都督府一分為五,改為五軍都督府,山西屬后軍都督府管轄。五軍都督府和兵部成為明朝最高軍事機構,該制度一直存在到明朝滅亡。 初期的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互相制約,養兵與調兵權分離,朱元璋的本意是防止武將養兵自重。到后來兵部逐漸凌駕于五軍都督府之上,五軍都督府逐漸成了尸位素裹之地。 洪武時期實行衛所制,五軍都督府之下有都司或行都司,山西雁門關以南設有山西都指揮使司,雁門關以北設有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兩個都司管理著下轄的各級衛所。 這個時期史料中看不到山西長城修建的記載。所以這一時期,主要靠一個個衛所軍堡保衛著山西的大明疆域。 太原的晉王府和大同的代王府先后開府。塞王守邊,是洪武后期山西的軍事特點。 明朝最早修筑的長城是明代史料中所謂的“大邊”。 成書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曾任兵部員外郎的魏煥所書的 《皇明九邊考》卷五 《大同鎮》載“初設大同府,分封代王,外分東中西三路,北設二邊,拱衛鎮城(大同)。” 從該文可知,在明朝初期,大同北面設有兩道邊墻——大邊和二邊。那么早期大同的大邊和二邊究竟在什么地方,和今天山西所存的明代內外長城又有怎樣的關系? 最早關于山西明長城的史料出自于《明史·兵志三》,書中載:“帝于邊備慎謹,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緣邊皆峻垣深壕。一各處煙墩,務增筑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井外圍墻與墩平,外望如一。” 永樂時期提到的這段長城到底是大邊還是二邊?它是今天山西現存的晉蒙分界的長城嗎? 其實這樣的疑問早在清朝時期就存在了。清雍正初年,山西巡撫曾奏報,“據聞殺虎口外又一層邊墻,曰二道邊。此墻與內界有間隔,北段窄,南端甚寬,有七八十里,其長自殺虎口直通黃河,約有三百里。……古人在口外又筑此一層墻,不可謂無有緣故,必有關系。” 今天在這一地區,仍存有“二道邊”這樣的地名。 現在在內蒙古豐鎮市、興和縣、清水河、涼城境內也殘留著一些明代邊墻。 這些長城到底是大邊還是二邊?又建造于什么時候? 據學者們考證,明史中提到的永樂時期的長城就是文獻中一再提到的大邊,也就是現在內蒙古境內殘存的明長城。而現在晉蒙邊境的長城是二邊,當然二邊一再修繕,不同時期的二邊實際走向是有不同的,但是大致位置是沒有問題的。那么這段長城到底修建于何時? 1980年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豐鎮市隆盛莊鎮東山長城邊上發現一塊石碑,上刻銘文為“大明洪武廿九年歲次丙子四月甲寅吉日,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建筑”。而其它史料中對這段長城并無記載。這個碑文是個孤證,但是我們從中可知,在洪武后期,就開了長城的修建,修建的就是所謂的大邊。 正統“土木堡之變”后,大邊基本廢棄。而后修建的大同北部的長城,有的地方建有復線長城,這時又把靠外側長城稱之為大邊,里面的稱二邊,導致了名稱的混亂。 所以今天,人們提到大邊二邊,一頭霧水。實際,今天我們在山西看到的明代長城,都屬于二邊,早期的大邊早已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只剩下零星的斷壁殘垣出現在內蒙古境內。 現在殘存的明代早期大邊長城:東端起自興和縣平頂山,迤邐而西,經過興和縣、豐鎮市、涼城縣、和林格爾縣、到清水河縣黃河東岸為止,全長約350公里。 ![]() 尋訪平遠堡附近長城 ![]() 這里有北魏漢明三代長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