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1 08:13:46 來源: 西一安鮮 10月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下文簡稱《綱要》)正式出爐。此次規劃范圍包含黃河干支流流經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涵蓋國土面積達130萬平方公里,涉及沿河人口近2億人。 對于長期關注我國南北城市發展的朋友來說,相信這份《綱要》不會感到陌生。早在2019年,發改委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就談及正組織有關方面抓緊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工作; 2020年8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正式進入審議階段; 2020年下半年,包括西安、鄭州、濟南等沿黃主要城市分別召開關于《綱要》的貫徹落實會議。 在部分媒體看來,此份《綱要》更為偏重生態保護且針對性推動沿黃特大城市瘦身健體,防止城市無序擴張,可實際上此《綱要》發展目標非常清晰和明確就是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并行。 其中生態保護目標為構建黃河流域的“一帶五區多點”空間布局,涉及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北方防沙帶、黃河口海岸帶等主要骨架,以及三江源、秦嶺、祁連山、六盤山、若爾蓋等水源重點區,同時兼顧區域內其他水土保護區和重點河湖水保護區。 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為構建“一軸兩區五極”的發展格局,涉及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大通道上的新型城市群,以及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平原的糧食和能源區,同時發展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和蘭西城市群,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以創新為主要動能,培育經濟增長極,打造開放通道樞紐,帶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 《綱要》中從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綜合交通網絡、跨區域大通道建設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沿黃流域的多個重點城市被頻繁點名。根據筆者統計,其中西安被點名11次,鄭州被點名8次,濟南被點名4次,雖然濟南被點名的次數少于西安和鄭州,但這幾次點名均十分關鍵。 那么此次《綱要》批復是否有助于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目標呢? 濟南的“國中”夢隨著各省市七普人口數據先后公布,西安(城區人口928萬人)、濟南(588萬人)和鄭州(534萬人)均順利晉升特大城市之列;2020年底西安與濟南GDP也順利突破萬億;再隨著此次《綱要》的發布,似乎濟南與西安、鄭州這三座北方省會城市無論在經濟、人口還是政策導向方面均旗鼓相當、不分伯仲。然而重點且時刻關注濟南發展的朋友很清楚,濟南與鄭州、西安之間還相差一個“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與批復。 根據住建部率先提出的國家中心城市定義來看,國家中心城市是我國城鎮體系的最高層級,其不啻是全國各大區域中心城市,且在區域內的金融、文化、交通、教育、醫療、外貿、對外交往等方面具備中心性和國際性。 正是基于其最高層級的定位和全方面的條件因素,因此截止到2021年我國被住建部和發改委認定的國家中心城市僅有五個,即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和重慶(詳見2005年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而當下被廣大媒體稱為的另外四座(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實際上是根據2016年4月-2018年2月,發改委先后發布批復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和《關中城市群發展規劃》內容中的“以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定位”以及“支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與方向。因此這四座城市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中心城市,只是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以及邁向國家中心城市過程中得到國家層面認可和支持最靠前的四座城市。 但即使是這一國家層面規劃性、建設性的支持與認可,也成為了全國諸多城市爭奪的目標。自2008年以來至今,先后有包括沈陽、濟南、南京、青島、杭州、廈門、南昌、烏魯木齊在內的多個城市公開表示爭創國中,其中南京、杭州、寧波、濟南、合肥和沈陽6座城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已被寫入了上述6市所在省的“十四五”規劃。 濟南是最早一批爭創“國中”的城市,從不被重視、不被看好到呼聲漸高以及被寫入山東省“十四五”規劃,擺在濟南面前的不僅僅是其他區域的潛在競爭對手,還有橫在眼前省內的兄弟城市——青島,濟南爭創“國中”的道路真像是“升級闖關”異常艱難。 濟南有多“難”眾所周知,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獲批建設國中的背后是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四個城市群升格為國家級城市群,同時更是四川省及省轄15地市、湖北省湖南省及省轄31地市、河南省山西省及省轄30地市、陜西省山西省甘肅省及省轄11地市多省市統一規劃部署并大力支持下促成的結果。 然而擺在濟南面前的不僅是需要一個國家級城市群的批復,同時還要面對的是同省青島市對于國中的爭奪。我們不妨來回顧下濟南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艱難之路。 2020年1月5日上午,濟南市罕見同時發布《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標體系》和《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彼時,一天之內連發兩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文件,在全國城市中唯有濟南。 按照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四座城市獲批建設國中的步驟,大致是由城市提出目標后經所在省份給予支持上報國家,最終批復升級國家級城市群規劃中提及重點城市支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然而濟南提出規劃在山東省這一層面就遇到了同城競爭。 2020年1月18日上午,山東省第十三屆人代會三次會議上,山東省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支持濟南、青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按照其他四座城市由省份上報城市群規劃,后由發改委批復城市群規劃并支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節奏來看,到這一步山東省提出山東半島城市群及支持濟南、青島建設國家中城市的節奏完全符合,且申請時間也完全合理。 2020年2月19日,山東省再度發文“支持濟南、青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爭創國家中心城市之決心與支持力度,在國內一時無二。 然而有一點作為旁觀者的大眾看得更為清晰,此前獲批建設國中的四座城市,其批復的城市群規劃至少涵蓋兩個省份以上的多個地市在內,且這四座城市在該城市群中具有經濟、人口、教育、醫療、交通等絕對核心競爭力和帶動力,且延伸輻射至西南、長江中游、中原地區和西北地區。因此也有較多網友大膽預判,我國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必定在東北地區,甚至直接點名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就是——沈陽。 然而山東半島城市群規劃的輻射面和帶動力相對上述四個城市群無論是在城市量級還是所在區域影響力方面均有差距,且一個城市群內打造兩座國家中心城市也不現實,因此山東半島城市群規劃自提出以來至今未獲國家支持批復。 2021年山東省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濟南打造“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青島轉頭打造全球海洋城市,自此濟南才終獲山東省全力支持其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然而濟南距離國家中心城市還差一個國家級規劃,濟南把目光聚焦在了黃河。 濟南能否彎道超車2020年的6月濟南市很忙!7日-9日,濟南分別赴鄭州與西安學習考察。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學習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經驗和做法,細節方面從營商環境、城市管理、招商引資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洽談對接,并分別與鄭州和西安簽署了協同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彼時的全國范圍內,有多達8個城市公開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發展目標,且身后有所在省份的背書與強力支持。濟南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編制之時主動走出去的背后在謀劃一盤大棋。 濟南能否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筆者不清楚,但在全國公開爭奪國家中心城市的諸多城市中,筆者認為濟南最為積極和努力。 2019-2021年這兩年多時間來,濟南市提升了省內經濟首位度,合并了地級市(萊蕪市),GDP跨入萬億俱樂部,城區人口突破500萬晉升特大城市,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契機,沒有機會創造機會迎難而上,這樣的進取心值得被肯定。果然,肯定在2021年終于來到。 10月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爐。在高質量發展目標打造“五極”格局中,山東半島城市群的位置放在了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兩個國家級城市群之前;在構建形成“一字型”黃河流域現代化交通網絡上,建設東西向大通道的起點設在了濟南;在加快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中,單獨支持濟南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 閱讀過此次《綱要》的朋友都應該理解,《綱要》主要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另一部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兩者均重要。濟南在《綱要》中被提及的次數少于西安與鄭州,主要原因在于生態保護方面西安與鄭州被多次提及,而在高質量發展方面濟南在各個主要章節均有提及。 隨著《綱要》的正式發布,規劃期內濟南如順利完成落實黃河流域格局規劃、打造黃河流域大通道交通起點、建成新舊動能轉換區,那么該《綱要》對于濟南在與其他城市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中可謂是最大利好。 寫在最后,國家中心城市是我國城鎮化體系中的最高層級,且應當具備城市所輻射區域內金融、文化、交通、教育、醫療、外貿、對外交往等方面的中心性和國際性。因此國家中心城市的批復和設立也極為嚴格和謹慎,同樣基于此全國爭奪“國中”的城市才會如此踴躍。但根據筆者過去三年對于公開爭奪“國中”的多個城市在經濟、人口、態度、主動性等多方面的觀察來看,濟南無疑是其中最為努力且不斷取得佳績的城市,這份奮勉之力值得被肯定和被看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