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區是由境內有洪山而得名。洪山古名東山,又名黃鵠山,與蛇山、龜山齊名,合稱“武漢三山”。唐貞觀四年(630年)尉遲敬德在此監修彌陀寺。到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孟珙把隨州大洪山的幽濟禪寺遷移到這里,才改黃鵠山為洪山,改彌陀寺為崇寧萬壽禪寺。到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又改為寶通禪寺。1949年11月,武漢市在江南地區設3個郊區,即洪山區、武泰區和挹江區。1951年4月,將洪山、武泰、挹江三個郊區合并為武漢市第八區(武昌郊區)。1952年7月,武漢市撤銷第八區(武昌郊區),并將武昌縣部分地區劃入武漢市,成立南湖區、東湖區。1955年2月,武漢市將東湖區和武昌縣的第七區合并,成立洪山區。1956年6月,武漢市撤銷南湖區將武漢市江南的3個郊區(洪山區、南湖區和青山區)合并為洪山區和青山區。1957年6月,武漢市將青山區改為城區,原青山區所轄鄉全部劃入洪山區,并將洪山區轄街道劃入武昌區。1960年7月6日成立洪山(城市)人民公社,管轄武珞、珞珈山、濱湖、水果湖、東湖風景區等5個分社。1961年3月武漢市將洪山區人民公社和關山人民公社合并,恢復行政區建置,成立武漢市洪山區。1964年8月,武漢市撤銷洪山區和各城區農業辦公室,成立洪山和漢橋兩個郊區。1976年1月,漢橋區撤銷并入洪山區,此時,洪山區成為環繞武漢市的大郊區。洪山已經形成以東湖九峰城市森林保護區為核心的大東湖自然景觀線路。比西湖面積大5倍的東湖,水面面積34平方公里,沿岸被34座山峰環繞,山下有湖,水中有山。園中園,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游客。九峰山方圓20平方公里,其9座山峰蜿蜒起伏,其丁管峰海拔200米,是武漢城區第一高峰。湯遜湖擁有水面1.5萬畝,已建和在建的有三大區域:農家樂園區、水上運動游樂區、避暑休閑區。還有張公山休閑娛樂度假區、黃家湖休閑觀光風景帶等等。形成了以武大、華科大、光谷步行一條街、卓刀泉歷史文物古跡、圖書城等眾多科教歷史景點為基礎的科教文化線路。東湖海洋世界、鳥語林、武漢植物園、中南民大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武大櫻花,具有神奇典故的卓刀泉古寺等等景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是全國三大植物園之一,它在東湖之濱,磨山南麓,依山傍水,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這里常年舉辦各種花卉展覽,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獼猴桃種植資源庫和東南亞最大的水生植物資源圃,共建有珍稀植物區、松柏園、藥園、山茶園、牡丹園、杜鵑園、薔薇園、竹園等十多個專類園區和園林景區,是一個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植物園。武漢東湖海洋世界:落于著名的國家級名勝風景區武漢東湖湖畔,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展示千余種萬余尾海洋珍稀魚類,是目前最具特色、國內一流的大型海洋動感世界。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座落在美麗的東湖之濱、南望山麓,毗鄰武漢光谷廣場,是目前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藏有少數民族文物一萬余件,其中不少堪稱珍品、孤品,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該館座落在風景秀麗的南湖之濱,整個建筑既莊重典雅,又秀麗玲瓏,其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舉步之間,領略我國南方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和風俗民情。卓刀泉寺位于洪山區卓刀泉南路上、伏虎山西麓,始建于宋代,以關公卓刀于地得泉而聞名,歷史上曾是風景秀麗、香火旺盛、游人如織的旅游勝地。古卓刀泉寺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具有深厚的宗教歷史文化內涵,并具有極高的旅游資源開發的經濟價值,是武漢市不可多得的文物勝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