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東縣第二高級中學 李國翠 (推薦人:胡陽新 電話13517154971) 語文課程凝聚著深厚的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它涵蓋倫理道德、藝術審美、哲學思想等元素,融載道、載情、載史于一體。語文教材的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導學生閱讀它們,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圣者、智者對話,與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力量。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既能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能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多一點原本屬于其自身的靚麗與芬芳,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的魅力。 一、挖 挖,即挖掘教材文化內涵。課文不僅承載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弄清教材中的字詞句、段落層次、主題思想,還要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子。人教版語文新教材所選篇目大多富含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挖掘、探究。比如,《散步》一文故事情節簡單,但經作者的思考升華,包含了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濃濃親情寄寓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風箏》不僅讓我們感受到魯迅先生嚴于自責和反省的品格與情懷,更引發我們對封建思想的否定和深惡痛絕;《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使學生觀賞到華夏建筑文化的富麗堂皇;《黃河頌》、《三峽》使學生領略到旅游文化的旖旎風光,從而增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安塞腰鼓》、《社戲》等課文可謂是民族文化的大展臺,向學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此外,學習詩文,可以讓學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態度,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氣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懷,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國憂民思想。 二、 設 設,即設置課堂教學情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強化環境意識: “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的綜合運用,為教學創設物理環境?!虼耍诮虒W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意。比如:或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巧妙融合,渲染氣氛;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例如,《蘇州園林》一課讓學生在幽雅的古箏音樂中欣賞蘇州園林的圖片,感受蘇州園林的景色之美,成就之高,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強化學習動機。隨著課文閱讀的展開,再用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印證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用實物圖片配合解釋“軒"“榭"等詞語,使學生獲得直觀深刻的印象,既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 三、 品 品,即品味作品文化意蘊。語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學作品(如古詩、現代散文等),語言表達豐美而深厚,這來之于豐富的思想和文化積累。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它承載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傳達著生活氣息,閃耀著人文色彩的光芒。當我們走近語文,捧讀一部部經典著作,也就走近了中國文化。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味。 |
|
來自: 昵稱15221501 > 《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