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右臂分筋法 右臂分筋法,與左臂分筋法的手式相同。病人仍為坐式;醫師站在病人的右外側,握起病人的右手腕。依照左臂分筋法的手式,進行撙作。參閱左臂分筋法各式及附圖,不再贅述。 二腿部分筋法 甲右腿分筋法 病人仰臥。左腿平伸,右腿屈起,定趾往里靠合,足趾與股相對。醫師站在病人的右側。按以下各式施治。 第一式:用兩手大指,扣住右腿膝蓋上兩虎膝部位,兩手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扣入右膝后兩邊的筋,向左側面緩緩板下,緩按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圖一 第二式:仍將右腿戳起,用右手大指捺膝上,中指和無名指扣陰陵泉部位。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膝上面大筋,大指扣住膝后,食指和中指撥膝上面的大筋,緩緩向前撥動至腿腋止。 附:腿部手式圖二 第三式:右手掌仍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無名指扣住膝面,左手大指扣住右膝后面外側大筋,緩緩向前撥動,至環跳部位止。 第四式:左手掌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無名指扣住膝面,大指扣住右膝后內側大筋,緩緩向前撥動三、五次。 第五式:病人右腿戳起,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腿彎里側陰陵泉部位的大筋,大指扣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扣住右膝下迎面骨上端,食指按中指扣委沖部位手的筋,向下緩緩撥動,揉送至承山部位止,如是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圖三 第六式:左手扣住肋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右膝下內側,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順其筋勢,向下緩緩撥送,至懸鐘部位止(即外踝上三寸)。病人的足趾及腳背,均有感覺,如是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圖四 第七式:病人右腿仍戳起,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食指和中前扣住后面;同時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跟腱,大指分撥腳腕的筋,自右足內踝起,經解溪部位至外踝止,將其筋絡往后撥動,如是三、五次。 第八式:右手仍如前式,位置不變,用左手大指撥動腳背前面的筋,自右足大趾跟起,至小趾跟出的筋,往復撥動,如是三、五次。 第九式:病人右腿戳起,右腳外踝壓在左膝上,用左手中指和無名指扣住右膝后內側陰陵泉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扣住膝上,用右手大指指端,分撥右三陰交穴的筋。 附:腿部分筋法圖五 第十式:左手中指和無名指仍扣住右陰陵泉的筋(與上式同),右手握住右足內外踝,曲伸枕校三、五次。 附:腿部分筋法圖六 第十一式:再將己右腿戳起,足跟靠住股間,足趾微往里合。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膝外側大筋,食指和中指按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按住右足面解溪部位,食指和中指按住足外踝及足跟。用右手掌按右膝上,向左側面緩緩下按三、五次。 第十二式:右手仍不動,位置不變,但向左側面壓按豆左腿上。用左手叉開,在右環跳部位揉拋三、五次后,即順胯后推至腎俞穴,左手即改成鉗形,將兩腎俞穴扣住,撥一、二次為止(參閱腿部手式圖七)。 附:腿部法手勢圖七 第十三式:手法與第一式同。 附:腿部手式圖七 乙左腿分筋法 左腿分筋法,與右腿分筋法的手式,基本相同。病人仍為仰臥式。右腿平伸,左腿屈起,足心向下足趾往里靠合,足跟與股相對。醫師站在病人的左側。依照右腿分筋法的手式,進行操作。右腿分筋法第十二式:“加治腎俞一次”,左腿分筋法不必加治此穴。 參閱右腿分筋法各式及附圖,不再贅述。 丙兩腿合治 病人仰臥,兩腿戳起。施術者與病人對面坐,并將右腿蜷起,壓住病人兩腳腕解溪部位。用右手捺住左腿膝上,左手捺住右腿膝上,向前及左、右搖擺枕校三、五次。兩手指交叉,再將病人兩腿往懷里扳校一次為止。 三、四肢分筋法說明 人體骨骼,皆系銜接,以筋穿連而成,頭、屬、背、昵皆然。人之動作靈活,與力之大小,皆在筋之彈力。筋以氣血保養,氣血足,筋之彈力大,動作靈活。如氣血虧,筋不得保養,往往發現抖顫、拘攣、麻木不仁等等不同的病癥狀,其說明另敘專條。 此等病于施治時,無論臂、腿,均須用分筋法以治之。分筋法,分為腿部、臂部兩種,其治法手式不同,而作用之理則一。因腿、臂的形狀不同,筋的部位粗細均不同,其法式亦不同。無論何式何法,皆為分撥其筋,使氣血循環無阻,筋得氣血保養,漸自恢復正常,其彈力即生長,動作即靈敏。 人身之總筋有兩條,自后腦交叉,由項通背,順腿直到足跟。其枝脈分布,臂部的筋,為其枝脈,為繞穿骨骼,自背至肩,由囑到肘,過腕達指,其筋比背、腿兩部的筋較細。背后的兩條大筋,攏脊骨自腦后直下,其枝脈左右分布如帶,至腎俞處,即分兩大枝脈,繞穿骨骼,經兩環跳部位,順腿至膝而下,直達足跟。因腿部的筋較粗,其枝脈分布,順腿部骨骼,繞穿至足直達于足趾,其筋均粗于臂部的筋。頭部筋細,如絲、如線,由后腦繞穿面部的各個部位。人周身之部位,無論何處,其部位的筋,均相連接,各臟腑經絡,與筋相通,故頭、面、背、臂、腿、手、足部位的穴道,能平補各臟腑的氣。 筋皆為兩條,分大筋、子筋,以通氣血。如過外因,將筋擰背,氣血即不能順利通過,則局部作痛,為有余之癥。將其筋舒通,氣血不為所阻,其痛即止。如遷延日久,因局部障礙,往往串及全局,則變為不足之癥。例如手部的筋,擰背作痛,甚則串至手腕,影響到肘、臂、肩、項、背、腰、腿等等部位,因氣血被阻,筋不得保養,必然拘縮,彈指必減,動作不靈。此為由外因而造成的筋拘,則只用分筋法治之,將筋絡漸漸分開,氣血漸漸通暢,筋得氣血保養,漸漸舒開,筋拘自愈。此等癥,皆系因擰背摧閃而得,與內臟無關,不須治腹部及任脈。 如系內部氣分錯亂,而影響及筋絡,往往發現不同的疾病。如氣串、氣滯、偏枯、痿癥及作抽、抖顫、拘攣等癥,或因氣分錯亂,串及筋絡,沖擊不同的部位,忽上、忽下,或如針剌,或如鳥啄等等不同作痛,此為氣串。氣串不限于臂腿,或因內部氣分錯亂而影響到臂、腿、腰、背等部位的筋。其氣凝聚錯亂而作痛者,為氣滯。亦有氣分錯亂于內,因內臟之氣分尚足,其病尚不能發作,但潛伏不正之氣,又不能消滅,隨蘊結于旁側,一旦遇有外因,如氣惱、暴怒,或感冒風邪,即突然發作。血被不正之氣所阻,其循環即受影響,則半身的血液循環,即遲慢或不通,則半身由頭至臂、背、腿部的筋,綜不到氣血的保養,其作用失,輕則麻木,重則不仁,筋之彈力,或減或無。此等病,重者,大都皆系猝然而發,其鋒不可遏。如其氣阻于左,則左半身助失作用,阻于右則右半身亦失去作用。此為偏枯癥。有因氣分錯亂于內,臟腑之氣尚強,不為所阻,但錯亂之氣,亦不能舒開,則串及周身筋絡,血液之循環,受其影響,速度漸緩,筋即不得保養,則氣凝聚于全部。輕,則遍身作痛,重則肢體拘攣,漸漸正氣越虧,濁氣愈旺,則氣血漸虧,筋因之更不得血之保養,漸漸由拘轉抽,各臟腑之氣,漸漸敗壞,則成癆。亦有因腎氣虧損,影響筋絡,腎臟為腰,腿樞扭,因背部的筋,至此處,即分兩大枝脈,下達于兩腿,如腎臟氣分錯亂,首先影響到腰、腿部臂的血液循環,筋即不得保養,輕則兩腿的彈力減弱,動作不靈,重則即成痿癥。此等不同的病情與癥狀,皆系內發之癥,因氣分錯亂,影響到血液的循環受阻,筋不得氣血保養所致。如單用分筋法,舒其筋絡,內部的氣分不能調順,亦不能奏效,必須同時將腹任背督,施治通順,表里兼治,方能奏效。 臂部分筋法各式分撥步驟: 第一式:往復合轉其手腕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于肘、臂,下達于五指,將此部的筋撥動,則全臂的筋均動。 第二、三式:一手扣住曲池部位,一手握腕,仰、俯(俯即往里壓之意)、合、撥。此為枕校肘部及手部的筋。 第四式:一手握腕,一手撥腋前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肩胸,下達于肘內側,撥動此部的筋,使胸、肩、臂部的筋均動。 第五式:一手仍握腕,一手撥動腋部后面的筋,隨即一手接一手,順其筋勢,循臂外側撥至肘端。此部的筋,上通于肩,下達于臂肘,撥動此部的筋,則肩、背、臂、肘的筋均動。 第六式:一手握腕,一手用大指將肘下外側部位的筋,一手接一手地分撥。此部的筋,上通于臂,下達于指,分撥此部的筋,則各指均動。 第七式:一手合腕,以大指順手背,一手按肩井部位通項之大筋,使其臂反仰、平伸,而枕校之。此式為枕校其臂全部的筋。 第八式:握腕之手,將其手翻過,一手用大指按住肩頭骨節處的筋,握腕之手,將其臂前后往來游動,按肩頭骨節處的大指,按撥其肩與臂相連的筋。如枕校肩部,必須游動其筋,方能活動,易于分撥。 第九式:一手仍握腕,如前式,一手大指插于腋下,食中指扣肩井部位,將其前面的筋扣住,握腕之手,將其臂向后反皆一至三次,以枕校其臂部,與腋前通胸部之筋。 第十式:一手握腕,一手拈撥其指,由大指起,順序至小指止。拈其指,使其腕肘之筋均動。 第十一式:兩手分握其四指顫抖之,以活動其全臂及胸、肩、背的筋。 第十二式:一手反握其腕,一手叉開,托住其腋下全部的筋,握腕之手,將其手反背,以枕校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 第十三式:一手將其扇子骨升起,一手握腕,將其臂繞轉,以枕校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 第十四式:仍用一手握腕,將其臂向前方揚起,此系將臂全部的筋校起,再用一手手掌,按住脊骨第一椎旁的大筋,向下緩緩推按,至腎俞部位上。 第十五式:一手叉開,合扣住肩部的筋,一手叉開,托捏其腋下的筋,命其揚臂,由頭頂往下,用手自摸其耳。此式必須將其臂根之筋合住,方能上揚,以枕校臂部的筋。此為手臂不能上舉者必需之治法。 以上為臂部分筋法手式之說明。因其部位較小,筋絡較細,故施治時,合轉其手腕,即全臂之筋均動。再按式分撥之,撥筋則筋動,筋動則氣通,氣通則血活,血活則筋得養,再枕校之。以舒其筋絡,筋絡舒開,氣血合暢,筋得氣血保養,其筋即漸漸舒長,彈力即能回復。其施治手法,宜摟其手式之次序而用之。如其臂作痛,不能上舉,而其筋不拘者,可用第十五式。如其筋已拘,是式暫不可用,待其筋舒血活,方能用之。在用力時不能過大,也不宜過小,力過大則摧筋,力過小,不能見效。臨癥時,須視病勢,靈活運用,方能奏效。 |
|
來自: IDV > 《推按精義 郝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