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關節炎屬于中醫“痹癥”、“骨痹”、“膝痹”范圍,其病因主要由于年老體虛,加以外邪侵襲而發病。外邪指的是風、寒、濕、熱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中醫認為當人近50歲時,肝腎氣血衰少,而肝主筋、腎主骨,與筋骨的關系非常密切,肝血不能養筋、腎精不能充骨,加以正氣虛弱,不能抵抗風、寒、濕等外邪,風寒濕三氣夾雜乘虛而入侵,就可以發病。 膝關節炎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疼痛、腫脹、畸形、運動障礙四大癥狀,各個癥狀還有不同兼癥和特點,如有些伴膝關節腔積液、晨僵,以及彈響聲等。 一、中醫治療 (一)、肝腎虧虛證:治療以滋補肝腎,強壯筋骨為方法,可以用鹿角膠,淫羊藿,肉蓯蓉,骨碎補,熟地黃,當歸,川牛膝,黃芪,白芍等治療。 (二)、瘀血阻滯證:治療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為方法,可以用赤芍,當歸,桃仁,乳香,沒藥,牛膝,秦椒等治療。 (三)、寒濕痹阻證,治療以祛風除濕,溫經通絡為方法,可以用桑寄生,獨活,川牛膝,當歸,熟地,熟附子,淫羊藿,枸杞等治療。 二、膝關節炎的藏醫病因 藏醫認為骨關節炎屬“黃水病”范疇,“黃水”在生理狀態下潤滑關節、調節津血,若黃水流往關節腔,則誘發關節炎。黃水是血的糟粕進入膽囊分解為膽汁,膽汁的精華便為黃水,充斥于肌膚及關節之間。由于內外因素影響,黃水偏盛或偏衰則產生黃水病等,導致浮腫、水腫、濕疹,關節炎,關節腫脹,臟腑和水膿瘍等。黃水的產生是由于培根、隆的紊亂,導致精微不化,引發黃水。在治療上,藏醫提出“干黃水”即除濕,同時調節培根和隆的平衡。 三、藏藥治療 (一)、二十五味驢血丸 1、主要成分:驢血、生等膏、降香、檀香、毛訶子、訶子、石灰華、余甘子、肉豆蔻、丁香、草果、豆蔻、決明子、乳香、木棉花、黃葵子、翼首草、龍膽草、蓮座虎耳草、巴夏嘎、寬筋藤、秦皮、人工麝香、西紅花、人工牛黃。 2、功效:祛風、除濕、干黃水。 3、主治:用于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痹病引起的四肢關節腫大、變形、黃水聚積等。 (二)、二十五味兒茶丸 1、主要成份:兒茶、訶子、毛訶子、余甘子、西藏棱子芹、黃精、天冬、喜馬拉雅紫茉莉、蒺藜、乳香、決明子、黃葵子、寬筋藤、蓽茇、鐵粉(制)、渣馴膏、鐵棒錘、人工麝香、藏菖蒲、木香、水牛角、珍珠母、甘肅棘豆、扁刺薔薇、秦艽花。 2、功效主治:共奏祛風除痹,消炎止痛,干黃水之功效。 (三)、風濕止痛丸 1、組成:有訶子(去核)、西紅花、豆蔻、渣馴膏、獐牙菜、刀豆、山礬葉、藏茜草、紫草茸、刺柏、冰片、天竺黃、丁香、肉豆蔻、草果、沉香、檀香、降香、綠絨蒿、木棉花、木香、香旱芹、木香馬兜鈴、肉桂、螺厴、石斛、甘松、石花、花苜蓿。 2、功效: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3、主治:用于四肢麻木,腰腿沉重,風濕關節疼痛,四肢屈伸不利等。 (四)、五味甘露藥浴湯散 1、組成:刺柏、烈香杜鵑、大籽蒿、麻黃、水柏枝。 2、功效:發汗,消炎,止痛,平黃水,活血通絡。 3、主治:用于痹病既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偏癱、皮膚病、婦女產后疾病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