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縣治在陽辛鎮(今陽新龍港境內),故名陽新縣。在遠古時候,黃帝的孫子顓頊號高陽,曾在這里生活,后來其侄兒帝嚳,號高辛,也在此生活過,人們為了紀念這兩位先祖,便將此地取名為“陽辛”。但是現在的陽辛村地理位置并非古陽辛鎮,古陽辛鎮因1958年國家修建富水水庫,這一千年古鎮已經葬于水底了。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南郡始置下雉縣(故城在今湖北陽新縣東南),屬江夏郡。新莽改下雉為閏光縣名。東漢獻帝十三年(208年)復為下雉縣。魏黃初二年(221年),孫權析下雉縣置陽新縣(故城在今湖北陽新縣西南六十里),兩縣同隸武昌郡。東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年),下雉縣并入陽新縣,并建高陵寨。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陽新為富川。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析陽新置安昌縣(故治在今湖北陽新縣西北九十里)。陳置永興縣(故城在今湖北陽新縣東五十里),隋省安昌、永興入富川,又改富川為永興,并徙今治。宋于縣置永興軍,元改興國路,明改曰興國府,降為州,省永興縣入焉,屬武昌府。清因之。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存縣,興國府改為興國縣。民國二年(1913年)1月17日置武漢黃德道,旋改名鄂東道,觀察道駐夏口縣(今湖北省武漢市漢口),民國三年(1914年)5月23日改設江漢道,因與江西興國縣同名,民國三年(1914年)將本省興國縣改為陽新縣,屬江漢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陽新縣直屬湖北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及“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第二區專署駐大冶縣,轄大冶、陽新、鄂城、通山4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第二區專署遷駐陽新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月合并二區為新的“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蒲圻縣,陽新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陽新解放,隸屬大冶專區。1952年6月改屬黃岡專區。1965年7月陽新縣劃歸咸寧專區。1970年咸寧專區改稱咸寧地區,陽新縣屬咸寧地區。1997年1月1日起劃歸黃石市管轄。陽新歷史悠久,區位優越,資源豐富,環境優越。歷名下雉、永興、興國、富川等,素有"百湖之縣"、"魚米之鄉"之美稱,是中國著名的苧麻之鄉,也是湖北省林業和水產大縣。境內有省級生態旅游風景區-仙島湖、七峰山,有湖北省最大的烈士陵園-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港革命舊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