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慢性肝病導致血小板減少的原因 一、門靜脈高壓繼發脾功能亢進 二、原發疾病原因 1. 慢性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在體外可直接抑制人骨髓祖細胞的生長和分化,肝炎病毒直接的骨髓抑制作用是血小板減少的原因之一。 自身免疫是導致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小板減少的重要因素,而T 細胞免疫在自身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Treg/Th17 細胞失衡可能參與了CHB 患者血小板減少癥的發生。 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小板減少癥患病率為0.16%~45.4%,有研究表明,接受干擾素治療的CHC患者中6.1%~41.1%發生嚴重血小板減少癥,干擾素可能通過直接骨髓抑制或誘導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等多種機制引起血小板減少。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3. 酒精性肝病 酒精濫用被認為是血細胞減少的原因之一,在3%~43%非急性、營養良好的飲酒患者和14%~81%因急性疾病住院的飲酒患者中存在血小板減少,但一般無自發性出血等嚴重表現。 酒精引起血小板減少的確切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可能是因為酒精會縮短血小板壽命并導致無效的巨核細胞生成,以及對骨髓巨核細胞的毒性作用導致其產生的血小板數量減少。 三、循環血小板生成素(TPO)減少 TPO 是促進血小板生成的最主要因素,大多數TPO 在肝實質和竇狀內皮細胞中合成,人類胎兒肝臟中的TPO mRNA占總量的95%,腎臟次之,骨髓基質細胞可合成少量TPO。 有研究指出,肝纖維化程度越高,循環TPO 水平越低,其可能機制是隨著肝纖維化程度加重,對肝功能的影響越明顯,肝臟合成TPO能力下降,從而導致血小板減少加劇。 四、內毒素血癥 ③內毒素可促進血小板的肝轉位。 在極少數患者中,肝素和血小板因子4間形成復合物,產生針對此復合物的自身免疫抗體,介導血小板的破壞,通常在使用肝素1周后發生。 02 慢性肝病相關血小板減少的治療 一、非藥物治療 ![]() ![]() 圖片來源:醫會寶編輯部整理 ![]() 參考文獻: [1]錢建丹, 王艷, 姚甜甜, 王貴強. 慢性肝病相關血小板減少癥管理策略[J].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21年9月第29卷第9期 [2]李尚書, 劉群, 黃麗雯. 慢性肝病血小板減少的原因[J]. 《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 2021年 第13卷 第2期 [3]唐承薇. 慢性肝病與血小板減少:臨床處理觀念的轉變[J].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9年7月第22卷第4期 致:讀者朋友 為了不讓大家錯過醫會寶 每個工作日18:10推送的醫學知識和前沿資訊 下面來教大家如何第一時間接收到我們的推文: |
|
來自: 將臣gfl0l09u7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