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劉少奇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這本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但秘書三叫“委員長”卻引得劉少奇生氣,訓斥他“不要叫”。
后來,劉少奇特地對身邊人強調:“以后一律稱呼我為同志。在我們黨內,只有三個人有資格被叫職務。”
這三個人是誰?劉少奇為何堅持讓人稱他為“同志”?
一、請叫我少奇同志
1947年,劉少奇擔任軍委副主席,在河北參加會議期間,大家都尊稱他為“劉副主席”。
在古代,當大官的都喜歡聽別人稱他的官銜,但劉少奇聽得很不順耳,決定在會議上強調一下稱呼問題。
劉少奇問:“在一個革命隊伍中,懷著共同理想,一起奮斗的人,我們叫什么?”下面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人回答。劉少奇堅定地說:“叫同志。”
他接著說:“以后我們都以同志相稱,你們就叫我少奇同志,這樣也比較親切,不要一直'劉副主席’地叫。”于是,“少奇同志”這個稱呼就傳開了。
1954年,秘書楊俊禮貌地喚了二次“委員長”,結果劉少奇都不應,楊俊心中忐忑,按理說劉少奇應該不會沒聽到,究竟哪里出了問題?
第三聲后,劉少奇終于有了反應,大概也有點氣秘書不開竅,他一臉不高興地說:“你這么叫不覺得奇怪嗎?”
楊俊心里有點委屈,他覺得劉少奇現在是委員長,稱呼他的職務很正常,這也是對領導的尊敬,怎么就被批評了呢?
劉少奇看楊俊心里不好受,也放緩了語氣,說:“以后不要那樣叫了,叫我同志吧,這樣多順口。”楊俊這才恍然大悟。
二、黨內只有三個人可以稱職務
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劉少奇對身邊人重申:“無論何時何地,對我一律稱同志,不要稱職務。”
劉少奇解釋說:“在黨內,只有三個人可以稱職務,一個是毛主席,一個是周總理,一個是朱總司令。”
一說到“主席”,眾人想到的是毛主席;一說到“總理”,眾人想到的是周總理;一說到“司令”,眾人想到的是朱總司令。這三個職位已經成為這三個人的象征。
毛主席是新中國的精神領袖,“主席”二字代表的遠不是職務、地位,而是人民的殷殷期盼。
周總理是國家當之無愧的“總管家”,上至國家大事,下至人民小事,事無巨細,哪怕放到現在,提到“總理”,大多數人想到的仍是周總理。
朱德是人民軍隊的主要締造者之一,“總司令”的稱呼是靠一場場仗打下來的,在戰爭時期,他更是所有士兵的精神支柱,哪怕之后沒了“總司令”這一職務,大家仍稱他為“朱總司令”。
劉少奇說:“對這三個人稱呼職務成了習慣,沒必要改變,不過其他人應該一律互稱同志。”
三、平民主席
1959年,劉少奇當選為國家主席,除了出國訪問、重要公務上需要稱呼職務,其他時候大家還是一律稱呼他為“少奇同志”。
當年6月,劉少奇出席廬山會議時,新人不懂他的規矩,說了句:“劉主席,該吃飯了。”
劉少奇沒發火,而是耐心解釋:“請叫我少奇同志,你叫得順口,我也聽得順耳,好不好?”
這個勤務兵滿臉通紅,連忙改口:“少奇同志,該吃飯了。”
劉少奇笑著說:“這就對了。”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少奇同志”的稱呼從未變過,同樣不變的還有他那顆樸素的心。所以他一直被稱為“平民主席”。
“同志”二字的背后,是劉少奇的平常心、公仆心,他拒絕抬高身份,只愿當大家的“好同志”。
1965年,中央特地就稱呼問題發出通知,要求黨內一律稱“同志”,毛主席也始終堅持這個主張。
結語
小小的“同志”二字,代表的是黨追求廉政、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心,這是老一輩留下的光榮傳統,唯有淡化“官念”,才能更好地團結同事,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