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黨內,只有對三個人可以稱職務......” 劉少奇如是說。 在不斷壯大的共產黨隊伍中,人們都習慣彼此互稱為“同志”。1959年毛主席更是特意致信周恩來、劉少奇、彭真、楊尚昆等國家領導人,建議大家要互相稱為“同志”。 那么,劉少奇口中這三個“例外的人”,又是誰? ![]() 圖|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劉少奇 劉少奇:只有對三個人可以稱職務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劉少奇眾望所歸地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也是我國的首屆委員長。 有一天工作人員來向劉少奇報告工作,喊了一聲“委員長”,劉少奇沒意識到是在叫自己,一直沒有反應,等工作人員了好幾聲“委員長”,劉少奇這才反應過來。 他當即責備工作人員:“你怎么能突然叫這個?以后不許這樣叫。” 戰爭年代,一般提起“委員長”三個字,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蔣介石,蔣介石是國民政府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部屬多稱呼其為“委員長”、“蔣委員長”、“委座”,從某種角度上而言,“委員長”幾乎已經成為蔣介石的代名詞。 劉少奇是真真切切地從那個血火歲月中走過來的,他怎么能接受自己被稱呼為“委員長”,如今早已是新生的祖國,新生的人民,再不是昔日的蔣家王朝了。 工作人員受到責備,臉上的表情也變得委屈起來,正好劉少奇夫人王光美來了,她安慰那位工作人員:“以后別叫委員長啦,家里的人都稱呼少奇同志。” ![]() 圖|劉少奇與王光美 早在革命時期開始,黨內上下都互稱為“同志”,比起國民黨習慣的“長官”、“少爺”、“小姐”,從黨內領導人,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一句“同志”,瞬間拉進距離,沒有那般嚴格的等級之分,讓人覺得無比親切。 自古時起,就已經有了“同志”一詞,《國語晉語四》有言: “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 意思就是,有共同的道德標準,才會有共同的思想;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才會有共同的志趣。做到了同德、同心,才能成為同志。 后來,孫中山先生在其著名的《總理遺囑》也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中共一大“黨綱”中,最早使用“同志”這個詞: “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并愿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 所以堅定加入黨的隊伍的每一個人,不論性別,不論身份,不論年齡,都是“同志”。 ![]() 圖|程硯秋與梅蘭芳 在這里我們講一個故事: 程硯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四大名旦”之一。抗戰期間,程硯秋在各地演出,籌款賑濟百姓,因為拒絕給日偽軍演出被群毆,到后來他直接不演出,到鄉下去務農,以實際行動抗擊日寇的侵略暴行,程硯秋是一位很有民族氣節的藝術家,深受各界人士敬重。 建國前夕,周恩來專程去拜訪程硯秋,邀請其助力新中國建設。周恩來去程硯秋家中時,程硯秋正好不在家,周恩來拿出紙筆,給他留信一封: “硯秋先生: 特來拜訪,值公出,不便留候駕,歸為歉。” 這時候,周恩來稱呼程硯秋為“先生”。 1949年7月,程硯秋參加第一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對文藝發展工作提出不少建議。程硯秋與周恩來密切交往,之后在周恩來、賀龍的介紹下,程硯秋加入共產黨。 在給程硯秋寫入黨志愿書上寫的意見時,周恩來又給程硯秋書信一封,信中他的稱呼變為“硯秋同志”。 顯而易見地,“同志”早已成為約定俗成的稱呼,是人人受用的。毛主席之前就表示,自己最喜歡稱呼他為“毛澤東同志”,而不是毛主席。 ![]() 圖|毛主席與周總理 1951年,李達撰書《實踐論解說》,寫完后交給毛主席審閱,李達書中多次提到“毛主席”,毛主席將這些稱呼都圈起來,悉數改成“毛澤東同志”。1958年給劉建勛、韋國清的通信稿中,毛主席也將標題里的“主席”二字,修改成為“毛澤東同志”。 1959年8月,毛主席特意致信周恩來、劉少奇、彭真、楊尚昆等國家領導人,建議大家互相稱彼此為“同志”: “一律稱某某同志。例如:主席,稱毛澤東同志;總理,稱周恩來同志;林總,彭總,賀總,稱林彪同志,彭德懷同志,賀龍同志。其他,以此類推。 如同意,請各組長在會上宣布一下。” 自新中國成立之后,“同志”的稱呼迅速擴展到各行各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都習慣用“同志”來稱呼彼此。而且,像毛主席、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國家領導人,也更喜歡別人稱呼自己為“同志”。 ![]() 圖|毛主席 但,事有例外,劉少奇說: “在我們黨內,只有對三個人可以稱職務,一個是毛主席,一個是周總理,一個是朱總司令,因為這是多年來形成的習慣,沒有必要改,對其他人,應該一律互相稱同志。” 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對國家建設的意義非凡,誠如劉少奇所言,對他們的稱呼由來已久,已經很難改變。 ![]() 圖|毛主席與劉少奇 人民領袖:毛主席毛主席曾表示,他最喜歡大家稱他為“毛澤東同志”,但“毛主席”三個字早已經在萬千百姓心中扎根,“主席”這兩個字早已經與他密不可分。 從1930年起,“毛主席”的稱呼開始出現。 1930年10月,蘇區中央局組成人員調整,項英為中央革命委員會代理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兼紅軍總司令,毛澤東為副主席兼政治部主任。從這時候起,就開始有了“毛主席”這一稱呼。 1931年11月,第一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此后,在中央蘇區,毛澤東就以主席的名義發布公告,做出指示。 1943年在延安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當選為中央書記處主席;1945年的七大上,毛主席又被選舉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一人身兼數職。 實際上,毛主席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人民領袖,他在群眾心中的威望、對革命做出的貢獻都是無可替代的。 ![]() 圖|毛主席舊照 1949年10月1日,在幾十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以毛主席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迎來新中國的成立。 這天下午兩點,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勤政殿召開,毛主席、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等國家領導人出席會議,毛主席正式宣布就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下午三點,毛主席站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從此,我們的祖國迎來新生,祖國的人也迎來全新的、安穩的、和平的生活。 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在歡慶這一極具歷史意義的時刻,典禮結束后,人們在天安門廣場舉行規模浩大的群眾游行,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和群眾們揮手致意。 游行活動持續了許久,毛主席偶爾去休息時,群眾們都喊著要見毛主席,游行隊伍就不動了,等毛主席出來,和大家打招呼,隊伍才開始慢慢往前走。 當天晚上,北京市民提著紅燈游行,一直延續到晚上的9點多,人們都爭著搶著要與心中敬愛的毛主席打招呼,從此,毛主席的畫像被貼到千家萬戶的墻上,一提到“主席”,人人皆知指的就是毛澤東,即使不能親眼見到毛主席,看著家中懸掛的毛主席像,群眾們都無比愛戴。 ![]() 圖|開國大典 實際上,建國之初,我國并沒有設立專門的國家主席,到1954年,毛主席提出: “為保證國家安全起見,設個主席。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疊床架屋地設個主席,目的是為著使國家更加安全。”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毛主席有著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和無人可比的崇高威望,自然眾望所歸地當選為我國第一任主席。 當選國家主席后,毛主席的忙碌并沒有比建國前少一分,他不僅要處理各種重大事務,還要出席很多活動,日理萬機,這么多事情實在讓毛主席有些力不從心,也讓他萌生出一個想法:不再擔任國家主席的職務。 1959年的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劉少奇接替毛主席,成為第二任國家主席。而毛主席也能騰出更多的時間,投身于國家事務上。 盡管毛主席卸任國家主席之職,但在人們心中,他早已經和“主席”密不可分,人們提起他,一聲“毛主席”,傳遞著對領袖的愛戴與敬仰。 從1930年起,到1976年逝世,“毛主席”這個稱呼伴隨他近半個世紀,這一稱呼成為黨、政府、軍隊、國家以及統一戰線組織的最高領導人的代稱,同時,也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一座不朽的豐碑。 ![]() 圖|毛主席 人民的勤務員:周總理如果提起“總理”,幾乎所有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人,那就是:周恩來總理。 “周總理”這個稱呼,是毛主席率先喊起來的,早在西柏坡時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主席就提出: “恩來是一定要參加的,其職務是內閣總理。” 確實,“總理”一職,周恩來當之無愧,幾十年的戰斗歲月中,周恩來不僅是一位卓越的領導人,在南昌起義、西安事變、重慶談判等重大歷史事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他始終是毛主席身邊的得力助手,多年來與毛主席相互配合,并肩作戰。 ![]() 圖|毛主席與周總理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當天,周恩來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同時兼任外交部部長,肩負重任。 于是,大家都開始稱周恩來為“周總理”,周總理經常到群眾中去,群眾也都喊他“周總理”,或者直接喊“總理”,從上到下,大家習以為常,一說到“總理”,就等于周恩來。 有一位工作人員來找他,周總理恰好不在,工作人員給他留了一封紙條,上面并未寫“總理”,而是寫著“恩來同志”。 等周恩來回來后,看到紙條,十分高興,他笑著表示:“這位同志保持了當年的好傳統。” 周總理喜歡“同志”這個稱呼,喜歡別人稱他為“同志”,他時常自稱為“周某人”,亦或是“人民的勤務員”。在外面碰到服務員時,周總理會和藹地表示:“我們都是服務員,都是同志,我是總服務員。” ![]() 圖|周總理 有一次一位外國記者詢問周總理的夫人鄧穎超:“請問鄧穎超女士,你們發文要求互稱同志,不叫職務了,可是為什么人們見到您的先生時,卻還叫'總理’呢?” “記者先生,您這個問題問得很有趣。”鄧穎超笑著說道:“我先生的大名叫周恩來,可是他的小名叫總理。我們中國人有一個習慣:常叫一個人小名是在時時提醒他,要他好好地為人民做事,人們才會喜歡你。” 那位外國記者聽不知道是否理解,只是聳聳肩,然后將雙手一攤,再也沒有說話。 就像鄧穎超所說,對于“總理”的稱呼,周恩來更將其視為責任與激勵,提醒他要一直為百姓做事,將人民放在心上。 1976年1月,周總理逝世,北京長安街上演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男女老幼,淚流滿面,只為“十里長街送總理”。群眾送別的,正是深深扎根于心的偉大的周總理。 ![]() 圖|十里長街送總理 永遠的總司令:朱老總劉少奇所言:“只有對三個人可以稱職務”,一個是毛主席,一個是周總理,還有一個就是朱總司令,即朱老總。 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朱德不僅率領軍官教導團加入戰斗,而且利用自己在滇軍中的老關系作掩護,以請客的名義宴請敵團長,及時獲取情報。在這場極具歷史意義的起義中,朱德發揮了重要的“參謀和向導”作用。 1928年,朱德率部萬余人與毛主席在井岡山會師,隨后組成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即紅四軍,朱德擔任軍長。 朱德和毛主席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地地區進軍。1930年6月,紅四軍,紅三軍,紅十二軍在福建長汀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后改稱紅一軍團),朱德擔任總指揮。 ![]() 圖|毛主席與朱老總 同年8月,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在湖南省瀏陽縣順利會師,并整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由朱德擔任總司令。 朱德不僅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總司令,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的總司令,是無數軍民心中的“朱老總”。 朱老總與毛主席率領紅軍,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抗日戰爭爆發后,朱老總又任八路軍總指揮,奔赴抗日戰場;解放戰爭時期,朱老總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在他指揮下,一場接一場的勝利就是他的戰績。 ![]() 圖|朱老總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當日,朱德被任命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正是毛主席、朱老總一前一后,最先登上天安門城樓。1955年授銜時,朱老總戰功卓著,便是“元帥之首”。 當年毛主席打算卸任“國家主席”時,大部分人都將目光投向朱老總,認為德高望重的朱老總是接任的最佳人選。 不過朱老總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而且幾十年來他都是在戰場上工作,他將全部心血都傾注到我國的軍事事業上。 但劉少奇的情況不一樣,劉少奇比朱德小12歲,精力更多,不僅如此,劉少奇曾有過代理“主席”的經驗,相比之下,劉少奇更為適合。 深思熟慮之后,朱德提筆給鄧小平寫信,深切表示: “我提議劉少奇同志作為國家主席候選人更為適當......至于我的工作,歷來聽從黨的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無顧慮。” 一代偉人的寬闊胸襟可見一斑,眾所周知,后來劉少奇接任國家主席,而朱德,自從我軍設立總司令一職開始,他一直擔任這個崇高的職務,從未更換,他永遠是不可替代的“總司令”! ![]() 圖|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劉少奇 就像劉少奇所說,“在我們黨內,只有對三個人可以稱職務”,毛主席、周總理、朱老總,三位偉人的名字早已經深深扎根于歷史的豐碑之上,從此后人不忘,永世留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