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縣緣其地為楚三閭大夫屈原之故鄉,據《水經注》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秭歸。” “秭”由“姊”演變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天下分為郡縣,歸鄉在南郡轄區內。春秋屬夔子國地。西漢元始二年(前205年),置秭歸縣。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置秭歸郡,避郡縣同名改秭歸縣為長寧縣。隋開皇三年(583年)改長寧縣為秭歸縣。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歸州,轄秭歸、巴東二縣,次年轄秭歸、巴東、興山三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置巴東郡、治秭歸。乾元年(758年)復置歸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歸州路,隸湖廣行中書省,至元十六年(1380年)降為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洪武十年(1377年)再改秭歸為長寧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裁長寧縣復置歸州,轄興山、巴東二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歸州為直隸州,隸湖北省,轄長陽、興山、巴東、恩施四縣并容美、龍潭19個土司。雍正十三年(1735年)降為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民國元年(1912年)改歸州為秭歸縣。1949年11月5日,秭歸縣全境解放,改第六行政督察區為宜昌專區,秭歸縣屬宜昌專區。1958年12月建立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撤宜昌專署),仍轄秭歸縣。1961年6月恢復宜昌專署,原轄區不變。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8月,撤銷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宜昌地區行政公署,秭歸縣屬宜昌地區。1979年6月,宜昌市復為省轄市。1991年6月15日,秭歸縣政府駐地由歸州鎮遷至剪刀峪(即現在的茅坪鎮)。1993年初,宜昌地市合并,撤銷宜昌專署,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縣屬宜昌市。秭歸旅游景點有屈原祠、九畹溪、四溪、鳳凰山、鏈子崖。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位于秭歸縣新縣城,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毗 臨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為600米,占地面積約500畝。景區是觀三峽大壩、覽高峽平湖的最佳區位,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為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于此,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