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中國湖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湖北省政府確立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古稱夷陵,扼長江三峽東口,是長江葛洲壩水電站和三峽水電站的所在地,擁有“三峽明珠”、“中國動力心臟”和“世界水電之都”的美譽,也是中華鱘的主要棲息地。
宜昌是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境內有長江三峽、三游洞、白馬洞、世外桃源、黃陵廟、金獅洞、白果樹瀑布(三峽大瀑布)、曉峰懸棺、猇亭古戰場、高嵐風光、葛洲壩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三國古戰場、玉泉寺等眾多歷史文化古跡和風景名勝。 長江三峽與三峽工程交相輝映,巴楚文化和土家風情水乳交融。旅游資源種類之多,品位之高,壟斷性之強,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隨著三峽工程蓄水通航發電,宜昌獨特的大壩景觀、峽江風光、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復合資源優勢日益凸現。宜昌已經成為三峽區域旅游的增長極,正在向三峽旅游最佳目的城市、中國最佳旅游觀光城市邁進。 這里不光有風光旖旎的長江三峽,讓人迷醉的清江土家風情,還有屈原祠、昭君故里、關陵等古代名人文化遺址;而三國古戰場歷史遺風、三游洞的文墨千古、三峽水利樞紐的雄偉景觀更是為宜昌旅游神奇浪漫、多姿多彩的迷人畫卷增添了濃重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宜昌也是名人的故里
滾滾奔流的萬里長江不僅在宜昌劈開了壯闊奇美的三峽,也滋養了這片人杰地靈的土地。在中華文明璀璨星空中,宜昌人留下了幾道絢麗的光芒。其中最為世人熟知的便是屈原和王昭君。 屈原 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楚三閭大夫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故里就是宜昌秭歸縣。公元前340年屈原誕生于湖北秭歸,他一生寫下了許多輝煌的辭賦,其《離騷》充滿愛國主義和浪漫主義精神,在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具有廣泛影響和崇高地位。26歲的屈原,即任楚國左徒之職,頗得楚懷王信任。后來,由于他的治國方針觸犯了靳尚等權臣的利益,靳尚等人向楚懷王屢進讒言。懷王信之,將屈原貶為三閭大夫,后又兩度被放逐。公元前278年,心憂故國的屈原懷著自己不得實現的理想,含憤投江自沉。 王昭君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嬙,字昭君。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昭君故里(明妃村)即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寶坪村,那里很多動人的傳說都與這位歷史上最著名的美人之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漢元帝時昭君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愿請行,遠嫁匈奴,為民族間的親善友好作出了貢獻。入匈奴后,被稱為寧胡閼氏(皇后)。后呼韓邪死,成帝又命她“從胡俗”,改嫁復株累單于(呼韓邪大鬧氏長子)。在她影響下,其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與漢的通好關系,以致“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 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成果展 明代 釉陶樓
![]() 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成果展 明代 釉陶樓
![]() 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成果展 明代 釉陶樓
![]() 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成果展 明代 陶樓
![]() 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成果展 明代 陶樓
![]() 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成果展 六朝 青瓷虎子
![]() 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成果展 清代 竹枝紋銀壺
![]() 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成果展 清代 竹枝紋銀壺
![]() 2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成果展 清代 竹枝紋銀壺
![]() ![]() 秭歸縣位于中國湖北省西部,地處川鄂咽喉長江西陵峽兩岸。面積2427平方千米,人口42.3萬人。秭歸為大巴山、巫山余脈和八面山坳合地帶。長江流經巴東縣破水峽入境,橫貫縣境中部,流長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歸分為南北兩部,構成獨特的長江三峽山地地貌。境內陸形起伏,層巒疊峰,地勢為四面高,中間低,呈盆地形。東部邊境扇子山海拔1920米;南部邊境云臺荒海拔2057米(縣境最高峰),茅坪河口海拔40米(縣境最低點)
秭歸,殷商時代為歸國所在地。
西周前期為楚子熊繹之始國。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為夔子國。春秋中期屬楚。戰國后期稱歸鄉。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設郡縣,歸鄉為南郡所轄。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下同)置秭歸縣。秭歸之名緣其地為楚三閭大夫屈原之故鄉,據《水經注》引用袁山松《宜都山川記》:“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秭歸。” 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置秭歸郡,避郡縣同名而改秭歸為長寧縣。隋開皇三年(583)罷天下諸郡,改長寧為秭歸。 唐武德二年(619)置歸州,天寶元年(742)改置巴東郡,治秭歸。乾元元年(758)復置歸州。宋時仍名歸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為歸州路,十六年(1279)降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十年(1377)再改秭歸為長寧縣,十三年(1380)裁長寧縣復置歸州。 清雍正七年(1729)置歸州為直隸州,隸屬湖北省。雍正十三年(1735)升夷陵州為宜昌府,歸州直隸州降為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 民國元年(1912)改為秭歸縣,隸屬荊南道。民國11年(1922),隸屬荊宜道。民國21年(1932),隸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1936),隸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仍名秭歸縣,1949年~1991年,先后隸屬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宜昌專員公署、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宜昌地區行政公署。 1992年,宜昌地區行政公署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合并,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縣隸屬宜昌市。 ![]() 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成果展 新石器時期 太陽人石刻
“太陽神紋石刻”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1998年于湖北省秭歸東門頭出土,歸屬于新石器時代的城背溪文化(約公元前5800~公元前4700年)。城背溪文化是長江中上游地區已發現的原始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及其周圍地區。
關于“太陽神紋石刻”的發現經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記憶猶新:為配合三峽工程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隊對秭歸縣東門頭古城遺址進行了發掘。一天,他和同行來到秭歸東門頭遺址,在亂石雜草中仔細搜尋,希望能有所發現。時至中午,他就坐在文化層附近的一塊石頭上休息。當他點上一支煙,眼睛往近處一瞟,感覺自己坐的那塊長條形灰色砂巖造型十分古樸,起身仔細一看,結果讓他大吃一驚:石頭上刻的是太陽與人的圖紋。
“太陽神紋石刻”灰色砂巖質地,呈長條形,長1.05米、寬0.2米、厚零0.12米。圖像呈陰刻形態,畫面整體古拙質樸,原始氣息濃郁。上端琢刻一光芒四射的太陽,工整、圓潤,每一道光的刻制都顯得遒勁有力。中部刻制一細長簡練的男性:人物頭部略小于太陽,頭頂上有一小尖狀物,是頭飾還是其他什么不得而知,整個頭部形狀尖而瘦弱,人物面部表情凝重;身軀為一向下的倒三角形,線條松軟,下端兩線未繪到頭,下部一短橫線,橫線下三角形,且下端出頭寸許,有研究者疑是男根;上肢兩臂自然下垂,落筆處微粗,表示手部;下肢短而有力,到底部向外微彎,當是表示足部;下肢與身體結合部左右近旁各有一個圓圈,左低右高,右大左小,稍上部也是左右各一個小圓圈,比其他兩個要略小許多,是表示星辰還是其他有待考證。整塊砂巖表面平整,長條形四周打制規整勻稱,鑿刻痕跡與圖像古樸怪異,整個圖案渾然一體,形象生動,宛若天成,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遙遠過去的故事。 據學者研究,在華夏早期文化中有各種紋飾和圖案,太陽被認為是自然界的造物者,是繁衍萬物和人類的生殖大神,是主宰世界的萬物之源。太古華夏文明的太陽神崇拜貫穿了自伏羲至炎黃帝的數千年,跨越于伏羲漁獵、神農采集種植、炎黃帝墾殖等階段。炎帝、黃帝、共工、祝融、商、周等“華夏”主體部落都把太陽神當作自己的祖先神而予以崇拜,而伏羲、黃帝、太昊、太皓、太皞、帝嚳等最初都是太陽神的尊號,后慢慢變成部落酋長或區域統治者的名號。
“太陽神紋石刻”是華夏早期太陽神崇拜的有力證明。古拙質樸的石刻,原始宗教氣息強烈,反映出在生產力不發達、環境艱苦的條件下,華夏的先民們對發展人類自身能力的渴望。 ![]() 三峽庫區文物保護成果展 戰國 銅杖首
|
|
來自: 率我真 > 《國寶/古玩/文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