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寺廟寶塔供奉的兩面佛及四面佛 八、副殿 九、媽祖廟(媽祖娘娘) 十、土地廟 ﹌﹌﹌﹌﹌﹌﹌﹌﹌﹌﹌﹌﹌﹌﹌﹌﹌﹌﹌﹌﹌﹌﹌﹌﹌﹌﹌﹌﹌﹌﹌﹌﹌﹌ 智慧的源泉 2023 年 元 月 13 日 ﹌﹌﹌﹌﹌﹌﹌﹌﹌﹌﹌﹌﹌﹌﹌﹌﹌﹌﹌﹌﹌﹌﹌﹌﹌﹌﹌﹌﹌﹌﹌﹌﹌ 七、寺廟寶塔供奉的兩面佛及四面佛 寶塔,佛教建筑物。原為葬佛舍利之所。固有七寶裝飾,故稱寶塔,后為塔的美稱。《法華經(jīng)。見寶塔品》:"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橫二百五十由旬,從地踴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shù)幢幡以為嚴(yán)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 寶塔是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物。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隨處都能見到保留到今天的古塔。其實,寶塔并不是中國的"原產(chǎn)",而是起源于印度。漢代,隨著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塔也"進口"到了中國。"塔"是印度梵語的譯音,本義是墳?zāi)梗枪糯《雀呱畧A寂后用來埋放骨灰的地方。 公元一世紀(jì)前后,印度的窣堵波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塔"字也應(yīng)運而生(塔字既象形,又涵蓋了stupa的音與義,從"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尸骨或"舍利"之意)。然而,中國并沒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會土壤,佛教只好依附傳統(tǒng)的禮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樓閣臺榭結(jié)合起來,"上懸銅串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即在多層的樓閣頂加上一個有九層相輪的塔剎。(三國時,笮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名九鏡塔,塔的形式是塔頂"上懸銅窣九重,下為重樓閣道"。) 寶塔中供奉的四面佛,人稱"有求必應(yīng)"佛,該佛有四尊佛面,四面佛有四面的原因是因為四面佛公正不阿,具有慈、悲、喜、舍之四梵心,無論"求事業(yè)"。祈愛情"、"盼發(fā)財"、"保平安",皆能照顧到東西南北四方之世人及生靈。 ![]() ▲ 蘇州寒山寺一層的四面佛 ![]() ▲ 揚州大明寺平遠樓三層內(nèi) ![]() ▲揚州大明寺棲靈寶塔光明世界 ![]() ▲揚州大明寺棲靈寶塔續(xù)大明燈 ![]() ▲ 揚州大明寺棲靈寶塔正法久住 ![]() ▲揚州大明寺文殊菩薩 ![]() ▲ 揚州大明寺普賢菩薩 ![]() ▲揚州大明寺觀世音菩薩 ![]() ▲ 揚州大明寺地藏王菩薩 ![]() ▲正定隆興寺雙面銅佛一尊,南為阿彌陀佛,北為藥師佛 ![]() ▲正定隆興寺雙面銅佛 ![]() ▲ 天津大悲禪院四方佛 ![]() ▲ 四面佛 ![]() ▲四面佛 ![]() ▲ 四面佛 ![]() ▲四面佛 ﹌﹌﹌﹌﹌﹌﹌﹌﹌﹌﹌﹌﹌﹌﹌﹌﹌﹌﹌﹌﹌﹌﹌﹌﹌﹌﹌﹌﹌﹌﹌﹌﹌﹌ 八、副殿 (Ⅰ).地藏殿 地藏殿供奉大愿地藏王菩薩,他右手執(zhí)錫杖,表愛護眾生,左手執(zhí)如意珠,表滿眾生愿。旁邊有閔公和道明尊者護持。 地藏菩薩是大乘經(jīng)中所說的菩薩,形象一般是結(jié)跏趺坐,右手持錫杖,表示愛護眾生,也表示戒修精嚴(yán);左手持如意寶珠,表滿眾生的愿。也有的是立像。 ![]() ▲ 銅雕南無大愿地藏王 ![]() ▲地藏王菩薩右脅持道明. ![]() ▲ 閔公彩繪貼金站像 ![]() ▲ 嵩山少林寺地藏殿 ![]() ▲ 東林凈土苑地藏菩薩像 ![]() ▲天津大悲禪院地藏菩薩像為80年代塑造 ![]() ▲ 東林祖庭地藏菩薩 (Ⅱ).伽藍殿 大殿的東邊配殿,一般是伽藍殿。以伽藍菩薩(關(guān)公)形象為代表。 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省稱,義云眾園。當(dāng)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舍衛(wèi)國有位長者名須達多,他能將財物布施貧困,人們稱他為給孤獨長者。傳說他要請佛到舍衛(wèi)國來說法教化,就同佛的弟子舍利弗選擇地方供佛和弟子們居住。經(jīng)過再三考慮,選定了舍衛(wèi)國太子祗多的花園。但是太子沒有出賣園林的意圖,便對給孤獨長者說:你若能在我的園地上布滿黃金,我便把花園賣給你。給孤獨長者當(dāng)真這樣作了。太子很受感動,便少要了他一部分黃金仍為買回樹木的價錢,二人共同請佛來住,這便是印度有名的只樹給孤獨園。后來舍衛(wèi)國王波斯匿王也歸信佛教,為佛陀建立佛教的事業(yè)作出過很多貢獻。所以后代寺院的伽藍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只多太子,右方是給孤獨長者,以紀(jì)念他們護持佛教的功德。 伽藍,就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jīng)》所說,佛教伽藍神是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tǒng)稱「十八伽藍神」。。以伽籃菩薩(關(guān)公)形象為代表。中國自唐、宋時,禪宗道場已有供奉伽藍神的風(fēng)俗。《釋氏要覽》云:「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xiàn)報耳。」然而世界上的伽藍道場無數(shù),如何只有十八神而能遍守護呢?該書又云:「一切神皆有無數(shù)眷屬,即是分任守護也無妨。」中國自唐、宋時期,禪宗道場已有供奉伽藍神的風(fēng)俗,尤以關(guān)公形象為代表。伽藍菩薩與韋陀菩薩并稱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 關(guān)公(或稱為關(guān)帝)原是來自三國蜀漢的歷史人物,為劉備手下的大將,以剛正不阿的個性出名,之后在北攻曹魏時被孫權(quán)殺害,后代民間信仰將關(guān)羽奉之為神,用來驅(qū)逐危險,至北宋時被納入人們膜拜的道教神祗,而佛教因為普及后逐漸民間化,融合各種信仰,也把關(guān)帝當(dāng)作崇拜的神祗,稱為“伽籃菩薩”。 近世以來,中國佛教界常以關(guān)帝(關(guān)羽)為伽藍神。相傳隋代天臺宗的創(chuàng)始者智者大師,有一次曾在荊州的玉泉山入定,於定中聽見空中傳來:“還我頭來!還我頭來!”的慘叫聲,原來是關(guān)羽的頭被敵人砍下來,其憤恨不平,到處尋找自己的頭。智者大師反問:“您過去砍去他人的頭無數(shù),您今日怎麼不去還別人的頭?”并為其講說佛法。關(guān)羽當(dāng)下心生慚愧,而向智者大師求授三皈五戒,成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為佛教的護法。 從此以后,關(guān)羽這位千馀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就與韋馱菩薩并稱佛教為寺院的兩大護法神 ,伽籃菩薩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 在道場里每日的早晚課誦中,都會誦「伽藍贊」: 伽藍主者,合寺威靈,欽承佛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以感恩伽藍菩薩護法護教的殊勝功德。 ![]() ▲伽藍菩薩(關(guān)公) ![]() ▲伽藍菩薩(關(guān)公) ![]() ▲伽藍菩薩彩繪像 ![]() ▲杭州凈慈寺波斯匿王. ![]() ▲ 上海龍華寺波斯匿王,手握經(jīng)卷 ![]() ▲ 大同市華嚴(yán)寺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省稱。寺院的伽藍殿正中供奉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祗多太子,右方是給孤獨長者 ![]() ▲北京西山臥佛寺伽蘭殿 ![]() ▲北京西山臥佛寺伽蘭殿 ![]() ▲西安慈恩寺珈藍殿 ![]() ▲天臺山國清寺伽藍殿 ![]() ▲長春護國般若寺伽藍殿 ![]() ▲開封大相國寺羅漢殿伽藍菩薩釋迦牟尼韋陀菩薩 ![]() ▲天津大悲禪院關(guān)云長 ![]() ▲ 天津大悲禪院關(guān)公 ![]() ▲ 關(guān)平帝君 ![]() ▲拿刀周倉將軍 (Ⅲ).祖師殿 在大殿西側(cè),以禪宗寺院最常見,供奉著本宗的創(chuàng)始人。 不同寺院的祖師殿供奉的祖師不大一樣,一般禪宗寺院供奉的都是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另外六祖殿供奉的是將禪宗中國化并發(fā)揚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其他寺院宗派的祖師殿也可能供奉著本宗的創(chuàng)始人或其他的祖師。 ![]() ▲ 大同法華寺左為祖師殿 ![]() ▲ 大同華嚴(yán)寺南側(cè)殿為祖師殿 1. 【攝摩騰尊者】 攝摩騰尊者,梵名 Kāsyapa-mātavga。我國佛教之初傳入者。中印度人。又稱迦葉摩騰、竺攝摩騰、竺葉摩騰。略稱摩騰。生于婆羅門家,博通大小乘經(jīng)典,嘗至西印度一小國講《金光明經(jīng)》,由此因緣遂使該國免于刀兵之禍。后漢永平十年(67),應(yīng)明帝之請,與竺法蘭攜經(jīng)卷與佛像至洛陽,住于明帝為其所建之白馬寺,兩人合譯《四十二章經(jīng)》,為我國譯經(jīng)之濫觴,亦為東土有佛法之始。摩騰與法蘭宣揚佛德,凡見聞?wù)撸韵嗦署б婪痖T。永平十六年,示寂于洛陽,年壽不詳。〔梁高僧傳卷一、出三藏記集卷二、歷代三寶紀(jì)卷四、佛祖統(tǒng)紀(jì)卷三十五、后漢書卷四十二〕 ![]()
![]()
![]()
2. 【竺法蘭尊者】 竺法蘭尊者,梵名 Dharmaratna,意譯法寶,中天竺(今印度)人,東漢高僧,為天竺國學(xué)者之師,諷誦經(jīng)論數(shù)萬章,為天竺學(xué)者之師。《高僧傳》將其排列位首,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
![]()
3. 【菩提達摩尊者】 菩提達摩尊者,梵名 Bodhidharma。意譯作道法。又稱菩提達磨、菩提達摩多羅、達摩多羅、菩提多羅。通稱達摩。禪宗東土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南天竺香至國(或作婆羅門國、波斯國)國王之第三子,從般若多羅學(xué)道,與佛大先并稱為門下二甘露門,四十年之后受衣鉢。「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一說南朝宋代末年),師泛海至廣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業(yè),然與武帝語不相契,遂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時人不解其意,稱壁觀婆羅門。時神光于伊洛披覽群書,以曠達聞,慕師之高風(fēng),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發(fā)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經(jīng)九載,欲歸西方,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愣伽經(jīng)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蔥嶺時,適逢達摩攜隻履歸西方。師之一生頗富傳奇。師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異說。又梁武帝尊稱師為「圣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諡號,塔名空觀。 ![]() ▲菩提達摩尊者 ![]() ▲ 銅雕達摩祖師貼金塑像 ![]() ▲ 嵩山少林寺菩提達摩尊者 ![]() ▲嵩山少林寺達摩六傳弟子 ![]() ▲ 嵩山少林寺達摩 4. 【慧能法師】 禪宗 -- 特重禪觀,不重教理,自稱教外別傳。以菩提達摩為初祖,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 六祖慧能,一作惠能(會元638年至713年),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是達摩六傳弟子。 ![]() ▲慧能法師千年不壞真身 ![]() ▲ 慧能法師 5. 【晉代僧人慧遠】 【堅持三字尊者】即晉代僧人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省寧武附近)人。三字即"阿彌陀",意譯"無量壽"。 尊者生于仕宦之家少時即隨舅父令狐氏博覽六經(jīng),尤善《老》、《莊》。后慕名投奔道安,聽道安講解《般若經(jīng)》,豁然開悟,嘆"儒道九流,皆糠紕耳"。出家后,在前往廣東羅浮山途中,路過潯陽(今 江西九江),"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便駐錫于此。初住西林寺,后弟子日益增多,刺史桓伊又為修東林寺;以后一直沒有離開。著名典故"虎溪三笑"即發(fā)生于此。他最主要的貢獻是創(chuàng)立了佛教凈土宗。倡導(dǎo)彌陀凈土法門,宣稱專念阿彌陀佛名即能往生凈土。奉行念佛三味。即以修定坐禪,息心忘念,心注西方,觀想念佛,為通往西方凈土的修行方法。傳說曾邀僧俗18人("十八賢")結(jié)成"白蓮社",于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佛國凈土極樂世界。因此被尊為凈土宗初祖。這種修行方式筒便易行,吸引力極大,因而迅速流傳開來。并弘傳至日本,現(xiàn)在,日本凈土宗亦以尊者為始祖。八十二歲時圓寂。著有《法性論》等。 ![]() ▲廬山 慧遠大師 ![]() ▲ 堅持三字尊者慧遠 ![]() ▲ 晉代僧人慧遠 6. 【弘法大師】 弘法大師,法名空海(774-835),密號遍照金剛,謚號弘法大師。為唐密第八代祖師。 弘法大師空海(公元774-835)是日本真言宗的開山祖師,為漢傳密宗八祖,作為日本弘揚佛法的先驅(qū)者享有崇高的聲譽。大師在奈良時代末,于寶龜五年(公元774)誕生于風(fēng)景秀麗的"玉藻所歸之島,櫲樟蔽日之浦"贊岐國(現(xiàn)香川縣)屏風(fēng)浦。其父為佐伯田公, ![]() ▲弘法大師 ![]()
![]() ▲ 弘法大師 ![]() ▲ 日本空海大師 7.【濟公】 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天臺縣永寧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后住凈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xué)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凈慈寺志》、《臺山梵響》中。懂醫(yī)術(shù),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凈,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
![]() ▲國清寺五百羅漢堂濟公像 ![]() ▲赤城山濟公院濟公像 ![]() ▲杭州虎跑濟公像 ![]() ▲ 杭州靈隱寺濟公殿濟公像 ![]() ▲ 杭州凈慈寺的濟公像 (Ⅳ).財神殿 根據(jù)《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死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并統(tǒng)領(lǐng)“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他們的職責(zé)都與財有關(guān)。道教供奉的財神也是趙公明。根據(jù)道教傳說,趙公明本為終南山人,自秦時就隱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簡稱“趙玄壇”。舊時財神廟和各家各戶所供的財神,其尊容頗兇,烏面濃須,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zhí)鋼鞭,一手捧元寶,身下還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壇”之稱。傳說這位趙公元帥職掌除瘟翦虐,驅(qū)病禳災(zāi)。凡有冤抑難伸,他會主持公道;人們買賣求財,他可以使之獲利。他原先的職分并不是專職的財神,但能使人獲利,別無他人可以代替,民間便把他看作財神了。過去財神還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文武之道雖不同,卻都各有財可發(fā)。 五路財神其是指的趙公明及其手下的四位部將。除了中路為武財神趙公明外,其余四路為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西路財神納珍天尊曹寶、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 。這可能是受到了五行觀念的影響,認為天地廣闊,財寶當(dāng)然也要分區(qū)處理。拜五路財神,就是收盡東南西北中五方之財?shù)囊馑肌3酥庖灿形摹⑽洹⒘x、富、偏五路財神的說法。除了文財神比干、武財神趙公明二路之外,關(guān)公因為掛印封金一介不取,被尊為義財神,而與武財神劃分清楚。明初鉅富沈萬三傳說擁有聚寶盆,財可敵國,甚至能和朱元璋競筑南京城,被奉作富財神。最早到東南亞經(jīng)商,被稱作「大伯公」[土地公]的華僑蘇福祿,由於開偏遠地區(qū)之利,被當(dāng)作職司「偏」遠財富的偏財神,這種將財利劃分為遠[南洋]、近[中原]的說法其實和財分五方的觀念有些雷同。這尊偏財神的產(chǎn)生也可能和近代中國對外交流、通商、移民的背景有關(guān)。偏財神既非專以旁門左道之法取財,故文、武、義、富、偏五路都可以算作正財神。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guān)圣帝君的說法。 武財神關(guān)圣帝君即關(guān)羽關(guān)云長。傳說關(guān)云長管過兵馬站,長于算數(shù),發(fā)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guān)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guān)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 ▲靈順?biāo)仑斏?/span> ![]() ▲靈順?biāo)曼S財神 ![]() ▲靈順?biāo)戮G財神 ![]() ▲靈順?biāo)挛屣@財神 ![]() ▲黃布祿金剛(俗稱黃財神), ![]() ▲銅財神騎獅像 ![]() ▲杭州靈隱寺財神 ![]() ▲杭州永福寺財神. ![]() ▲ 西安慈恩寺財神 ![]() ▲鎮(zhèn)江市金山寺財神 (Ⅴ).文昌殿 文昌殿是供奉道教神仙系統(tǒng)中地位較高是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文曲星、文星,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是中國古代學(xué)問、文章、科舉士子的守護神。他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地獄輪回(閻君?)。文昌帝君左邊奉的是孔子,為中國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奉之為"大成至圣先師";右邊是朱熹,為宋代理學(xué)大師。 文昌帝君,神貌多為:雍容慧顏,坐下駕白驢,隨身帶著天聾、地啞二童。據(jù)說選項此二童做陪侍,是為了避免匯露舉考題和錄取情況。天聾地啞是文昌帝君的兩個侍童,一個掌管文人錄運薄冊,一個手持文昌大印。意思是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關(guān)系富貴貧賤,保密問題很重要,以免天機泄漏。很多道教宮觀中,文昌帝君造像的兩邊多會塑造天聾地啞梁文真人的造像。 文昌帝君左邊奉的是孔子,為中國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奉之為"大成至圣先師"。右邊是朱熹,為宋代理學(xué)大師。另外左右兩側(cè)還各有四尊銅像,則為侍臣、侍者馬童。 ![]() ▲ 揚州大明寺文昌殿供奉的佛 ![]() ▲揚州大明寺左邊是謝太大將軍,中間的是文昌帝君,右邊是五路財神 ![]() ▲ 開封大相國寺大師堂 ![]() ▲ 文昌帝君 ![]() ▲ 天聾、地啞真人寶誥 ![]() ▲文昌帝君 ![]() ▲文昌帝君 ![]()
![]() ▲ 銅雕文昌帝君彩繪塑像. ﹌﹌﹌﹌﹌﹌﹌﹌﹌﹌﹌﹌﹌﹌﹌﹌﹌﹌﹌﹌﹌﹌﹌﹌﹌﹌﹌﹌﹌﹌﹌﹌﹌﹌ 九、媽祖廟(媽祖娘娘) 媽祖娘娘,正稱為「天上圣母」,又稱天妃、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娘媽、湄洲娘媽等。相傳媽祖乃宋代泉州府莆田人氏,父親任都巡檢,夫妻樂善好施卻單傳一子人丁單薄,于是虔誠向觀世音菩薩祈求子嗣,一日其母夢見觀世音菩薩賜予優(yōu)缽花(或謂藥丸),吞食后懷胎14個月產(chǎn)下媽祖。媽祖出世后逾月不哭,故取名為默娘。媽祖自幼聰敏好學(xué)且朝夕禮佛,而后得到玄通道人授予「玄微秘法」,又得神人之「銅符」乃精通驅(qū)妖除魔之術(shù)。嘗夢見救父兄于海難中,其兄獲救,其父則未及救起而被惡浪卷去。醒后,即有消息傳來,其父果死于海難,僅其兄獲救。默娘痛不欲生,遂誓言不嫁,以奉侍老母。之后媽祖降服桃花山之妖怪千里眼與順風(fēng)耳,并收為部將。年二十八,重陽節(jié),玉帝來召,媽祖得道升天。升天后常顯靈海上,救人苦厄,民間尊為「媽祖」。自宋代以后歷代帝王迭有敕封,有「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封號。 ![]() ▲媽祖娘娘 ![]() ▲媽祖娘娘 ![]() ▲ 媽祖娘娘 ![]() ▲媽祖及侍女組像(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 ![]() ▲道教神仙——媽祖 ﹌﹌﹌﹌﹌﹌﹌﹌﹌﹌﹌﹌﹌﹌﹌﹌﹌﹌﹌﹌﹌﹌﹌﹌﹌﹌﹌﹌﹌﹌﹌﹌ 十、土地廟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中國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廟宇,多為自發(fā)建立的小型建筑,屬于分布最廣的祭祀建筑,各地鄉(xiāng)村均有分布,以至凡有民眾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土地廟。 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社神等,是漢族民間信仰之一。其供奉的土地廟屬于中國分布最廣的祭祀建筑。土地公本名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清廉正直,體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許許多多善事。一零二歲辭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zhuǎn)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亦有說在他死后,接任的稅官上下交征,無所不欲,民不堪命。這時,人民想到張福德為政的好處,念念不忘,於是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土地公信仰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zāi)、祈福的美好愿望。 農(nóng)歷"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是土地公的圣誕日。在中國南方地區(qū),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qū)普遍奉祀土地公。土地公信仰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zāi)、祈福的美好愿望。雖然土地神的稱號眾多,但探索其來歷,實際與中國古代社會所祭"天、地、社、稷"中的社、稷之神有關(guān)。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xí)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jié),農(nóng)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福德正神(即土地爺)旁邊一般有土地婆婆。由于人死后先要去土地廟報到,兩邊還有差吏、 當(dāng)然,土地廟也會奉祀一些財神爺、文昌帝君、關(guān)帝圣君、包公尊神等神像。 土地公的配偶,就是土地婆。故事傳說當(dāng)年玉皇大帝將土地公下放到凡間時,曾問他有什么希望。土地公很有頭腦,一番話冠冕堂皇,猶如做政治報告,說他希望世間的人個個步入小康生活,精神文明極大提高。土地婆聽了之后卻說:"這樣不行,世間的人應(yīng)該有富有貧,大家都富足了就沒人愿意做辛苦的工作,有了差距才能分工合作,發(fā)揮社會的功能。"據(jù)說世間的貧富差別就由此而來。當(dāng)土地公下到凡間后,見到人們因為親人去世而號啕痛苦,不由起了惻隱之心,想將死者復(fù)活,又被土地婆攔住:"生死乃因果輪回,不可隨便更改。如果人人都長生不老,這世界豈不淪為人吃人的世界了?"土地公只好打消了自己的想法。因為這兩件事,老百姓一般都把土地婆視為"惡婆",不給祭祀。公說公理,婆說婆理。天理難為,命中注定。禍從口出,敬人是德。天降甘露,人在世間。地生萬物,撫育蒼生。 ![]() ▲ 福德正神土地爺 ![]() ▲ 土地廟 ![]() ▲福德正神土地爺 ![]() ▲太原平遙萬佛殿土地殿 ![]() ▲土地爺及金童玉女組像(平遙雙林寺) ![]() ▲福德正神土地爺 ![]() ▲銅雕土地公彩繪神像 ![]() ▲正定隆興寺御書樓土地神像 ![]() ▲土地公土地婆佛像 ![]() ▲土地公土地婆佛像 ![]() ▲土地公土地婆佛像 ![]() ▲土地公 福德正神 ![]() ▲ 銅雕土地婆彩繪神像 未完待續(xù)......... |
|
來自: chy20100514 >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