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報新近報道有《抑郁少年的失控人生》,提到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約3000萬人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近年來,青少年抑郁癥發病率持續上升,其中的掙扎與失控卻鮮為人知。 這些年,青少年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心理疾病,也見證有美籍華裔心理學老師Tracy回國授課時循循善誘化解的好多個案,其中有兩宗個案聽來欣慰,卻讓人唏噓不已也倍感深思。 ——年齡最小的焦慮癥患者。他是個8歲男孩,平日很乖但經常生病,感冒不斷且常拉肚子,還做惡夢等。Tracy老師咨詢了解到,小男孩其實周末不想去上武術興趣班,但是又害怕爸爸失望。后來,Tracy老師首先要求家長,小男孩暫時不要再上任何興趣班補習班。【詳見往期故事:可憐當下讀書郎】 ——極為棘手的疑似神經病個案。說是有個中學女生動不動就在洗手間里脫光衣服,父母將她送進精神病院也未見好轉。Tracy老師傾聽了解后分辨斷定,因為父母雙方在鬧離婚,女生缺乏父愛母愛與安全感,想引起別人的關心和注意,于是才刻意在[公共場所洗手間里]脫光衣服的。表象是孩子的行為心理疾病,矛盾卻聚焦在父母的婚姻情感問題上。接下來的化解思維與對癥方法,重點也就不言而喻了。 當下青少年抑郁癥發病率持續上升,最先需要改變的是誰? 即使心理學課堂上有[能夠改變自己的是神,能夠改變別人的是神經病]的口頭禪,答案亦是毋庸置疑的。 實際上,并非所有父母都能為了孩子而改變自己,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治療師,心理問題永遠需要靠愛來療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