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街亭的位置很重要,明明有趙云、魏延這樣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大將可選,為何卻要用一個沒帶過兵的馬謖呢? 公元228年,魏國內部發(fā)生了危機,而蜀國經(jīng)過一番厲兵秣馬后能夠發(fā)動一場大型對外戰(zhàn)爭,因此諸葛亮上《出師表》,請求北伐。 在選擇先鋒的問題,其實諸葛亮有不少人選,比如魏延、吳壹、王平等將領,以資歷來說,自然是魏延資格最老、在軍中威望最終,而且在諸葛亮北伐之前,魏延一直擔任漢中太守,總體負責漢中的軍政大權。 蜀漢的北伐的意圖是以漢中為根據(jù)地,奪取關中,這個戰(zhàn)略是有模型的,就是效仿漢高祖劉邦,先奪關中,再奪天下。 諸葛亮能夠動員的兵力大多是魏延治下的軍民,如此來看,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應該把先鋒的重任交給魏延。 但是諸葛亮為何沒有選擇魏延呢?這是因為在北伐前的軍事會議中,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建議,想要自領五千精兵由子午谷直取長安,這條計策也被稱為子午谷奇謀,可行性爭議上千年。 可行性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關中與漢中之間關隘眾多,交通不便利,當初劉邦能夠奪關中,是因為韓信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迷惑了項羽,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實就是想要效仿韓信,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奪取關中。 但是諸葛亮認為這條計策過于兇險,并沒有采納,而魏延也與諸葛亮兩個人存在一些矛盾,諸葛亮對魏延的成見也很深,所以沒有任命魏延為前鋒,同樣也沒有將前鋒的位子給吳壹、王平等魏延麾下的將領。 看到這里,很多同學又要問了,既然魏延等人不行,諸葛亮為什么不啟用蜀漢五虎將之一的趙云呢? 其實趙云屬于在民間演義中比較猛的一個將領,在真正歷史上表現(xiàn)中規(guī)中矩的將領,有人甚至說趙云是劉備的保鏢,這當然有點過分,實際上趙云的定位應該是禁衛(wèi)軍一類的角色,負責主公的安危,比如趙云救阿斗,應該是職責所在。 我們可以說趙云能打,但是缺乏那種一線對戰(zhàn)的經(jīng)歷,趙云雖然看似與關羽一個級別,實則不一樣,關羽一直都是在前方對線的將領,是戰(zhàn)場的滾刀肉了,尤其在荊州能夠發(fā)動襄樊戰(zhàn)役,差點干翻曹魏在荊州的所有布局。 所以,諸葛亮沒有任命趙云為前鋒,但在第一次北伐,諸葛亮還是啟用了趙云,諸葛亮打算以兩路大軍進行北伐,其中命趙云和鄧芝一路,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縣,而諸葛亮親率諸軍進攻祁山。 由此可見,在這次北伐中,趙云所起到的作用不過是虛張聲勢的,根本不是重點。 諸葛亮全軍的重點,其實放在了馬謖身上,以馬謖為前鋒駐守街亭,目的是為了防止曹魏名將張郃前來切斷蜀漢的退路。 相比于趙云、魏延等實打實的將領來說,馬謖完全沒有真正帶兵打仗過。 諸葛亮有一個高徒叫馬良,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十分善于軍事理論研究,因此深得諸葛亮的信任,在劉備去世的時候,看到一旁的馬謖,悄悄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諸葛亮以為劉備是老糊涂了,怎么能說出如此沒有見解的話,在劉備去世后,諸葛亮逐漸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對馬謖更加器重,給馬謖整了一個參軍的職務,讓他進入軍隊系統(tǒng)。 所謂參軍,顧名思義就像后來的參謀一樣,諸葛亮一旦遇到軍事上的難題,就會和參軍一塊商量。 在諸葛亮南征時,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更讓諸葛亮感覺馬謖是人才,應該說,馬謖還是有一定軍事思想的。 但是馬謖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實際帶兵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估計諸葛亮硬要提拔馬謖,可能是因為諸葛亮自己就不是軍事系統(tǒng)出身的人,怕壓制不住這些軍頭,于是大力扶持秘書系的文官來掌控兵權。 比如諸葛亮后期最欣賞的將領姜維,原本在曹魏陣營也是參軍,后來被諸葛亮收服,并予以重任。 在街亭之戰(zhàn)中,諸葛亮的策略還算是比較靠譜,以馬謖為主將,以王平為副將,以文馭武未嘗不可,但是一到打仗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文官指揮,一竅不通。 馬謖是先到達街亭,有充足的時間排兵布陣,但是馬謖卻將部隊拉到山上,準備在地形上對即將到來的曹魏軍隊形成壓制。 但是山上屯兵有一個大忌,就是山上沒有水源,老將王平一看這排兵布陣,當即建議馬謖在山下屯兵,馬謖當時突然想起韓信背水一戰(zhàn)的打法,認為如果曹魏如果截斷蜀軍水源,那么蜀軍戰(zhàn)士必然向死而后生。 結果理論在實踐面前不堪一擊,在張郃部隊到達后,一看蜀軍的排兵布陣方式?jīng)]笑死,直接斷了蜀軍的水源,馬謖所部立刻亂成一團,幾乎是不攻自破。 在街亭失守后,蜀漢主力容易陷入腹背受敵的處境,不得撤軍,諸葛亮面對蜀漢內部的壓力,將第一次北伐失敗的主要責任推到馬謖的身上。 其實縱觀諸葛亮用人,喜歡用一些夸夸其談的人,并不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后來蜀漢軍政兩屆人才出現(xiàn)斷層式稀缺,很大原因都是諸葛亮不會用人導致的。 ![]() |
|
來自: 漫步之心情 > 《為人*青絲化雪大漠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