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茆智在武漢逝世 湖北廣電融媒體記者從武漢大學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田水利學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茆智院士,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月13日7時30分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 茆智院士祖籍江蘇南京,1932年9月出生于江蘇。1950年至1952年在南京大學水利系學習,1952年至1953年在華東水利學院水工結構系學習,1953年至1955年在河北農學院水利系工作,1955年至1957年在武漢水利學院工作,1958年至1992在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工作,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至1999年在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工作,2000年在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工作,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曾擔任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節水灌溉北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節水和農村供水技術協會副會長,湖北省水利學會理事,湖北省土地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中國農業現代化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期刊主編。 茆智院士長期致力于農田灌溉研究,在灌溉工程及其用水管理的理論與技術方面有杰出貢獻。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率先提出“依據水汽擴散原理推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20世紀60年代主持橡膠灌溉研究課題,取得系列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空白。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持10多項國內及國際合作灌溉節水重大科研項目,提出了農作物需水量與灌溉實時預報方法,水稻節水、高產、降污的灌排與水肥綜合調控模式,以及水稻水分生產函數和非充分灌溉的系統成果,在灌溉節水方面做出了重大成就與貢獻。20世紀90年代以來主持并完成8項國家及國際合作的重要節水灌溉研究項目,成果已在4省(市、區)累計推廣166萬公頃,增產糧食27.4萬噸,節水13億立方米。 茆智院士提出了先進、實用的需水量和灌溉實時預報理論與方法和水稻節水高產的灌溉模式,首創性地提出了水分生產函數時空變化規律和作物受旱復水后生長產生“反彈”的理論及其指導節水灌溉的方法,為灌溉工程的運行、規劃設計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提出了先進、實用的節水理論與技術。曾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二等獎7項,全國科普作品二等獎1項。2000年獲得“國際農業節水灌溉技術革新突出貢獻獎”,該年度全球僅他一人獲此殊榮。近年來,茆智院士先后赴18個國家講學,為提高我國水利領域的國際學術聲譽做出了重要貢獻。 (來源:湖北廣電) (注:圖片及素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電話:027-8572162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