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傳統的新年節日,具體時間在每年農歷的元旦,也就是正月初一,俗話就是大年初一,“過大年”。“元”是第一或開始,“旦”即太陽升起。我國古代的“元旦”,指的都是農歷正月初一,也就是今天的春節。 但是過年可不只是限于正月初一,過年的的準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其序幕是從俗稱“臘八”的臘月初八拉開的,所以“臘八”又稱是過小年。北京的民謠是這樣唱的:“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瀝瀝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而大年三十指的就是除夕。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是農歷一年最后的一天,也就是春節的前一天。農歷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夜。除夕源于先秦“逐除”的“除夕”,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時至除夕,過年的準備便到了高潮。先前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從除夕這一晚到第二天春節的正劇上演做好了鋪墊。我們先看看古人如何記載除夕活動的: 清朝初年潘榮弼所寫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述歲暮雜務:“歲暮官署封印,諸生散館。送灶神后,掃除祠堂舍宇。裱糊窗格,貼彩畫玻璃窗眼,剪紙吉祥葫蘆。還賬目,送節禮,謝先生,助親友饋炭金。整齊祭器,擦抹什物。蒸糕點,炸襯供,調羹飯,制祭品,擺貢獻,雕茶果。神堂懸影,院內設松亭,奉天地供案,系天燈,掛琉璃。 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歸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早貼春聯掛錢,懸門神屏對,插芝麻秸,立將軍炭,闔家團拜…… 爐內焚松枝、百葉、南蒼術(zhu)、吉祥丹,名曰燠(yu四聲)歲,合家吃葷素細餡兒水餃,內包金銀小錁,食著者,主來年順利。高燒銀燭,暢飲松醪(lao四聲),坐以待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清朝末年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記載除夕:“京師謂除夕為三十晚上。是日清晨,皇上陞殿受賀,庶僚叩謁本管,謂之拜官年。世胄之家,致祭宗祠,懸掛彩像。黃昏之后,闔家團座以度歲。酒漿羅列,燈燭輝煌,婦女兒童皆擲骰斗葉以為樂。及亥子之際,天光愈黑,鞭炮亦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和衣少臥,以至來朝,旭日當窗,爆竹在耳,家人叩賀,喜氣盈庭。轉瞬之間,又逢新歲矣。” 過去很多的習俗今已不存,比如除夕“列案焚香,接神下界”、“祀神接灶”等儀式早已不再舉行;比如“踩歲”,原來除夕之時自戶庭至大門,在自己家院子里凡行走之處,撒以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碎,叫做"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思,也早已不再流行。 但是有很多除夕的習俗卻一代代保留了下來,比如吃年夜飯;比如守歲;比如放鞭炮;比如給壓歲錢;比如我們要去準備烘托歲時喜慶的年紙了,也就是過年時要張貼的窗花、對聯、福字和年畫。 貼窗花 窗花是春節時,專門用來貼在窗戶上的剪紙。屬于傳統民間工藝品的剪紙,是由西晉的剪彩和南北朝的鏤金箔發展來的,創作窗花時用剪刀或刻刀,將紙張剪刻成各種題材的圖案。 剪窗花的紙一定要用紅色的,一是代表喜慶;二是用來辟邪、驅災,祈福、納祥。如今,貼窗花在北方仍流行著。因為受窗格大小和采光的限制,窗花的尺幅都不太大,除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外,樣式還是很隨意的。
貼春聯 “兩姐妹,一般長,同打扮,各梳妝,滿臉紅光報吉祥。”這詩謎的謎底,就是春聯。 春聯,也叫對聯、門對、春貼等。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副春聯,是后蜀孟昶在964年除夕自己命筆題寫的,聯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舊時的北京一進臘月,西單、東四、鼓樓前便云集了寫對子的小攤,攤主多是私塾先生或書香子弟,借過年聯語潤筆,弄點楹聯游樂。聯語不外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之類的吉祥話,橫批大多是“一元復始”什么的。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對此情此景是這樣寫的:“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后,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貼春聯是很有講究的,只能在臘月二十三以后,大年三十以前張貼,以示辭舊迎新之意。而且不能貼在屋里,只能貼在大門口的門框上。上聯在左,下聯在右,不能貼反。等過了二月二龍抬頭,還要把春聯揭下來。要是不揭的話,按老禮就是你家還沒過完年,大家隨時可以來家吃飯的。 貼“福”字 在春節隨處可見的漢字,是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的“福”字。福字,在甲骨文里是“兩手捧酒澆于祭臺之上”的會意字,含有神明賜福之意。在后來的多種古籍里,福字也多有神靈保佑、逢兇化吉的意思。《說文解字》對“福”字的解釋也是:“福,佑也”。如此一來,福成了人們在世俗世界的夢寐以求之物。 那么,“福”究竟是什么呢。還是《尚書》說得透徹,“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也就是說,福包括了長壽、富足、健康、好德和善終五個方面的內容。而現代人則認為,福就是福氣、福分、幸福。 在春節到來之際,人們為把五福請進門,要在大門口、房間里乃至家俱上,到處都貼上四方的、擺成菱形的“福”字。在什么地方貼,都是有說辭的。象影壁上貼“福”字,是“福光普照”;門上貼“福”字,表示“福星進門”;屋子里貼“福”字,叫“福祿滿堂”;錢柜上貼“福”字,為“招財進寶”;糧囤上貼“福”字,那就真是“年年有余”了。總之,圖的就是個吉利。 傳說姜太公封神以后,夫人馬氏也上前討封。姜太公說:“你是個八敗命,到我家來讓我窮了一輩子,就封你個窮神吧”。馬氏一聽就不高興了,“封我為窮神,叫我蹲在啥地方!”“反正是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老百姓知道這事后,家家都寫了好多的“福”字,貼得到處都是,為的是把馬氏這個窮神轟跑了。 現在流行把“福”字倒著貼的,寓意“福到了”。實際上,隨處倒貼“福”字,是有悖于傳統民俗文化的。倒貼的“福”字只能貼在兩個地方:水缸和垃圾箱,因為盛在這兩處的東西,是要倒出來的。為了避諱把家里的福氣倒掉,才巧妙地用了“倒”的諧音“到”,倒貼“福”字的。
貼年畫 過了“二十四,掃房日”,人們都要到街上挑幾張自己中意的年畫,貼在剛剛打掃干凈的屋子里,在一派喜慶的氣氛中祈盼著來年五谷豐登、驅災御兇、家宅安泰。 年畫是我國獨有的民間美術形式,大約萌始于秦漢之際。那會兒的人們每逢除夕,就要在門戶上直接描繪上神荼、郁壘,或是畫上一只大老虎,用來驅逐想象中的鬼魅等不祥之物。 畫在紙上供年節里貼掛的年畫,是隨著年節民俗活動內容的不斷豐富,只是自秦漢至宋代這一千多年間,年畫幾乎完全是手工繪制的。我們今天熟知的木版年畫,是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才有的。當時,神宗皇帝命人將宮中收藏的吳道子創作的鐘馗像摹拓制版,印刷成年畫,在除夕之夜分賜給近旁的大臣們。 木版年畫的問世,大大地促進了年畫的普及,還把它原來單一的門神題材,迅速地擴展到帶有喜慶內容的風俗生活、傳統戲曲小說的人物故事、仕女、嬰孩、山水花鳥及吉祥圖案等諸多領域,使其成為歡慶年節必不可少的裝飾。 北京的年畫,大多出自天津楊柳青。楊柳青年畫是在木版刻印套色之后還要人工填色開臉,以追求細膩工致的效果。印好的成品形象生動、俊俏傳神、色彩鮮艷、明快諧調,內容多是娃娃、美女、花鳥、戲曲和世俗生活場景。象神話題材有麻姑獻壽、福祿壽圖等;戲曲題材有打金枝、奇雙會等;民俗題材有肥豬拱門、喜鵲登枝等。 楊柳青年畫一般尺幅較大,差不多和整張的粉簾紙一般大,往墻上一貼別提多氣派了,特別受咱京城百姓的歡迎。早年間一進初冬,大量的楊柳青年畫,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到北京,集中在崇文門外打磨廠戴廉增畫店。四郊冬閑的農民便來店里批上幾十或上百張,或近在城里或遠赴鄉間,走街串巷一張張零賣出去。隨著胡同里傳來一聲聲“畫兒,買畫兒嘞”悠長的吆喝,春節真的很近了。 ![]()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很是忙碌,原來的祭神、接灶不進行了,但祭祖、拜祖的傳統還是保留下來的。早年間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懸掛彩像或靈位。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 祖靈請來之后,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圓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除夕的晚飯就是團圓飯,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聚餐,年夜飯的內容各家不同,但是多是最可口、最貴重、最有家庭傳統味道的。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血脈相連、尊長愛幼、孝悌雙全、互敬互愛的傳統。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何等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
![]()
遠古的時候,傳說一個叫“年”的妖禍,總是在歲末臘月三十跑來禍害百姓。在和“年”的長期抗爭中,人們發現這家伙特別怕紅色、火光和響聲。于是家家戶戶門窗貼紅紙的同時,還在院子里徹夜焚燒竹子,曰“爆竹”。燒著的竹子受熱炸開,會發出“噼啪”的響聲,“年”聽見就給嚇跑了,最后餓死在山洞里,人們過上了太平的日子。 而新年放爆竹的風俗卻沿襲了下來,唐初,天災連年,瘟疫四起。一個叫李田的人在小竹筒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響聲比燒竹子大多了。這新型的爆竹,就是今天炮仗的雛形。當然,李田的爆竹不是用來聽響的,而是用散發的硝煙驅逐瘴氣,達到減退疫病的目的。 宋代的開封府,已經有了生產裝火藥爆竹的作坊,開始用紙造的筒子代替竹子了。爆竹造好后,再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一串串的“編炮”。因為燃放的時候聲脆如鞭響,又叫“鞭炮”。其實,“鞭”和“炮”還是有區別的,前者小而后者大,放起來的效果大不一樣。最招人喜歡的,要數一響的“麻雷子”和雙響的“二踢腳”了。 由宋到明清,爆竹經過年復一年的改進,品種已是五花八門,絢麗多彩了,呈現出“煙火、花炮之盛”。老北京便有名子頗風趣的“金盤落日”、“穿線牡丹”、“飛天十響”、“炮打襄陽城”、“水澆蓮”、“葡萄架”、“天地燈”等等花炮。根據這些好聽的名子,孩子們還編了歌謠,“金盤落日水澆蓮,飛天十響打襄陽……”,多啦。
壓歲錢 舊時除夕有守歲、辭歲的習俗,是夜,祭祀祖先,闔家團聚歡宴娛樂,最后辭歲時尊者上座受下輩禮拜,禮拜完,要由尊者向小輩散發財物,謂之壓歲錢。 舊時對壓歲錢甚為重視,錢要講究大錢、新錢,還要用新的大紅線穿起,或穿成鯉魚形、如意形,龍形,置于床腳,取“錢龍”之意。壓歲錢之習俗,明代就有,清代最盛,直至當今,家長將壓歲錢放進紅包,置于孩子枕下,孩子大年初一一覺醒來就有錢財,俗話稱開利市。古往今來,春節期間,長輩受未成年小輩禮拜的,一般也會給一份壓歲錢。 拜年 時近年關,親朋好友、知交故舊都要問候 一下,送上新年的祝福。以前是用書信、或是用賀年片拜年;后來時興用電話拜年、用bibi機拜年;現在人們又進化到用微信拜年,網上有著多種多樣圖案式樣供你使用,可以群發也可以單發。 但是我依舊覺得昔日我們用書信、用文字來拜年更有真摯感,更有人情味:比如在1970年除夕前,我的朋友姚月奇從四川寄來的賀年信是這樣的: “我的,我們的朋友們:外地的朋友向你們祝賀新春佳節! 祝你們的生活像我們一再向往和祝愿的那樣美好;祝我們用我們的血汗所栽培的青春的友誼之樹,在新的一年盛開出更加絢麗的花朵;祝我們大家每個人都對社會做出較大的貢獻。 在除夕的晚上,我要高舉起杯——無論里面裝的是酒,還是開水——衷心地祝愿你們健康!我的能力寫不出成文的賀詞,只以上面兩段文字表示一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