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叔您好。平時有閱讀寫作的習慣,過去看紙質書,后來看電子書。上班后每天都很忙,實在沒有整塊時間看書,一年讀不了兩本。 大概從兩三年前開始我愛上了聽書,覺得比看書輕松多了,可以一邊干其他事情一邊聽,不知不覺就把一本書聽完了,還蠻有成就感的。 我還喜歡刷視頻,看書籍講解,知識分享,覺得好多東西可以學,而且比看書有效率多了。 我常常在想,信息時代既然音視頻可以更輕松地學習,為什么還要去看書呢? 我甚至覺得,書籍這種冗長低效的知識載體,遲早會退出歷史舞臺,最終被音視頻和更新的技術取代。也就是說,將來我們都無須看書了,知識能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獲得,未來可能還會普及VR(虛擬現(xiàn)實),文字會越來越不重要。 如果我拋開書籍,都通過聽書看視頻來學習積累知識,這種方法可行嗎?想聽聽您的看法。 一個想躺著努力的年輕人 一個想躺著努力的年輕人: 你好。人類的信息傳播說到底就是兩面:編碼和解碼。比如要表達“老虎很可怕”,原始人要靠手勢或結繩;古人可以說和寫;近一百多年,人們可以用照片、廣播、電視來更直觀展示;未來可能還普及VR,直接沉浸感受。 這些都是編碼。而你接收到這些信息,腦子產生對老虎的認知,如何兇猛,如何霸氣,如何嚇人,都是解碼的結果。 顯然,從結繩、文字、視頻到VR,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是編碼的進步,目的就是降低解碼門檻。老虎恐怖不恐怖,一分鐘猛獸撲食視頻勝過千言萬語。 這么看來,書籍似乎確實不如音視頻,因為后者的解碼成本更低。這就是為什么你覺得聽書、看視頻更輕松有趣的根本原因。 那么我們是否能得出結論,日后不需要看書了,直接通過聽、看、感來積累知識就行了呢?且慢,我們還忽略了更重要的因素。 你在提問中多次提到“學習”和“知識”,如果限定這個領域,情況就不是這么簡單了。 知識是結構化的信息,是信息的高級形式。它不是信息的一次性消費,除了傳播,還需積累和進化,因而直觀、顯淺、有趣不是其首要目的,還要追求精度、廣度和深度等指標。 更具體點說,知識除了要符合供求理論,還有儲存、聯(lián)結、搜索、重組、調取、系統(tǒng)化等多重需求。 移動互聯(lián)攪碎了人們的時間和專注力,兩者不僅沒有加快融合,反而越發(fā)相悖:大眾認知焦慮加劇,卻深陷碎片信息、段子、泛娛樂、短視頻的泥潭,最終空忙,沉湎于自我滿足的假象。 以音視頻為例,它在信息展示上有多大優(yōu)勢,在知識處理上就有多大劣勢:有效信息密度低,無法自由速讀、跳讀,無法搜索,提取重組難度大,難以相互聯(lián)結,難以成體系……而以書籍為主要載體的文字,這些都不成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書籍才是最高效的知識載體。 個中微妙和矛盾,發(fā)微信就是最佳例證。如果你去了馬爾代夫,想曬下椰林樹影,朋友圈發(fā)個視頻將滿屏是贊;女朋友買了新電腦,遠程指導裝軟件,還是得發(fā)視頻,你發(fā)一千字過去試試? 但是,你要是動不動就給同事、上級、客戶發(fā)語音或視頻,保準招人煩。這些信息是要全面、準確且需重復調用的。發(fā)文字掃一眼的事,非要說上半天,想回頭聽還搜不出來,很尷尬,很麻煩。這也是發(fā)語音、視頻成為新社交禁忌的原因之一。 可見,在信息的高級形態(tài)(例如知識)范疇,文字和書籍的地位未曾撼動。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碎片閱讀、短視頻等方式也無法取代深度學習。 這不代表要復古或排斥新技術,分清它們的應用場景就好。我個人認為,可按照從信息到知識的路徑切分為三個階段,按需使用新技術或書籍。 ![]() 1、信息:多為一次性信息消費、交流和展示。 此階段越直觀越好,越有趣越好,因為只需知其然而不需知其所以然。例如開頭的例子,一圖讀懂“老虎很可怕”是可以的,但絕對讀不懂老虎的遺傳與進化(也無需讀懂)。 2、學習:把信息提煉總結,轉化為知識。 課堂就是此階段最典型的場景。如果聽聽拆書,看看視頻就能大學畢業(yè),那這么多年的教科書算白買了,筆記也白抄了。所以課要聽,視頻要看,書也要讀。 同理,聽完一場精彩講座或直播,如果只滿足于當時的獲得感而不翻書不動筆,睡一覺就基本歸零了。 3、知識:深度學習,成為某一領域的達人或專家。 沒有人能靠刷遍高分紀錄片成為專家,因為這只是單向的被動輸入,和“司機知識”差不多——話說某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巡回演講,場次太多,隨行司機的耳朵都聽起繭了。于是他自告奮勇,代替教授上臺把演講內容一字不差背下來。全場掌聲雷動。 事后聽眾圍住司機,問了非常專業(yè)的問題。司機拉過教授:“這么簡單的問題,由我的司機來回答你好了。” 這雖是段子,卻諷刺了那些說起來頭頭是道,拐個彎就不會的道聽途說者。要真正成為一方達人,不經艱苦卓絕的閱讀、思考、實踐,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無論手機再進化多少代,網速再翻幾番,圖書館將依然矗立。 春節(jié)到了,祝你快樂! 偉民 |
|
來自: mynoteboo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