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大年說年畫 ![]() ![]() 文/賈建國 貼春聯、掛年畫、粘窗花、放鞭炮是兒時過大年必不可少的春節元素,也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 小時候,臘月二十四掃完或粉刷過房子后,每家不管貧富總要到新華書店買幾副年畫貼在屋里,頓時滿屋生輝,增加了歡樂喜慶,立馬有過大年的氛圍和“儀式感”。我家買的年畫既有風光艷麗、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鳥、娃娃和各色人物的單張畫;也有韻味十足的生旦凈丑、似乎余音繞梁的戲曲四屏畫,媽媽喜歡戲曲,所以,貼四屏年畫是我家每年的“保留節目”。記憶中,有評劇《花為媒》《楊八姐游春》;晉劇《打金枝》《算糧登殿》《樊梨花》《徐策跑城》《程嬰救孤》《范進中舉》《五女拜壽》《十五貫》《貍貓換太子》;河北梆子《寶蓮燈》《秦香蓮》《金水橋》《杜十娘》《蝴蝶杯》《竇娥冤》《教子》《打金枝》《蘇武牧羊》;京劇《空城計》《寶蓮燈》《秦香蓮》《杜十娘》《蝴蝶杯》;越劇《紅樓夢》《西廂記》《斷橋》《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八個樣板戲”劇照也光顧過我家寒舍的墻壁上,那時很多知識和見聞是從年畫獲得的。遺憾的是,近幾十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傳統的年文化逐漸淡化了,鞭炮禁放、年畫絕版,過年只有吃吃喝喝,玩手機、打麻將,一家人圍在一起談天說地、侃大山則成了老人對兒女的奢望。難怪人們感嘆:現在的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馬上過年了,失卻的年畫,是我們不得不說的話題。 ![]() 何謂年畫? 說白了,年畫就是過年家里貼的畫。別小看一張張年畫,它訴說著老百姓的心里話,既承載著老百姓的春夏秋冬,也記錄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和時事新聞。 現在市場上再也見不到年畫的蹤跡了,年輕人對年畫,沒有感性認識,老年人只有無奈的回憶。 年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人們在過年時會制作和張貼漂亮的年畫,年畫的內容豐富多彩,起到增添節日喜慶氣氛的作用。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愿新年吉慶,驅兇迎祥。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后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年畫起源于漢代,發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年畫的特點是題材廣、種類多。年畫的含義從廣義上說,凡民間藝人創作并經由作坊行業刻繪和經營的,以描寫和反映民間世俗生活為特征的繪畫作品,均可歸為年畫類。 年畫的特點 一、題材廣 年畫的題材包羅萬象,有兩千多種,堪稱一部民間生活百科全書。它大致可分為神仙與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故事傳說四個方面 二、種類多 從種類上看,年畫分為門神類、吉慶類、風情類、戲劇類、符像類、雜畫類六大類。 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年畫衍生形成了一種中國民間特殊的象征性裝飾藝術。年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存在并得以不斷的發展,是因為它的觀眾之多、社會需求量之大、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是其他任何畫種所無法比擬的。 年畫的表現形式和造型手法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及審美價值。它的藝術特色的形成是建立在社會的倫理道德、文化教養、民俗生活基礎之上的,真實地反映著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形態、政治事件、生活情趣。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年畫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辭典,從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由年畫可以認識全部的中國民間。 年畫是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初期的自然崇敬和神祗信奉,逐步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喜喜慶、裝潢粉飾節日習俗活動,表達了大眾的思想感情和神往美好生活的欲望。 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制作,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它們的年畫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藝術風格,都擁有光鮮的特征,具有雅俗共賞的特色,在歷史上久負盛名。 年畫畫面線條純真、顏色光鮮、氛圍熱鬧高興,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也有以仙人、汗青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攙雜著“神祇護宅”的觀點,如“神荼郁壘”、“天官”、“秦瓊敬德”等。 年畫不僅是貼在家里歡慶春節的裝飾,也是品德教育、審美觀賞、文化傳承的載體與工具,同時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群眾讀物,所以老百姓喜聞樂見。 現在已經進入了“刷屏時代”,很少有人去關心年畫了。 過年貼年畫已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 當然,回憶也不失為一種享受!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