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辯證法(修改稿) 青冬 前言 我所說的辯證法,既不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也非馬克思主義偏重分析強調斗爭性的唯物辯證法,而是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基礎上創立的青冬哲學辯證法,即“一分為三”全新思維方式,一種科學而實用的徹底的唯物辯證法。其特征是:偏重綜合,強調統一性,力求不偏不倚,和諧完美。 一 思想決定行為。正確的行為來自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想來自實踐,來自正確的思維。 哲學是專門研究思維的一門科學。那么,判斷哲學優劣的標準是什么呢? 1.是否有補于世道人心,有助于提高全人類的精神境界,是否追求真善美。 2.是否有助于確立世界秩序,構建和諧社會。 3.語言文字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為廣大人民群眾樂于接受。 唯其如此,哲學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以上標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以此衡量哲學優劣,立判高下。 二 西方哲學一向重分析輕綜合,其思維方式是非此即彼。用于政治上,就是森林法則,弱肉強食。用到商業上就是競爭,我賺你虧,我贏你輸,根本不承認雙贏。用于社會,一盤散沙,缺乏和諧。用于個體,缺乏集體主義,追求的是個性自由,實則是極端個人主義。解決矛盾方式只有斗爭,乃至武力解決。 即使唯物辯證法的創始人馬克思,對辯證法的認識亦存在局限性,表現在強調對立斗爭,而忽視統一性。馬克思的社會觀、政治觀是與哲學觀相一致的,在思維方式上偏重分析,在運用辯證法分析社會政治問題時,強調矛盾斗爭的一面。尤其在進行階級分析時,一味強調斗爭性的一面,而忽視了階級妥協階級合作的一面,這就勢必導致片面性與絕對化。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與階級斗爭學說,顛倒了矛盾的主次關系,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階級斗爭與階級合作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在這對矛盾中,矛盾的主導方面是階級合作,階級斗爭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通過階級斗爭達到階級合作,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并最終達到階級消亡。 二十世紀的中國亦盛行非此即彼思維方式,即“一分為二”,典型如“大魚吃小魚即綜合”,“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 非此即彼,“一分為二”,背離了唯物辯證法,而是形而上學絕對化。 “一分為二”,非此即彼思維方式是產生極左思潮的思想根源。百余年來,中國的事情忽左忽右,國際共運大起大落,社會主義實踐遭受嚴重挫折乃至多數夭折解體,如果從思想上找根源,那就是“一分為二”、非此即彼思維方式。 三 孔子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在哲學方面,即“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 所謂“中庸之道”,乃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的倫理思想和方法論。作為思維方式方法,不偏不倚謂之“中”,無過無不及叫作“庸”,孔子把不偏不倚、介于“過”與“不及”之間稱為“中庸”,又稱“中時”、“中行”、“中道”,則屬于方法論范疇。 孔子的中庸之道,主張凡事都要不偏不倚,要適中,要防止走極端,要兼顧兩方面,這就準確地把握住了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即對立統一規律。孔子既不片面強調對立斗爭,也不片面地強調統一,而是要求做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所謂“度”,是一定事物保持其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超過或達不到質對數量的要求,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孔子的“中庸之道”,正是從事物的量上確定其質。“中庸之道”是唯一正確的思維方式方法。 與中庸之道相關聯的是孔子的“和”的思想。“和”與“同”是兩個不同的哲學范疇。“和”是指不同事物或要素之間的統一,即對立面的統一,融合,從而產生新質,或曰新的范疇。“同”是指相同事物或要素的簡單相加。“和”具有深刻的辯證思想。 處理社會矛盾,處理人和人之間的矛盾,自古以來就有兩種方法,一是對抗、斗爭、武力解決;二是緩和、化解矛盾、和平解決。在中國,歷來占主導地位的是在“和為貴”思想指導下的和解,求同存異。這與孔子的“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不無關系 中國兩千年歷史及世界現代和當代歷史,從正反兩方面無可辯駁地證明,“中庸之道”及“和”的思想是中國哲學的精華,是辯證法的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實質和精髓,是唯一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萬全之策,是推動人類社會穩定、和諧、持續發展的強大的思想武器。若用于思維方式,就可以避免形而上學片面性和絕對化;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生活,就可以構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 孔子“中庸之道”的局限性在于孤立的,靜止的,缺少實踐和發展的觀點,缺少科學性。 四 矛盾無處不在。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普遍規律,它存在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的思維之中。 矛盾世界 矛盾世界,無處不在。 自然社會,蓋莫例外。 人生思維,見怪不怪。 一物兩面,對立統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斥相依,相映成趣。 事無巨細,萬物一律。 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千變萬化,似謎非謎。 熟識辯證,一語破的。 細細品味,富有哲理。 辯 證 法 對立與統一,寓于萬物中。 對立是絕對,統一是永恒。 事物規定性,比較分伯仲。 過猶與不及,兩棄取中庸。 個別到一般,個性寓共性。 先析后綜合,結論自分明。 量變到質變,性變孕其中。 現象到本質,事物可定性。 否定之否定,事物始新生。 必然到自由,和諧百代宗。 知識終有限,辯證法顯靈。 學會辯證法,傻瓜耳目聰。 熟識辯證法,昏君變英明。 五 青冬哲學將中國古典哲學的精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相結合,用“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重新詮釋對立統一規律,既不片面強調對立斗爭,也不片面強調統一,而是力求做到不偏不倚、完美和諧的統一,使之更加符合客觀辯證法,從而達到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這就牢牢地把握住了對立統一規律的實質和精髓,更接近于客觀真理,從而避免了形而上學片面性和絕對化。同時也賦予了中國古典哲學以新的生機,提升了其科學性,再造中國新文化,使中國傳統哲學在新的時代煥發出青春的光彩,使之具有普遍意義和恒久的生命力。 青冬哲學將“中庸之道”加進實踐和發展的觀點,以及一貫到底的辯證思維,創造性地提出世界是“一分為三”的新命題,新范疇。用“甲”、“乙”代表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用“丙”代表統一,換言之,甲乙代表矛盾的斗爭性,丙代表矛盾的統一性,矛盾的對立面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矛盾的運動和發展,并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統一。在這里,丙既非甲,也非乙,而是對立統一的產物,是新質,新范疇。馬克思說:“兩個互相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第144頁)由此可見,“一分為三”絲毫沒有背離對立統一規律,而是形象地、通俗地表述了對立統一規律。 “一分為三”既不片面強調對立斗爭,也不片面地強調統一,而是要求做到完美和諧的統一,因而更接近于客觀辯證法。“一分為三”是對“一分為二”、非此即彼、非白即黑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否定,是思維方式的一場革命。 世界本來就是一分為三的,世界萬事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的思維在內,無一不是一分為三的。承認世界“一分為三”,就是正視和承認對立面的存在及新生事物。這一點極為重要。它是辯證思維的基礎,是出發點;也是結點,即回歸客觀辯證法,回歸本真。 “一分為三”思維方式擁有以下四大優勢: 1、用通俗的語言詮釋對立統一規律的實質和精髓,從而將哲學從哲學家的書齋里解放出來,易于廣大民眾接受。 2、避免了形而上學片面性和絕對化,使思維納入正確的軌道。 3、它是反對極“左”思潮,反對左、右傾機會主義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4、“一分為三”否定了“一分為二”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是認識論的一場革命。它揭示了對立統一規律的實質和精髓,是唯一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萬全之策,是推動人類社會穩定、和諧、持續發展的強大的思想武器。若用于思維方式,就可以避免形而上學片面性和絕對化;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生活,就可以構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 六 世界需要新思維,世界人民需要重新啟蒙。首先要從思維方式上進行啟蒙,要從學點辯證法開始。 青冬哲學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基礎上,創立的“一分為三”全新思維方式,是一種科學而實用的辯證法,既不片面強調對立斗爭,也不片面強調統一,而是力求做到不偏不倚、完美和諧的統一,使之更加符合客觀辯證法,從而達到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這就牢牢地把握住了對立統一規律的實質和精髓,更接近于客觀真理。同時也賦予了中國古典哲學以新的生機,提升其科學性,再造中國新文化,使中國傳統哲學在新的時代煥發出青春的光彩,使之具有普遍意義和恒久的生命力。一旦這一哲學思想及思維方式為世人普遍接受,一個持久和平、和諧的新世界也就為期不遠了。 古今中外還沒有一種哲學為世人普遍接受。我堅信“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的思想及在此基礎上創立的“一分為三”全新思維方式能夠為全人類所接受,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七 如果網友對青冬哲學感興趣,請搜索以下網絡平臺,可以看到我的大部分哲學著作: 公眾號:青冬詩文哲 頭條號:青冬詩文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