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年是我們盼望已久的事情,大人們可以放下一年到頭忙不完的農活,好好地休息幾天,串串門子聊聊天。對孩子來說,最吸引他們的莫過于不用上學,可以盡情和同伴們瘋玩,并且可以天天吃好的,至于穿新衣、放鞭炮倒還在其次。 臘八已過,小年如約而來,春節的腳步更近了,年味也愈加濃烈,火紅的燈籠,喜慶的福字,春節前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付圩(趕集)和貼春聯。 臘月二十七是我們小鎮上每年最后一個集,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年集,人們一般都在這天到集上集中采辦年貨,一路上看見趕集的人川流不息,人山人海,老頭老太太也穿得精神抖擻,手里提著一個籃子,每到一個攤位前,都經過一番激烈、持久的討價還價,最后因為少花了幾毛錢的勝利而告終。 年三十上午到村子里轉一圈,發現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春聯,嶄新、紅艷、耀眼,整個村莊都彌漫著迎接新年的喜慶氣氛。 按照老家的習俗,三十晚上要敬祖公(去祠堂拜祭先人),初一早上去拜年。農村平常吃飯可以馬馬虎虎,但年夜飯絕對是豐盛的,這是真正意義上一家人放松的時刻、團聚的時刻。這時候每家的飯桌上會有雞、魚等豐盛的年夜飯,寓意新年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全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談古論今,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這是一幅多么溫馨的場景。 初一五更不知哪家的第一聲“開門炮”,引來了接二連三、此起彼伏的炮竹聲,把故鄉的年像炒豆子一樣推上了高潮。這時家家戶戶院子里燃起的明火,透出的松香味兒把故鄉的年濃烈得能抓在手中。孩子們圍著火堆追逐嬉鬧,故鄉的年在鞭炮齊鳴、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的喜氣洋洋中彈響了新的一年。 初二大籃、小籃提著馓子、油錐等特色點心開始走親訪友,輩分小的要先到長輩家,有的先走舅舅,有的先走娘后,反正七大姑八大姨一家都不能落下,見面總是親親熱熱的邊捅火做飯邊互拉家常,這也是過年最溫馨,最甜蜜的人情工程,架設起親戚之間越走越親的傳統習俗。 綿延不斷的鞭炮聲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鬧元宵。可以說,元宵節是過年的又一個高潮,但是,再怎么熱鬧,也抵不過人們對春節的眷顧和不舍。 如今,任何一個從故鄉走出來的人,都忘不了故鄉的年,全憑父母用腳力給我們走出來的盛典,雖然樸素,但浸透著情感,承載著故鄉人精神上的寄托和對生命的追求。無論你走到哪里,也無論闊別故鄉多久,故鄉的年都在每一個異鄉人生命里值得永遠回味咀嚼。 圖文無關,文章配圖來源:拍攝作者 授權發布。 編輯:周逸帆;校對:林詩晴; 策劃:梁德新;責編:柳庚茂;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