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方;麻黃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炙甘草三兩、干姜三兩、桂枝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換算;麻黃15克、芍藥15克、細辛15克、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桂枝15克、五味子8克、半夏20克。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主治;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外寒里飲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禁忌;用這個方子要注意一點,必須是偏于寒,它是一種寒飲,起碼這個病它不渴。“或渴”這些是由于誤治,給吃了麻黃湯后的變證。一般不渴的,因為里有水飲它不渴,同時口舌也不會干的,要不然干姜、細辛、五味子、半夏這些要下去太燥了。所以我們用這個方子要注意。真正的老人這種痰喘,用這個方子的機會還是非常的多,他痰吶沒有黃痰,白痰而且是沫痰,這種情況之下大概要有外感的這種痰飲咳嗽和喘,用小青龍湯的機會不少。要有熱象千萬不要用,如果煩躁呢用小青龍湯加石膏。 原條文;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金匱要略》第十二篇;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金匱要略》第十二篇;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金匱要略》第二十二篇;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