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注意個人防護,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護“五還要”。 走進上海的弄堂、臨街的石庫門房子、夜晚廣場的霓虹燈、不打烊的咖啡館,開啟一段“海派城市考古”之旅,在一縷縷愜意、一段段暖意、一絲絲詩意中,在行走間、在觀察里、在分享中,愛上一座城。
民族工業發源地的華麗轉身 上海西岸,地處上海浦江之西的徐匯濱江地區,這里曾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搖籃之一。緊鄰黃浦江岸,西岸坐擁地勢開闊、河道縱橫的地理優勢,因此曾一度集聚了遠東最大的機場(龍華機場,建于1917年)、中國第一個水陸聯運碼頭(北票碼頭,建于1929年)、上海第一個貨運車站(鐵路南浦站,建于1907年)等眾多工業設施,是當時上海最主要的交通運輸、物流倉儲和生產加工基地。
當時的西岸承載了中華百年民族工業的歷史,見證了傳統工業的變遷,而隨著城市布局調整和傳統產業的轉移,濱江地帶的工業功能已慢慢弱化并逐漸消亡,徐匯濱江逐步在歷史的變遷中成為 “鐵銹地帶”。 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徐匯濱江以此為契機,著手城區形態和公共空間的更新再造。
魔都藝術圈的半壁江山 沿著江邊緩緩而行,一棟棟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建筑,擦去曾經的銹跡,在文藝氛圍下煥發新生。作為上海“一江一河”沿線璀璨的文化藝術地標,“西岸美術館大道”歷經十年的深耕發展,匯聚近三十處文化載體,一躍成為亞洲最大規模藝術區。 龍美術館 龍美術館由著名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創辦,是國內最具規模和收藏實力的私立美術館之一,現有浦東館和西岸館兩個場館。龍美術館(西岸館)選址原北票碼頭,于2014年3月28日建成開館,建筑總面積約33000平方米,展示面積達16000平方米。
每一個去過徐匯濱江的人,都會記得美術館外的斗廊,這段由原北票碼頭構筑物“煤漏斗”改造而成的時尚空間,賦予美術館冷靜的工業感和別具一格的創造性。
值得一提的是,龍美術館不再是封閉內向型的美術館空間模式,而是在功能設計上更多地加入了具有開放性和公眾參與性的公共空間,使藝術不再遠離大眾,而是與公眾的日常休閑生活息息相關。 空間感十足的龍美術館 創辦十年來,龍美術館以兩城三館的態勢,累計舉辦國內外藝術大展近兩百場,舉辦公共教育活動數千場,接待國內外觀眾約3000萬人次。 龍美術館的展覽海報墻 油罐藝術中心 油罐藝術中心是一個多功能的藝術中心,由五個油罐組成,三個油罐連接作為美術館展覽空間。這些油罐的前身就是龍華機場的儲油罐,油罐內是豐富的展覽空間,而油罐外的公園,則與自然融為一體。 這里不僅是高雅藝術的殿堂,同時也是一個集休閑娛樂與放風郊游為一體的打卡好去處。
余德耀美術館 余德耀美術館于2014年1月7日正式落成,這幢總面積高達9000多平方米的建筑,是徐匯濱江首個正式完工的文化項目。 余德耀美術館建址于原上海飛機制造廠機庫,由印尼華人收藏家余德耀創辦。在改建中,余德耀美術館除了充分保留老建筑張揚的主體結構和巨大空間,將傳統的機庫作為主展廳,展示收藏的裝置作品外,還設計了一個3000平方米的玻璃大廳,引入了綠樹與植被,構成一個“玻璃盒”中的市民廣場,與附近濱江綠化帶呼應。
西岸美術館 西岸美術館由英國著名建筑師戴衛·奇普菲爾德帶領的建筑事務所擔綱建筑設計,歷時三年建造完成,于2019年11月8日正式開館。美術館地塊呈三角形,順著廣場東側邊緣的臺階而下,可至鄰近河岸的休息平臺。 秉承“讓中國看到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文化宗旨,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以相同的愿景為基石,展開五年展陳合作項目,遵循開放融合的交流精神,開啟中外文化對話交流模式的全新探索。
星美術館 2022年12月30日,經過8年籌備和建設,位于美術館大道最北端的一顆“星”——星美術館正式開館,并帶來主題為“開啟START”的首展,為期5個月的展期中,將展現來自全球85組藝術家的88件當代藝術佳作。 星美術館由原鐵路南浦站十八線倉庫改造而成,保持了原建筑輪廓,強化與開放空間的聯系。美術館特意保留了坡狀的屋頂形式,形成室外公共區域遮風蔽雨的緩沖空間,屋頂的金屬材料和玻璃天窗完美結合,幕墻和玻璃隨著光線的變化,呈現微妙而自然的景觀效果。
除了剛剛亮相的星美術館,西岸首家藝術酒店——西岸美高梅酒店、首座1600座國際級劇院——西岸大劇院以及西岸穹頂藝術中心,都將在2023年逐步亮相、投入運營,“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建設的腳步從未停歇。 把最好的濱江空間留給人民 西岸濱水的公共空間不僅僅是藝術的圣地,打卡的天堂,更是一間鬧中取靜、治愈心靈的城市綠色客廳。自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單日游客量屢破紀錄。隨處彌漫的生活氣息,讓這片濱水土地成為市民們最喜愛的城市公共空間。
不管你是熱愛藝術的文藝青年、滑板潮人還是運動愛好者,西岸都有你的用武之地。 跑道公園由原東亞第一航空港龍華機場跑道改造而成,根據設計,徐匯跑道公園偌大的多功能草坪可容納3500人進行活動,同時還有高低起伏的步道、休閑健身設施、咖啡館、餐廳等多種多樣的配套服務設施,滿足各年齡段市民休閑放松的需求。
在草坪上聚會或獨處,在咖啡館品味醇香,在溜冰場歡暢滑行,在騎行道自在前行,這一幕幕每天都在西岸的這片土地上演。 這片濱水空間向所有的市民敞開了懷抱,毫無保留地“還江于民”,把最好的濱江空間留給人民。
從銹跡斑斑的工業地帶 到藝術殿堂的涅槃重生 上海西岸這片土地 卸下百年前工業的重擔 肩負起城市發展的使命 整個西岸的濱水空間 都體現了這片土地開發的初心 就是把最美的風景 把最好的濱江空間 留給人民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