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腫瘤性病變在上消化道疾病中占比較低,但近幾年臨床上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其中一些病變在內鏡下表現較為相似,容易產生誤診。 先給大家分享一個病例: 病例: 一位59歲女性患者,因“反復中上腹疼痛不適3月”就診消化科,遂安排胃鏡檢查,胃鏡下十二指腸球部可見一大小約3*3mm隆起,如下圖1,放大內鏡下觀察病灶邊界清晰,表面呈胃上皮結構,未見異形微血管,考慮十二指腸腺瘤待排,活檢摘除,病檢提示:異位胃黏膜。囑患者定期隨訪。 
圖1 由上述病例可知部分十二指腸腫瘤性病變在內鏡下常常難以鑒別,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總結十二指腸部多發疾病,以提高大家對這類疾病認識。 異位胃黏膜和胃上皮化生常常被混淆。一般認為,表層的胃黏膜上皮和胃底腺俱全的是異位胃黏膜,是先天性病變。在黏膜被充分采取的標本中,發現覆蓋黏膜表層的胃黏膜上皮,以及在其深部發現含有主細胞和胃底腺細胞,方可以組織學診斷為異位胃黏膜。而只有胃黏膜上皮的考慮為胃上皮化生,胃上皮化生是以胃黏膜上皮置換了十二指腸絨毛上皮的狀態,一般認為是在糜爛或潰瘍等炎癥后的修復過程中發生的后天性病變。兩種病變內鏡下較難鑒別,多需通過活檢明確,目前尚無統一處理意見,可選擇隨訪或內鏡下治療,如下圖2。Brunner腺增生多發于已有Brunner腺分布的十二指腸球部至降部。由于從十二指腸黏膜固有層的深層到黏膜下層形成腫瘤,內鏡下呈表面平滑、無蒂以及帶蒂的黏膜下腫瘤樣形態。Brunner腺上皮常呈分葉狀結構增生,其特征是保有由導管和腺泡構成的已有的小葉結構,其表面多呈胃上皮化生,這種情況下有時在內鏡下難以與異位胃黏膜、胃上皮化生等相鑒別。不累及十二指腸大乳頭的十二指腸腺瘤(散發性非壺腹腺瘤)內鏡下多表現為隆起型病變(如圖4),病變大小不一,偶爾發生,可能與遺傳綜合征有關,建議明確為十二指腸腺瘤的患者行結腸鏡檢查,排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Peutz-Jeghers綜合征。散發性非壺腹腺瘤被認為是癌前病變,極有可能進展為浸潤性癌,推薦所有十二指腸腺瘤均應考慮內鏡切除,建議使用放大色素內鏡鑒別腺瘤與癌。Yoshimura等人報道,92%的十二指腸非壺腹部腺瘤在常規內鏡下有乳白色黏膜,該表現被認為是絨毛尖端上皮細胞脂質沉積所致,乳白色黏膜的分布模式分為全緣型或邊緣型,與腺瘤相比,腺癌乳白色黏膜多表現為邊緣型乳,且病灶主體多呈紅色調結節狀改變,另有報道指出,腺瘤色調發紅,長徑>10mm時需警惕惡變傾向。該病是淋巴管的組織畸形所致,是淋巴管在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增殖擴張的良性疾病,多單發或數個融合,內鏡下呈黏膜下腫瘤樣,發生部位依次為十二指腸降部>水平部>球部,表面的白點狀所見反應淋巴管內潴留的淋巴液,活檢有時會流出乳樣液體。病理組織學方面,由于從黏膜固有層到黏膜下層各種大小的淋巴管集簇形成腫瘤狀。內鏡下需與十二指腸腺瘤早期癌鑒別,后者白色化主要位于黏膜表層的吸收上皮細胞內,往往無法觀察到微血管,而淋巴管瘤在放大內鏡下可以觀察到微血管,該病偶爾會形成潰瘍,引起出血,但一般不需治療,定期隨訪為宜。濾泡性淋巴瘤為進展較為緩慢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通常為淋巴結性,多發生于十二指腸降部,內鏡下呈白色顆粒樣表現,其白色調是由于異型淋巴細胞浸潤十二指腸黏膜表層的淋巴管擴張所致。該病可轉化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故確診后建議完善結腸鏡及小腸鏡檢查,白光內鏡下與淋巴管瘤鑒別較為困難,放大內鏡下可見白色黏膜非均一性分布,并可見異形微血管,病理活檢可確診。相較于胃部腫瘤,十二指腸乳頭部發生的腫瘤比較少見,該疾病發病特點為多發于高齡者,尤其男性多發,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該病發病率逐年提高,其中頻率最高的乳頭部腫瘤是腺瘤、腺癌。一般腺瘤多為白色,呈乳頭狀、分葉狀或顆粒狀;癌則為發紅、易出血性,大多伴有糜爛、潰瘍形成。有文獻指出在直視鏡下腺瘤容易被發現,但癌難以被發現,一般認為腺瘤發生于十二指腸乳頭區,大多是整個乳頭呈顆粒狀變化,而癌發生于匯管區,易于深部浸潤病灶整體呈扁平或凹陷形態,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乳頭部癌在開口部周圍伴有腫瘤性變化,因此內鏡檢查時要注意開口部周圍的黏膜異常非常重要。但是內鏡所見難以鑒別腺瘤、腺瘤內癌和非浸潤性癌。不過口側隆起腫大多伴有癌的深部浸潤而發生,開口部周圍發紅和凹陷在癌中較為常見,而表面黏膜無結構化和異常血管是癌特征性所見。圖7 a,b顆粒狀隆起(腺瘤);c,d口側隆起腫大(癌);e,f開口部周圍黏膜不規則(癌);其中a、c、e為直視鏡圖像,b、d、f為側視鏡圖像。以上是小編總結十二指腸易發且容易混淆疾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