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戰后期,無論是對于蔣介石還是對于反蔣派來說,張學良的東北軍都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1930年2月10日蔣、閻電報戰初起時,在接到閻錫山要求與蔣共同下野電報時,蔣介石即電請何成濬詳詢奉張態度,東北方面的動向是蔣介石作出戰略決策的重要參考。為籠絡奉張,蔣介石一方面令何成濬與張學良保持密切聯系,同時派方本仁、吳鐵城、李石曾、張群等人,以各種關系前往沈陽勸張疏晉近寧。2月20日蔣致電張以北方事務相托,聲稱:“閻如啟釁,則請漢兄立舉義旗,共同努力完成統一也。” 3月26日,為了示惠張學良,蔣介石致電吳鐵城主動表示:“內政部長及軍事參議院長與外交(部)次長,請漢兄即推人電保,以便提出。” 同時,蔣介石早早就開始其銀彈攻勢,3月27日,蔣致電宋子文,令其在4月5日前電匯張學良50萬元。 南京方面極力拉攏張學良,反蔣方面也不落后,閻馮代表賈景德、梁汝舟、薛篤弼等前往沈陽與張聯絡,極力爭取張學良,許以陸海空軍副司令職和華北地盤。 ![]() 蔣、閻對立初露端倪時,張學良曾向閻表示親近,東北和華北、西北接壤,地理上的接近使雙方有更多相同的戰略利益。1930年1月17日,閻錫山致電張學良,請其協助從秦皇島起運外購的飛艇、機關槍、子彈等武器彈藥,張學良批示:“電軍、警、關,切實給予便利,如咱事一樣。” 次日,在給閻錫山復電稿中初言:“晉遼提攜,絕無問題。”后改為:“時事糾紛,近頃愈甚,欲圖挽救,宜從提攜入手,大而可安一國,小之亦有益地方。” 蔣、閻爭端愈演愈烈后,張學良從自身利益計,采取坐山觀虎斗的立場,公開表態顯得不偏不倚。3月1日,張學良發表通電,針對閻、蔣之爭聲稱:“殊途原可同歸,圖終貴乎慎始。在介公力任艱巨,固鞠躬盡瘁之心;在百公析理毫芒,亦實事求是之意。特恐詞縱詳明,意難周到,每滋一時之誤會,馴啟眾人之猜疑,或且推波助瀾,釀成戰禍,循環報復,未有已時。則是二公救國之愿未償,亡國之禍先至,非二公之所及料,亦非學良之所忍言也……尤望介、百二公,融袍澤之意見,凜兵戰之兇危,一本黨國付與之權能,實施領袖群倫之工作。” 同時在給閻錫山的電報中表示:“東北四省,對日、對俄關系復雜,外交上不便與南京政府斷絕關系。際此時局,處境較具苦衷,外交問題,今后仍與寧府聯絡進行,尚希諒解為幸。”“東北四省,與山西省同有維持華北治安之責,所以視其形勢如何,除出兵協助礙難實行外,在維持治安上必要之范圍內,不妨接濟武器彈藥。” 為拉攏張學良站到南京一邊,蔣介石方面采取了各種手段。以高出市場價一倍的價格向東北兵工廠購步槍5萬支。隨著蔣軍在戰場上的失利,蔣介石急于拉張學良參戰。6月5日,蔣電方本仁、吳鐵城,有意任命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并全權負責北方。8日電宋子文,詢問其何時可撥付張出兵費用200萬元。16日蔣再電古應芬,請李石曾力勸張學良出兵:“凡奉張所要求者,務在可能范圍內盡量允納,即有不合理而難允之件,亦不必拒絕,或竟暫允其請,再在決戰后詳行討論可也。現在惟一目的,只要其五日內能出兵平津也。” 6月21日,在蔣介石授意下,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此時,張學良已傾向于蔣介石。1930年7月底,南京方面李韞珩五十三師擬轉海運由青島登陸,協助韓復榘夾擊膠濟線晉軍。當時青島地區為奉系海軍控制,登陸青島必須獲得其同意。蔣介石乃電請張學良令準該部登陸,8月初,因奉張的協助,李韞珩部陸續登陸青島。對此,蔣介石在日記中表示:“到青島部隊已完全上陸,集中膠州,兵力雖只一師,而青島為奉天海軍所在地,我陸軍得以上陸,在逆方觀之,必疑奉天方面已加入我戰線矣。且青島可以上陸,則天津亦可以上陸,閻錫山之后方動搖矣。奉軍雖未加入作戰,而于我之政略戰略,皆占先一著矣。” 但是,張學良此時尚不急于明確表態,一則他深知自己在這場大規模內戰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絕不輕易表態,而是待價而沽,謀求更大的利益;二則東北內部高官看法不一,意見尚需整合。1930年6月5日,張學良召集東北高官商議應付時局辦法,會中意見約分成三派: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等人主張保境安民,不與任何一方合作;王樹翰、莫德惠、劉尚清、沈鴻烈、鮑文樾等人主張與南京合作;于學忠、萬福麟、王樹常、臧式毅、榮臻等人則表示靜候張學良決定。 為了促使張學良徹底倒向自己一方,7月,蔣介石任命于學忠為平津衛戍司令,王樹常為河北省主席。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張學良以是否就南京方面任命的副司令一職問題征求張作相、湯玉麟等意見,張、湯等表示反對,強調:“此時就副司令名位,即須盡副司令職責,勢將與閻成對峙局勢。我不犯人,人將犯我。環顧內情,熟權利害,竊以為不可。” 張學良在內部反對聲中,再次推遲表態,答應蔣軍奪回濟南就考慮出兵。張認為如果蔣軍奪回濟南,那表明反蔣聯軍已陷入被動。8月15日,蔣軍占領濟南,蔣介石連電張學良出兵。24日蔣介石答應由張學良主持華北,隨后又明確答復由宋子文給張學良速籌500萬元出兵費,并答應發行1000萬元的公債整理奉票。張學良感到出兵的條件已經滿足,內心已有“擁護中央”的打算。9月初,張學良召開東北高級干部會議商討時局,會中張作相、張景惠仍反對出兵助蔣。張學良心意已決,堅持入關主張,張作相等被迫放棄反對意見。張學良決定令于學忠、王樹常組成第一、第二兩軍,出兵關內。 9月18日,張學良發出通電,“吁請各方,即日罷兵以紓民困”,“靜候中央措置”。20日,于學忠率部先行入關。張學良出兵嚴重地動搖了反蔣派的軍心,閻錫山迅速將晉軍向黃河以北撤退,撤回山西,龐炳勛、孫殿英、劉春榮等部均紛紛自由行動,隨同晉軍撤到黃河以北。而東北軍和晉軍也形成默契,東北軍每到一地,即通知晉軍讓防,閻按通知節節退兵。21日、22日,東北軍和平接收天津、北平。為保持同晉軍的關系,東北軍到達河北、察哈爾后即停止前進,沒有進入山西。 東北軍入關后,隴海、平漢兩戰場的西北軍也軍無斗志。19日,石友三通電擁護張學良,率部由魯西開往豫北。各路友軍或垮或撤,馮玉祥西北軍處境艱難,面臨后路被截、重兵包圍的威脅。蔣又派人四出活動,多方利誘,使馮部迅速分化。9月28日起,吉鴻昌、龐炳勛、梁冠英等高級將領紛紛舉兵投蔣,趙登禹、劉汝明、魏鳳樓、張人杰等一小部分部隊退入晉南,平漢線的反蔣軍處境險惡。10月2日、3日,蔣軍先后占領開封、許昌。6日,陳誠部占領鄭州。9日,楊虎城部占領洛陽,25日占領潼關,截斷了西北軍回陜西的退路。 在大局已定時,10月4日,閻錫山、汪精衛秘密到鄭州與馮會晤,共同商定聯合發表停戰通電。閻錫山隨即發出下野通電,表示:“今者撤兵河北,損失及半,欲再以戰爭求達目的已屬不可能矣。疊奉嚴命,督促歸田……本總司令即日釋甲歸田。” 5日,閻、馮、汪聯名電張學良表示愿意停戰,聽候和平解決,馮玉祥率副司令部人員撤到黃河以北的新鄉。10月15日,閻、馮決定聯袂下野,鹿仲麟領銜通電罷兵息戰。11月14日,閻、馮通電取消太原的陸海空軍總司令部。 蔣介石與張學良約定晉軍由張學良負責收編,西北軍由蔣介石負責收編。張學良對晉軍采取了寬容的態度,晉軍被編成第四、五、六、七四個軍(1931年7月改為第三十二、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軍),分別由商震、徐永昌、楊愛源、傅作義任軍長,另有護路、炮兵、騎兵各一個師,共十六萬多人。退入山西的西北軍初被編成第三軍,1931年6月改為第二十九軍,宋哲元任軍長。黃河南岸的西北軍為蔣介石收編。對于閻錫山和馮玉祥,蔣介石堅決要求他們出洋。閻錫山聲言要去日本游歷,躲到大連。馮玉祥則隱居于汾陽縣峪道河。 中原大戰歷時半年之久,交戰雙方投入兵力總數達140萬人,死傷四十余萬。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1930年度,南京中央的財政支出為5.39億元,其中軍務支出就達到2.45億元,占到將近一半,連綿的戰爭嚴重阻礙了國家建設的有效進行。 中原大戰的結果,蔣介石獲得空前勝利,統治力量大為加強,全國統一的基礎基本穩固。張學良兵不血刃,在關內取得巨大地盤,也是一位大贏家。幾位輸家中,閻錫山雖被迫暫離山西,但實力尚存,保留有山西地盤,李、白也在廣西茍延殘喘,只有馮玉祥西北軍全部崩潰,從此即離開軍隊,失去東山再起的資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