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南宋第一開國武將,并且被后世公認為抗金英雄的岳飛,其一生卻是足夠悲劇的,不僅在開始階段被妻子背叛,到了人生的最后階段,還被自己曾經一手栽培起來的兄弟們背叛,讓人感到萬般凄涼。 岳飛的岳家軍中,總共有12個高級將領,結果最終卻有9個參與陷害岳飛,他們都不約而同選擇背叛岳飛,究竟是為了什么呢?究竟又是哪幾個人參與了陷害岳飛呢? 岳飛被冤枉的過程 南宋紹興十一年,眼看金國已經在岳飛、韓世忠等人的火力進攻下,實力大不如從前,金國的君王金兀術有些著急起來,要是再繼續按照現在的情況發展下去,恐怕對金國嚴重不利,所以金兀術必須想點辦法來改變一下目前的處境。 經過深思熟慮之后,金兀術發現了南宋的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君臣之間存在嚴重隔閡,并且官員之間內斗嚴重,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金兀術完全可以借助南宋的內斗來消耗南宋,達到勝之不武的目的。 有了想法之后,金兀術就開始和南宋談判,并且說只要南宋答應把岳飛除掉,金國就可以和南宋簽訂和平共處的協議,當時趙構在長期的戰爭影響下,已經有些厭惡戰爭,再加上趙構覺得金兀術應該是真心要和談的,所以就同意了金兀術的條件。 有了先決條件之后,接下來就是正式行動了,為了陷害岳飛,秦檜和張俊兩人同時出馬,才勉強搞定了其中一些復雜的過程,秦檜當時位高權重,不過對于栽贓陷害還是沒有張俊拿手,因此在制定了陷害的方案之后,后邊的很多關鍵步驟,就是張俊來完成的了。 想要說岳飛謀反,最佳的方式就是能夠有岳飛的手下來說出這件事,這樣才有說服力,張俊與岳飛之前有舊交,曾經就是岳飛的上司,對岳飛軍隊內部的情況很是了解,他明白岳飛的性格,曾經還是得罪過不少人,比如王俊就是其中之一。 在確定方案之后,張俊首先就找到了岳飛的左膀右臂之一王俊,可以說王俊在岳飛的軍中可是十分關鍵的一個人物,岳飛平時對其十分信任,將其視為和張憲一樣的心腹之人,可沒有想到的是,在張俊找到王俊之后,經過一番威逼利誘以及心理交涉,王俊不僅同意背叛岳飛,還參與了擬定岳飛謀反罪狀之中,其心可誅啊。 有了王俊的加入之后,后來還有王貴也參與其中,在陷害岳飛的那張謀反罪狀上簽了名字,在他們的帶動下,最終岳飛手下的12個高級將領中,居然有9人背叛了他,只有3人堅持原則,卻落得個下場凄涼。 除了王俊和王貴這些罪惡至極的背叛者之外,當時參與背叛岳飛的手下,還有傅選、 岳家軍游奕軍部將姚政、踏白軍董先、右軍龐榮、選鋒軍李道以及左軍李興、徐慶,他們九人原本都是岳飛的心腹之人,卻在關鍵時刻出來背叛岳飛,讓人詬病千年。 就是在這些人的簽字之后,岳飛的“莫須有”罪名才會正式成立,隨后岳飛便在監獄中被秦檜先斬后奏,結束了自己的傳奇一生,而趙構和金兀術簽訂的《紹興和議》,實際上還是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公平條約。 金兀術看著趙構已經如此妥協,并且幫助自己鏟除了最大的敵人岳飛等人之后,金兀術又不需要擔心和害怕南宋軍隊了,于是在短暫的和平之后,南宋與金國之間再次陷入戰爭,并且最終南宋被金國欺負得不行,為了報復金國,南宋忘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聯合蒙古人滅掉金國,最終又被蒙古人所滅,恰似一個輪回一般,卻充滿諷刺。 這些人為何要背叛岳飛呢? 很多人認為岳飛被殺最主要的兩個原因就是他擁有私家軍隊以及想要迎回宋徽宗與宋欽宗二圣,實際上在我看來,說岳飛擁有私家軍隊,完全就是無稽之談,因為南宋的軍隊和財政是分開管理的,皇帝可以完全控制手下的軍隊,岳家軍雖然以岳飛的姓氏命名,但并不代表其屬于岳飛的私人軍隊,實際控制權還是掌握在趙構手中。 所以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繼續分析岳飛手下背叛岳飛的原因就比較簡單了,他們這些人,王俊和王貴兩人,是因為平時和岳飛之間有私人恩怨,并且兩人原本就有比較大的權力,要是把岳飛拉下臺之后,他們受益比較大,所以他們才會參與到陷害岳飛的過程之中。 除了這兩人之外,剩下的七人選擇陷害岳飛,實際上就是因為岳家軍真正的控制權不在岳飛手上,而是在趙構手上,趙構想要岳飛死,岳家軍的這些首領就必須聽從趙構的指示,要不然不僅救不了岳飛,還可能小命不保。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要是宋朝沒有重文抑武,那么很明顯趙構對軍隊的控制就不會那么徹底,這樣一來這些岳飛手下的將領,也就不太容易背叛岳飛,畢竟實權掌握在岳飛手中的話,他們和岳飛還是有利益捆綁的,一旦岳飛死去,他們的利益也會受到影響。 可惜的是,岳家軍的實際控制人并不是岳飛,所以就算岳飛死去了,趙構還可以迅速安排一個合適人選來代替岳飛,就像現在的一些沒有實際控制權的公司經理一樣,董事局想要叫你走人,你的手下很多都可以為了前途立即與你翻臉,畢竟大家沒有直接利益捆綁,背叛一個人的成本就很低了,想要靠著道德素質來約束別人,純屬天方夜譚。 那么趙構為何想要殺掉岳飛呢?實際上在最開始我就說過一點,從國家大局來看,趙構錯誤估計了金兀術的野心,以為只要損失一個岳飛,就可以換來和平,因此才會答應金兀術除掉岳飛;從私人感情來看,岳飛也曾多次得罪過趙構,不管是他堅持迎接宋徽宗與宋欽宗的行為,還是他勸誡趙構立儲君的行為,都直接觸犯了趙構的皇權,對于皇帝而言,皇權就是底線,誰也不可以觸碰,一旦觸碰,就可以不擇手段將其除掉,岳飛剛好觸及了趙構的底線,結果可想而知了。 在封建王朝時期,皇帝就代表著最高權力,甚至可以主宰人的生死,所以在趙構決定鏟除岳飛的時候,其余的人,就算和韓世忠以及張憲等人一樣出來掙扎一番,也是無力回天的,最后除了把自己牽連進去之外,沒有任何實際用途。 結語 權力是殘忍的,皇權更是極度殘酷的,趙構為了皇權鏟除岳飛,卻忽略了自己皇權的穩定,其實正是來自于岳飛,想當年要不是岳飛在危險之中救了趙構,想必他早就一命嗚呼了,要不是岳飛重挫金兀術,他怎么可能會答應和南宋議和呢?趙構錯誤地估計,不僅暴露了自己戰略眼光的短淺,還喪失了和金國繼續爭霸的機會,后來的結局,恰似吃水忘了挖井人,恰似忘恩負義之人一樣,不僅要承擔失敗的結果,還要遭受后人的唾罵! 備注: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