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杏仁核、邊緣系統與情緒情感情緒活動是大腦重要的活動,也是人與高級動物所具有的獨特功能,我們因情感而生活。七情六欲中,情緒可簡單地分為正向4個(追求與期望、貪心與欲望、愛撫養育和安逸快樂)和負向3 個(恐懼焦慮,激怒氣憤,驚慌孤獨)。 1、邊緣系統是情緒中心。情緒與大腦的多個腦結構有關,其中最主要是邊緣系統,又稱為情緒中心,放大器、調節器。邊緣系統包括海馬結構、海馬旁回及內嗅區、齒狀回、扣帶回、乳頭體、穹窿、隔區以及杏仁核,通過Papez環路相互聯系,并與其他腦結構(新皮層、丘腦、腦干)發生廣泛聯系。正面情緒主要與多巴胺神經元興奮性水平有關,負面情緒主要與杏仁核有關。 2、杏仁核可稱為“恐懼中心”。今天重點談杏仁核,它與恐懼與焦慮、警覺和攻擊行為有關,與種屬延續有關。當外界環境產生可能對生物有威脅的刺激時,杏仁核會被激活,產生相應的情緒,幫助生物識別環境中的危險。其次,當杏仁核發生異常時(激活),當其它信號刺激、大腦抑制減少時,患者會感受到更高的焦慮或是恐懼。而當杏仁核破壞后出現缺失時,會出現缺少焦慮,進而表現為過度興奮。
二、假如人類沒有杏仁核,又會怎樣?1、恐懼本質是為了生存。杏仁核的發現是個偶然。1930年代,美國神經科學家手術切除一只獼猴的雙側杏仁核后,發現獼猴的行為習慣發生改變,對以前害怕的蛇不再恐懼,也不再害怕人類,似乎再也感覺不到危險的臨近,對什么都不再害怕,稱為“精神失明 (psychicblindness) ”或“恐懼缺失”。其實在動物能夠感知到的情緒中,“恐懼”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一種情緒。與直接關乎生死存亡的“恐懼”相比,我們常說的“喜怒哀樂”都可以算奢侈品。不喜不悲的生命或許會缺少色彩,而不知恐懼的后果往往是死亡。羊群對獵豹、獅子、老虎的恐懼,讓它們知道要在危險來臨時拼命奔跑;而對森林之王老虎來說,懸崖、山火、獵人,也都會讓它感到恐懼,從而自覺退避三舍。恐懼讓動物得以趨利避害,以獲得生物最基本的權利:生存。這里的核心就是:杏仁核。 2、”無所畏懼”也是“精神失明”。杏仁核的英文名amygdala,即來自于希臘語的“杏仁 ”。杏仁核在下至爬行動物,上至人類的大腦中都存在,而且都行使著“恐懼中心”的功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杏仁核出現后就再也沒有消失。它在動物生存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與生存有關,與恐懼,趨利避害有關。“無所畏懼”的人缺少了杏仁核的獼猴“精神失明”了。“無所畏懼”的人,更容易受傷,生存風險大大地增加。曾有杏仁核受損的人,感受不到恐懼,比大部分人要更樂觀,抗壓能力也更強;卻有很多命懸一線的可怕經歷,離死亡很近。 三、杏仁核與精神疾病杏仁核功能異常更多地與精神疾病聯系在一起。杏仁核功能異常與性格變化、自閉癥、焦慮癥,焦慮、狂躁、易怒有關。 1、自閉癥患者通常難以解讀他人用眼睛傳遞的情緒。“社會智能 (socialintelligence) ”異常,與杏仁核功能異常有關。 編輯
2、焦慮癥有統計表明,三分之一的人在人生的某一階段都會受到焦慮癥的困擾。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焦慮癥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泛焦慮癥,即長時間 (6個月以上) 無時無刻不處于焦慮狀態,癥狀有煩躁、易怒、睡眠障礙、易疲勞,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泛焦慮癥患者在面對與情緒有關的刺激和普通刺激時,都會表現出杏仁核的過度激活,且杏仁核的激活程度與病癥的嚴重程度正相關。另一類則與特定的刺激信號有關,包括社交恐懼癥、創傷后應激障礙、廣場恐懼癥等。其中與杏仁核“恐懼中心”功能聯系最緊密、研究最多的是創傷后應激障礙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PTSD患者在面對恐懼刺激時,杏仁核表現出過度激活。條件恐懼與杏仁核密切相關。恐懼學習可特異性地增強杏仁核—聽皮層、視皮層通路,人們可以利用這個反射的弱化或抑制來治療精神疾病。 編輯
3、前額葉與杏仁核是一種互相抑制的作用。前額葉外傷后受損,會直接導致抑制功能下降,導致精神癥狀出現,表現為一種易興奮,甚至躁狂。而經顱磁刺激作用于前額葉皮層后,會導致過度興奮精神狀況好轉。我們人類是用前額葉在理性思考,來控制杏仁核所發生的情緒反應。前額葉與杏仁核,二者之間的聯系充滿了人類的自我成長史。理性人與情緒人,就是這二者之間精妙平衡的不同類型。 編輯
四、情緒與大腦的雙向聯系1、杏仁核與周圍腦區有廣泛的聯系,除了邊緣系統外,還與嗅球、前額葉、聽皮層、視皮層有密切聯絡。因此可以通過激活以上腦區來調節杏仁核,進而參與情緒反射環路。比如通過視覺刺激、音樂和氣味分子刺激來調節情緒,運動可直接激活前額葉進而間接抑制調控情緒。而大腦的改變會造成情緒的變化與波動。 編輯
2、情緒與記憶密切相關。情緒也可形成記憶。在反復的情緒反應中,最后會固化成神經反射模式的強度。對正向情緒,我們可以規律地、不斷地輸入達到正向強化。 3、情緒是可控的,背后基礎是神經可塑性的力量。神經網絡把習慣當作默認選項,變成你的自動行為,因此壞習慣對應的神經聯結非常強大。另一方面大腦有神經可塑性,這是我們培養新習慣的基礎。其過程是形成新神經回路的過程,而且還是與舊習慣對應在的神經回路進行“優勝劣汰”競爭的過程。為了鞏固新習慣,利用神經可塑性的力量,不斷重復新的好習慣。正念冥想是一個有用的方法。一直堅持,新習慣就會對應形成新的神經聯結,而且越來越強大。因此專注、堅持會凝成強大的聯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