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納粹德國聯合仆從國集結五百多萬兵力,悍然發起了“巴巴羅薩”計劃,全面進攻蘇聯,蘇聯衛國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是前所未有的悲慘壯烈。面對納粹的入侵,蘇聯人民拼盡全力抵抗,用血肉之軀筑起保家衛國的城墻,這其中,最悲慘,也是最鮮為人知的,莫過于勒熱夫戰役。 1942年1月8日,“蘇聯軍神”朱可夫帶領百萬大軍強攻勒熱夫,雙方鏖戰一年多,蘇聯紅軍在德國的強勢攻擊下傷亡慘重,彈盡糧絕,到了最后只能每天發一兩發炮彈,傷亡的士兵人數更是達到了數百萬人。 巨大犧牲之下,朱可夫還是命令手下士兵沖鋒,不許后退一步。 那么,在明知打不過的情況下,朱可夫為何要不計代價地進攻勒熱夫?這其中包含著怎樣的軍事動機? 朱可夫 1941年,蘇聯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納粹軍團銳氣大減。從莫斯科撤出來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且戰且退,在距離莫斯科一百多公里外的勒熱夫駐扎下來,形成了一個“7”字形的突出部。 這個突出部橫亙勒熱夫、瑟喬夫卡、維亞濟馬三個城市,距離莫斯科僅有150公里。對蘇軍而言,這里承載著保衛莫斯科的重任,所以勒熱夫三面都有蘇軍守衛。 而對德軍來說,勒熱夫突出部是攻擊莫斯科的橋頭堡,休養生息后可再次對莫斯科發起進攻。 也就是說,只要德軍盤踞在勒熱夫,那蘇聯好不容易收復的莫斯科,便有再次淪陷的風險。 斯大林 頭頂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斯大林頓覺坐立難安。經由莫斯科一役,斯大林相信戰無不勝的德軍此時應該士氣低落,再加上蘇聯正值冬季,蘇軍在冬季作戰方面經驗豐富,何不趁此良機,將德國中央集團軍一舉殲滅? 懷著“畢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斯大林任命朱可夫為最高統帥,于1942年1月8日發動了第一次勒熱夫戰役。 朱可夫集結了西方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共兩百萬人馬,對駐扎在勒熱夫的德軍發起了攻擊。當時的德軍第九集團軍僅僅只有五萬人,坦克還不到一百輛。這點可憐的兵力對上百萬大軍就是妥妥的送人頭,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第九集團軍的指揮官莫德爾。 莫德爾被譽為“納粹鐵血之鷹”,他極其擅長防守,勒熱夫之戰也是他的成名之戰。 朱可夫 朱可夫打進勒熱夫前不久,莫德爾剛剛接手第九集團軍,面對希特勒死守勒熱夫的命令,莫德爾頗有微詞,但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了這個爛攤子。 敵我兵力懸殊,莫德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求援兵。勒熱夫戰役徹底打響之前,第九集團軍的援軍已經全部到位。五個師的兵力,其中還有納粹精銳部隊---帝國師和大德意志師。可以說,從一開始,蘇聯就注定了要陷入一番苦戰。 1月8日,勒熱夫戰役正式打響。面對來勢洶洶的蘇軍,莫德爾不疾不徐,采用了誘敵深入的方針。 他指揮士兵邊戰邊退,將熱血上頭的蘇軍引入包圍圈,再命人從兩邊側翼發動進攻,直接就把蘇聯的33集團軍包圓了。 戰場 33集團軍的軍長名叫葉夫列莫夫。被德軍包圍后,他將前線情況發給了朱可夫,等待他的指令。 朱可夫回道: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繼續打下去。 無奈,33集團軍只能咬牙硬撐。隨著德軍的包圍圈逐漸縮小,33集團軍的處境也越發艱難,不僅死傷過半,就連彈藥也即將告罄。心急如焚的葉夫列莫夫越過朱可夫直接找上了斯大林,斯大林安慰他說:“耐心些,我們不會放棄你們。” 三個月后,上級的突圍許可令姍姍來遲,而此時的33集團軍已經窮途末路,根本無力突圍。于是,失去戰力的33集團軍成為了一顆棄子。 蘇聯高層派來了一架直升機,接走了集團軍里的將領,剩下的普通士兵,只能在被祖國放棄的絕望之中慢慢等死。 朱可夫 葉夫列莫夫這個集團軍長沒有跟著直升機走。他帶著手下的殘兵敗將奮力突圍,負傷后自殺殉國。 至此,33集團軍全軍覆沒。勒熱夫戰爭的殘酷,從這里便可以窺見一斑,但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這個殘忍的悲劇只是開始。 勒熱夫戰役又稱為“勒熱夫絞肉機”,從名字上便可看出這場戰爭充滿了血腥和殘忍。蘇德雙方的幾百萬人馬在這個巨大的絞肉機里不停翻滾,每個人都被傾軋得鮮血淋漓,有的人甚至尸骨無存。 第一次勒熱夫戰役之后,朱可夫又發動了好幾次攻擊,每次攻擊都伴隨著巨大的犧牲。蘇聯是個人口大國,他們從不缺士兵,所以,區區幾十萬的傷亡,斯大林根本不放在眼里。 戰場 前線士兵犧牲后,后方就有源源不斷的新兵奔赴戰場。然而,士兵數量是多起來了,彈藥卻跟不上。 當時的彈藥缺乏到什么程度呢?一個炮兵連,每天只能發兩枚炮彈,一支步槍里只有三顆子彈,一把沖鋒槍打出的子彈數量不超過三十發,架在戰壕上的重機槍,則只有600發子彈。 反觀德軍,彈藥補給從未斷過,再加上強大的空軍高炮支援,守住陣地輕而易舉,只要蘇軍進攻,便會被猛烈的炮火擊退。 朱可夫對此采取的策略是人海戰術,用戰士們的血肉之軀來抵消德軍的裝備優勢。每當蘇軍要進攻陣地之前,朱可夫就會集結數十倍的優勢兵力,讓士兵們用生命往前沖鋒。 朱可夫 這是許多德國士兵無法忘懷的噩夢。硝煙彌漫的陣地上,黑壓壓的蘇聯紅軍高喊著:“為了祖國,烏拉!烏拉!”的口號,不要命地沖向德軍陣地。這些士兵多是新兵蛋子,有的連槍都不會用,沖出去沒幾步就被打倒在地。 沖鋒,犧牲,再沖鋒,再犧牲,隨著戰線推進,陣地上倒下的蘇聯紅軍越來越多。潔白的雪地被鮮血染紅,地上滿是殘肢斷臂,死去的戰士們被凍成冰雕,維持著犧牲前的姿勢,整個戰場宛如人間煉獄,真正的“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在這種慘況下,朱可夫沒有后退一步。他不斷下令補充兵力,失去理智般地發出進攻命令,不斷沖擊德軍防線。 蘇聯紅軍不怕死的瘋狂,讓莫德爾壓力倍增。他咬緊牙關,命令手下的兵據守重要公路和河岸,用強大的炮火抵擋蘇軍的進攻,等待援軍到來。 朱可夫 到了這個地步,勒熱夫之戰已經不僅僅是關乎莫斯科安危的戰役了,它變成了蘇德兩個國家的生死之戰。 斯大林和希特勒兩個元首打上了頭,不斷往里面投入兵力和裝備,誓要一決高下。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蘇軍傷亡人數多達180萬人,德軍則沒有具體的數字,西方史學界給出的陣亡數字是三十多萬。 兩相對比之下,蘇聯紅軍的巨大犧牲讓人咋舌。那么,為何蘇德會死磕熱勒夫?這場戰爭最終走向如何?它對后來的戰局有何影響? 戰場 勒熱夫是莫斯科旁邊的一個小城。這里是大盧基鐵路的中繼站,也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補給大動脈。占據了這個交通便利,德軍的炮火支援和裝甲部隊才能順利到達前線,這對蘇聯來說十分不利。 而且,勒熱夫離莫斯科非常近,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不能一直落在德國手里。可以說,只要德國控制勒熱夫一天,那么莫斯科就會一直被德國威脅。雙重因素之下,朱可夫才會不顧一切地發起進攻。 另一方面,對于德國來說,死守勒熱夫的背后還有著政治因素。 希特勒認為,德軍需要牢牢占據勒熱夫,通過威脅蘇聯首都的方式,給蘇聯以“影子震懾”,壯大東線德軍以及德國同盟國的信心。 希特勒 當然,這些原因都是表面上的,更深層次的原因,需要我們著眼整個蘇德戰場,從戰局上去看。 莫斯科戰役過后,德國意識到了自己在中線戰場上的乏力,便將戰略目標放在了南線戰場上的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 這里的地勢沒有中線那么復雜,很適合裝甲部隊實施機動作戰,更重要的是,這里是蘇聯糧食、煤炭和石油的主產區,是蘇聯的糧倉和能源基地,只要德軍占領了南方地區,那么蘇聯就會失去寶貴的戰爭資源。 這種情況下,斯大林格勒就進入了德軍的視線。斯大林格勒是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地區的交通要道,對整個南線作戰至關重要。為了實現占領南方的戰略意圖,希特勒做了重要部署。 ![]() 希特勒 他將南線兵力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負責攻占高加索,B集團軍群負責攻打斯大林格勒,掩護A集團軍群。 與此同時,希特勒也不愿意放棄中線戰場。他讓莫德爾死死守住勒熱夫,以此來威脅莫斯科,同時拖住蘇聯紅軍,防止他們去南線增援。 好巧不巧,蘇聯也打的這個主意。對蘇聯來說,勒熱夫突出部能攻下最好,這樣就能消除莫斯科的威脅。但攻不下也沒關系,把莫德爾的中央集團軍困在這里,讓他們不要去南線戰場就行。 總而言之,勒熱夫就像一塊誘餌,吸引著蘇德兩方不斷投入兵力。 蘇聯的百萬士兵就不說了,莫德爾的軍隊也從一開始的幾萬人,增加到后來的幾十萬,雙方在勒熱夫打起了拉鋸戰,相互牽制,相互放血,一起制造了殘酷無比的“絞肉機之戰”。 ![]() 希特勒 一般來說,這種持久的消耗戰,拼的不是戰術裝備,而是誰的血條更厚,誰更抗打。很明顯,蘇聯人更多,血更厚,而德國很快就出現了兵力不足的問題。 之前說過,莫爾德在勒熱夫戰役打響前曾請求過援兵,整場戰役中,德軍統帥部對莫德爾的援助要求也是有求必應,先后給了他五個裝甲師和1個摩步師,待遇十分豪華。 根據能量守恒定律,莫德爾這邊搖的人多了,其他地方可搖的人就少了。這個其他地方,指的就是斯大林格勒。 1942年8月29日,朱可夫被任命為最高副總司令,負責指揮斯大林格勒戰役。9月,朱可夫提出了赫赫有名的“雙星計劃”。 ![]() 朱可夫 “雙星計劃”是“火星行動”和“天王星行動”的總稱,這二者分別對應蘇聯的中線戰場和南線戰場。 在朱可夫的計劃中,蘇聯紅軍不僅要拿下勒熱夫,消滅莫德爾的第九集團軍,還要在斯大林格勒作戰,殲滅德國的第六集團軍。 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的南北兩路蘇軍發起了總攻擊,兩路部隊呈合圍之勢,將第六集團軍牢牢包圍。第六集團軍的指揮官保盧斯緊急搖人,然而德軍的機動力量大多困在了勒熱夫,只有新建的頓河集團軍能趕來。就這僅有的援軍,還被困在了阿克塞河邊,自身難保。 與此同時,中線戰場上的勒熱夫也陷入了混戰。在朱可夫的指揮下,蘇軍分別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勒熱夫發起強攻。經過三天的激戰,蘇軍在德軍的強大防守下未盡寸步,一直裹足不前。最終,“火星計劃”宣告失敗。 ![]() 朱可夫 然而,不等莫德爾消化一下這個喜訊,來自南線的壞消息就讓他的心涼了半截。 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在蘇軍的包圍下彈盡糧絕,已向蘇聯投降。第六集團軍是德軍精銳部隊,失去這個關鍵性力量,對德軍的影響是致命的。 1943年3月,莫德爾帶領剩下的三十萬人撤離了勒熱夫。撤離之前,莫德爾在土里埋了大量地雷,并且將勒熱夫地區的村莊房屋全部燒毀,就連水井里都投了毒,十分殘忍。 撤退時,為了防止蘇軍反撲,莫德爾還炸毀了道路橋梁。等蘇軍接手勒熱夫時,就見到了一塊傷痕累累的殘破土地。但即便如此,蘇聯還是以巨大的代價打贏了這場戰爭。 ![]() 戰場 依托于勒熱夫的輔助,蘇聯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后續的“堡壘行動”中,莫德爾部隊因為在勒熱夫戰役中失去了大量精銳將士而顯得后繼無力,使德軍在庫爾斯克的進攻上一潰千里,最終敗走蘇聯。 從結果上來看,蘇聯是勝利的一方,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在戰爭中,每個普通人都是可以隨意丟棄的棋子。” 勒熱夫戰役完美詮釋了這句話。 用血肉之軀對抗炮火子彈不可謂不殘忍,但他們無路可退,哪怕是以傷亡數百萬人的代價,也要死死拖住德軍幾十萬人馬。也正是有了這些英雄的犧牲,如今的和平才顯得彌足珍貴。 ![]() 勒熱夫紀念雕塑 2017年,勒熱夫紀念雕塑落成。它的形象是一名參戰士兵,士兵的手里拿著沖鋒槍,下半身呈破碎狀,懸浮在空中的碎片化作鶴群飛向天際。 雕塑的下方,佇立著一塊大理石紀念碑,上面寫著:“我們為祖國母親戰死,而她得到了拯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