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元帥是我們黨人民軍隊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先后擔任過工農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總司令”這一稱呼從紅軍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一,朱德懂軍事。23歲他考進云南陸軍講武堂,從司務長、連長、營長、團長一步步干起來,短短幾年,成為遠近馳名的滇軍名將,31歲朱德被任命為旅長。他的功勞甚大,和毛主席一起歷經無數坎坷,人民軍隊從井岡山時的千數人發展到幾百萬人到最后建立新中國,無愧于總司令這個稱號。 第二,朱德入黨早、起點高。朱德的入黨介紹人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1922年,中國共產黨剛成立一年。身居高位的朱德,從親身經歷中逐漸認定只有這個黨才能給救中國。可是,當時的中央局書記陳獨秀沒有同意他入黨。但是,朱德不灰心,只好另尋出路,到法國找共產黨旅歐支部的負責人周恩來同志,在周恩來的介紹下,朱德作為秘密黨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第三,朱德在長征前后貢獻非常大。朱德在在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命運前途的長征中,對于長征的勝利、紅軍一方面軍與二、四方面軍的勝利會師,具有特殊的貢獻。張國燾的四方面軍,尊敬信任朱德,即使張國燾向中央施加壓力后,擔任紅軍總政委職務后,也想拉攏朱德同志。比如,朱德同志堅決反對張國燾另立中央,對張國燾起了有力的制約作用。朱德在黨和紅軍中的巨大威望,人所共知。也只有他,才能同張國燾平起平坐,使張不敢為所欲為。自從張國燾另立中央,朱德同志就和他唱對臺戲。朱總司令的地位和分量,張國燾是掂量過的。沒有朱德的支持,張國燾寸步難行,只能向中央靠攏。 第四,堅決支持毛澤東。左傾的博古、李德等人排斥掉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后,終于導致第五次軍事圍剿失敗,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即長征。中央紅軍在突破國民黨軍第三道防線后,蔣介石判明紅軍意圖,調集重兵于湘江,企圖圍殲紅軍于湘江兩岸。紅軍陷入險境,湘江之戰后,整個部隊由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為3萬余人。 在此關鍵時刻,毛澤東提出,決不能往敵人的“口袋里鉆”,應改向敵力量較弱的貴州前進。但博古、李德仍主張北上湘西,朱德從挫折和教訓中更加信服毛澤東的主張,他和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等人一起,否定了博古、李德仍要中央紅軍去湘西的主張,決定中央紅軍從西北方轉向貴州,確保了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會上,一向謙遜穩重的朱德同志,這次發言卻聲色俱厲地追究臨時中央特別是博古的錯誤,譴責他們排斥了毛澤東同志,依靠外國人李德,弄得丟掉根據地,犧牲了很多人的性命。 他說:“如果繼續這樣領導,我們就不能再跟著走下去。”試想一下,以朱德的身份,這個發言,在紅軍內部產生了多么大的影響,在此關鍵時刻具有何等的分量!中央紅軍重新選擇了毛澤東。這是中國革命幾陷絕境時作出的關鍵抉擇,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朱德在這一抉擇中的功績應當彪炳史冊。 第五, 朱德保存了南昌起義的革命種子。南昌起義失敗后,朱德率部在三河壩經過三晝夜血戰,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隨時都有被擊潰或解散的可能。關鍵時刻,偉大的朱德同志站了出來,斷然決然地說:我是共產黨員,我有責任把'八一’南昌起義的革命種子保留下來,有決心擔起革命重擔,有信心把這支革命隊伍帶出敵人的包圍圈,和同志們團結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朱德、陳毅等剩余800余人上了井岡山,實現了朱毛會師,成為以后人民軍隊最精銳部隊的重要班底。正是在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奠定了朱德在人民軍隊中不可替代、永不磨滅的地位。 第六,朱德和毛澤東形成“最佳組合”。“朱毛紅軍”,朱德同志和毛澤東同志是綁在一起的,“朱毛”已經成了我黨我軍的一面光輝旗幟。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個干大事的領導人,素來只管大的戰略,管大事情,小的事情和具體細節,一般不會去管,而朱德比較認真細致,剛好和主席形成了互補。比如,井岡山時期,朱德受過正規軍事訓練,軍事素養高,并且已經從軍多年,很有經驗。朱德總司令和毛主席的革命斗爭經歷和革命情誼奠定了朱德的歷史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