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除了看病人、做咨詢和搞教學以外,一直在做心理咨詢起效因素方面的研究。新年第一篇文章,咱就以“通俗科研”的態度,來梳理一下哪些因素能造就成功的心理咨詢。今天我要講的,是一個成功的心理咨詢從開始到結束的故事。這么說吧,一個人在接受心理咨詢之前,ta的某些個人特點可能就已經決定了ta 將要接受的咨詢在多大概率上會成功。這些特點涉及學歷、年齡、職業、性格、病情嚴重程度等諸多方面。學歷方面,高中和本科學歷的來訪者對咨詢更容易滿意,那些學歷很高(碩士、博士)或比較低(初中以下)的人做咨詢的效果卻比較一般。可能的解釋是,學歷太高的人比較“自戀”,對自己認定的道理或者行為方式比較堅持,不太容易接受咨詢的影響。而反過來,學歷比較低的人不一定能理解和跟上心理咨詢的節奏。所以,心理咨詢才會更青睞學歷“不上不下”的人。年齡上,我們發現中年人(≥45歲)的心理咨詢效果一般比較差,他們可能會比較固執于自己原本的人生經驗和驕傲,不太愿意接受心理咨詢,不太容易被影響,也不太情愿改變。有點“人到中年油膩膩,除了肚子和發量會變,其他咱啥都不想變”的倔強。所以,如果你是咨詢師,發現和很多青少年的父母們做咨詢時剛他們很難改變,不必過于自責,因為這就是正常現象。反倒是孩子們和年輕人,只要他們愿意參加咨詢,接納了咨詢師,一般改變起來都很快。所以,當你剛開始和孩子們做咨詢感覺有些不順時,別泄氣,再耐心一些,因為一旦他們決定改變,變得都很快。職業上,我們發現醫務工作者、理工科從業者心理咨詢效果相對不太理想。這個可能和他們一直接受自然科學思想熏陶有關。眾所周知,心理咨詢講情感、講體驗、講溫情,這種“軟綿綿、粘乎乎”和“虛”的思維方式,跟自然科學強調的講數據、講證據的“硬”風格明顯不搭配,可能會讓一些醫務人員和理工科從業者對心理咨詢缺乏信任。人格方面,那些平時思維方式比較活絡,有彈性,更愿意接受別人影響的人,心理咨詢效果比較好。反過來那些極端、刻板,情緒不太穩定,過度自戀的人,心理咨詢對他們的效果就不太理想了。病情方面,那些焦慮、抑郁癥狀比較輕的人,咨詢效果比較好。這其實很好理解,“病得越輕,越好醫”。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對于抑郁癥患者而言,那些合并焦慮癥狀的人咨詢效果反而更好,這可能是因為焦慮的患者會更迫切地想要改變。咨詢師的人格特征和專業能力也是決定心理咨詢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從既往文獻里提煉了來訪者用來描述“理想”咨詢師的關鍵詞,包括:善于傾聽、耐心、溫暖、有親和力、熱情、有創造力、幽默、細致、真實、專業敏銳、共情、能整理復雜信息、理論功底深厚、醫學背景、表達清晰。各位可以對照上述詞語,看看你的咨詢師,或者你自己作為咨詢師,哪些關鍵詞是對得上的。越多越好。其中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更喜歡真實且不“裝”的咨詢師。“你要跟我談某件事,就事論事地談,別拐彎抹角,別想著用你們那一套高深的理論來PUA我”,這是青少年的普遍心態。二是整理復雜信息的能力,就是咨詢師要能夠在來訪者講的大量混亂的內容里抽絲剝繭,找出主線和關鍵信息,然后反饋給來訪者。這個就要求咨詢師多少要具備一些理工科的信息分類、邏輯串聯和總結重點的能力。所以,要當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只有傾聽、溫暖和共情顯然不夠,還是需要有敏銳的“線性思維”的。三是語言操控能力,也就是咨詢師能不能用最簡潔易懂的話語,把自己最想表達的核心內容講清楚。如果我們去觀察那些成功的心理咨詢,會發現咨詢師的話其實都不多,往往簡單的幾句話,就把想講的講清楚,把該問的問到點了。這一點還真需要反復磨煉,記得我自己剛開始做心理咨詢時,就是把自己做的咨詢錄像和錄音反復聽、反復看,不斷地想同樣一句話怎么說更簡潔、更通俗、更直擊重點。半開玩笑地講,學做咨詢師有時候有點像學寫作文,我們得學習怎么樣操控自己的語言。來訪者職業、教育程度、性別,咨詢地點,咨詢方式,理論取向對咨詢滿意度的影響(Yao et al., 2023)這一點指心理咨詢預約流程和設置,包括:怎么預約咨詢、你在哪里接受咨詢、每次咨詢的時長、咨詢頻率和間隔,咨詢收費等。首先,過于復雜的預約流程很容易讓來訪者失去耐心,比如要填一大堆登記表格,預約電話半天打不通,咨詢的地方過于難找等。特別是預約登記表格,有的機構喜歡讓來訪者在正式咨詢前填一大堆心理測驗和問卷,非常消耗,大可不必。關于咨詢地點,我們發現在醫院、社會心理機構接受咨詢的來訪者普遍覺得咨詢效果更好,而那些在社會公益機構接受免費咨詢的人反倒覺得效果一般。這個可能跟民眾對醫院這一類“公家單位”相對更加信任,以及醫院和社會機構的醫生、咨詢師經驗更加豐富有關。也可能,是因為在醫院和社會機構中來訪者需要支付咨詢費,這樣他們會對咨詢更加重視,主動改變的動力更強,在咨詢中也更加專注。所以,免費的午餐不一定是最合適的。但是,如果咨詢收費遠超過來訪者的經濟承受能力,也會起副作用。Stanley等也提出,在心理咨詢收費中適當加入打折機制(discounted fees)可以間接提高來訪滿意度。咨詢時長方面,一次咨詢控制在50-100分鐘似乎是比較合適的,其中家庭治療可以長一些,但最長也不宜超過100分鐘,否則咨詢師和來訪者體力不支,注意力下降,反而效果不佳。至于咨詢頻率和間隔,不同流派和研究并沒有統一定論。有的主張最低要一周一次,甚至一周2-3次咨詢,有的則認為咨詢頻率不能太高,2-4周一次即可。只能這么說,如果咨詢師拿不定注意,那就需要和來訪者就咨詢頻率進行討論,而不宜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來訪者。在心理咨詢界有一點是所有學者和流派都認可的:咨詢師和來訪之間支持性的、彼此信任的、合作性的咨詢關系是影響咨詢效果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對于來訪者而言,“我信不信任這個咨詢師”許多時候比“ta的背景如何”更重要。有趣的是,我們發現:除了咨詢師表現出的耐心、溫暖、專注、接納、穩定、敏銳對咨詢關系建立大有裨益之外,年齡、興趣、文化背景等方面和來訪者比較接近的咨詢師,在相同條件下更容易獲得來訪者的信任。話句話說,心理咨詢就像交朋友和找對象,除了講究咨詢師的專業“硬實力”之外,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門當戶對”,有眼緣、聊得來也很重要。所以,我們常說做心理咨詢師不容易!你不僅要掌握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寬廣的見識、豐富的知識儲備、深厚的人文底蘊、廣泛的興趣,這樣你才能有一個比較有趣的靈魂,才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才能和各行各業的來訪者都聊得起來。拿我自己為例,平時我打游戲、看漫畫、搜集手辦、看電影、追劇、看娛樂八卦、看球、運動、看歷史、讀小說,可以說是“五毒俱全”,所以我和大部分不同背景的來訪者(包括青少年)多少都能聊上幾句。借用某部電影里講到的,“什么都略懂一點,生活(咨詢)更多彩一些”。這一點主要指咨詢師采用的心理咨詢理論流派、專業治療方法和技術。既往研究的一個有趣的發現是:相對精神分析治療,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和人本主義治療的來訪者對治療滿意度更高,治療副反應(side effect)更少。這個結果其實不好解釋,有可能跟精神分析本身做的科研少,可以用來支撐自己身有效性的“選票”不多有關。也有可能是因為有咨詢師太犀利,分析得太直接,讓被來訪者覺得不舒服。也有可能是因為精神分析比較講究對童年創傷的“刨根問底”,這會讓不少來訪者重新體驗當年的痛苦。而家庭治療和人本相對比較資源取向和溫暖,認知行為比較講究實用性,而接受調查者大部分是在咨詢結束后不久填的反饋。說不定經過多年以后,來訪者會在某個場景下,或者在經歷某件事后意識到“當年咨詢師那句犀利的點評其實很正確”。而在咨詢技術和方法上,大部分來訪者覺得咨詢師給他們最有用的幫助不是講道理,而是在他們迷惑、混亂時猶如撥云見日一般的,極具啟發性的提問。比如,家長和孩子每次不管談什么,最后都會以翻舊賬、相互人格攻擊的方式收場。此時咨詢師如果能注意到家庭這種重復的行為模式,然后通過提問提醒他們去思考和改變,效果其實更好。同時,既往研究中提到的有用的咨詢技術包括:循環提問、家庭作業、可視化技術(繪畫、家庭格盤、家庭雕塑、沙盤、oh卡、家譜圖)、正念、冥想、隱喻、反饋、改釋、闡釋、認可、促進情緒表達、處理現實事宜等,在此不再一一詳述了。有意思的是,我們的研究發現對于中國來訪者來說,只是得到來自咨詢師的理解、接納和啟發思考是不夠的,他們更渴望咨詢師可以就他們面臨的具體現實困擾多做一些討論,多給一些實用建議,多傳授一些技巧。比如,怎樣在被同學欺負時更堅定一致地表達和保護自己,怎么處理和老板的沖突,在和孩子交流時同樣一句話怎么說更有效,怎么樣更有技巧地“懟”那些不懷好意的人。所以,在中國做心理咨詢師,注定要多學、多看、多記、多行,這樣你的“工具箱”才會用足夠的儲備,可以用來支持來訪者。所以一會兒看完這篇文章后,不妨去關注一些你之前有點興趣,但卻沒機會關注的新知識和新領域吧。最后,大家如果看到這里還覺得腦子糊涂,記不清上面提到的這許多復雜的因素,也沒事。我們課題組編制了《有效心理治療態度和干預量表》,專門測量咨詢里咨詢師的哪些操作能讓心理咨詢起效。如果你是咨詢師,可以請來訪者填一下,看這個量表里的條目有幾條你做到了。如果你是尋求咨詢的人,可以參考這個量表看看你的咨詢師做到了哪些有用的事。1. Li X, Gu H, Zhao X, Chen F and Liu L (2022)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quantifying helpful psychotherapy interventions: The Helpful Therapeutic Attitudes and Interventions Scale. Front. Psychiatry 13:1023346. 2.Yao L, Zhao X, Xu Z, Chen Y, Liu L, Feng Q and Chen F (2020)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achine Learning-Based rediction of Side Effects in Psychotherapy. Front. Psychiatry 11:537442.3.Yao L, Wang Z, Gu H, Zhao X, Chen Y and Liu L (2023) Prediction of Chinese clients' satisfaction with psychotherapy by machine learning. Front. Psychiatry 14:947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