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的工作中,大多數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明明一整天什么也沒做,但就是感覺非常累;做事總是感到焦慮,既怕做不成,又怕別人質疑和否定。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經歷,說明你正陷入“自我內耗”之中。 只有擺脫無意義的自我內耗,才能快速實現蛻變和成長。 只有當你成為了優秀的人,才會吸引同樣優秀的人,身邊的磁場圈子才會更高質量。 一個人若想要變得更為強大的,就從拒絕自我內耗開始,不斷地深耕自己,為自己的人生造勢。
很多人把內耗等同于內卷,其實這二者之間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內耗實際是比內卷更可怕的。 因為內卷本質是思維上的囚徒困境,是人與人的競爭。 比如996,有人想升職,就選擇主動加班。你害怕自己不加班顯得不努力或者因此被炒,于是也跟著加起班來。 大家都在加班,可是公司業績并不見得會變得更好,工資也還是那么多。 而內耗則是自己與自己的競爭,你不用等別人動手,自己就把自己耗盡了。 同時,內耗主要表現在對人和對事這兩個方面: 1.對人的內耗 在人際關系中,因為對方反應和自己預期出現偏差,經常性地陷入自我懷疑之中。 比如,在路上遇見領導,向領導打招呼,可是領導沒有聽見,就沒搭理。 一般人覺得沒什么,但有些人就會想:領導為什么不理我?是不是我最近哪里做的不好,惹得領導不高興了?他會不會開除我?……總之會腦補很多很多。 職場中,這類員工是很多的,因為別人的只言片語,觸發內心敏感的神經,從而陷入自我內耗中。 2.對事的內耗 做事總是夸大它的難度,懷疑自己的能力,進而選擇逃避做事,將事情一再拖延,并且越拖延越焦慮,陷入惡性循環。 比如,老板讓你策劃一場活動,你一想到要考慮好多細節,就感到壓力非常大,你不想去承受這些壓力,于是開始變得焦慮。 最后,你匆匆忙忙寫好了一份策劃方案。但寫完后,你沒有感覺到任何的成就感。 美國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曾經提到一個理論叫情緒勞動。 指員工在工作時展現某種特定情緒以達到其所在職位工作目標的勞動形式。 內耗實際上就是一種無效的情緒勞動。 因為,內耗不但拿不到結果,還會消耗你大量的體力和精力。 當你長期處于心理內耗中,被各種負面情緒所裹挾時,你的熱忱和行動力就會被摧毀,工作不在狀態,生活也會越來越不快樂。
長期的自我內耗,不僅會讓我們心力交瘁,同時也會一事無成。 因此,我們需要跳脫出自我內耗,深耕自己。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這樣,讓手頭上的事情,來打造自己專業的技能和人格。 一個人通常只有看得多了,想得多了,見識得多了。
說了這么多,那么具體該如何跳出自我內耗,深耕自己呢? 你要勇于嘗試,要把心思和精力專注在做事上。 如果目標太大,那就學會量化目標,拆解目標,把目標分解成一個個階段性的小目標。 3.不被拖延所累 自我內耗會極大地消耗我們寶貴的時間資源和注意力資源,更有可能讓我們失去一些寶貴的機會,甚至會變得越來越拖延。 比如,你是一個商人,看見了一個商機,但是你卻不知道要不要做,你害怕會失敗,想做又猶豫不決。 結果,就在這不斷地糾結中白白錯失了商機,然后你又感覺懊悔無比,陷入自責和遺憾的情緒中,導致手頭上的事情也做不好。 糾結無法創造價值,也帶不來任何結果。 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的,真正能夠用來學習成長、創造價值的時間也就短短幾個小時。 與其在自我內耗中浪費時間,不如立即行動。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自我內耗都是阻礙自我成長的絆腳石。 與其耗損時間、精力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如改變現狀,不斷深耕自己,做最優秀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