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38歲的浮世繪畫師喜多川歌麿決定轉型。 他厭倦了給各類書與冊子畫插圖,開始畫美人大頭繪,而且他的畫法,在當時而言,很是獨特:像鳥居清長喜歡把人畫得纖長,鈴木春信喜歡把人畫得優(yōu)雅。喜多川決定: 讓美人的臉蛋鋪滿全畫吧! 1792到1793年期間,他畫了著名的《寬政三美人圖》——算是浮世繪史上最著名的美人繪。 現在這三位美人,堪稱日本江戶美女的形象代表。 中間那位是富本豐雛,花街吉原的藝妓,因為善于富本節(jié)的歌舞而得其名。雖然與另兩位一起梳著當時流行的島田髻,但她是唯一穿著藝妓服飾的。左手邊的姑娘是阿久,煎餅茶屋家的大女兒,兼著招牌美女,也就是今日所謂的看板娘,一般認為她十六歲。右手邊的姑娘最為有名:阿北,淺草觀音隨身門下茶室的看板娘,傳聞那年十五歲。 這也是浮世繪史上第一次,以市井美人為模特,而非以藝妓為主。 喜多川歌麿當時畫的系列,是這樣命名的: 《當時全盛美人揃》。 這套畫的意思大概是:“美人們在她們容貌極盛時的留影”。因為那時沒有照相機,美人們也只能如此留影。如今我們看這些畫,很難想象之后會發(fā)生什么,因為美人易老,不免眾芳荒蕪,只能慶幸好在阿北、阿久與富本豐雛,可以用這種方式留下姿容。最美的瞬間能留下來,就是最好的。至于之后發(fā)生了什么,不知道反而比知道好。 就是這樣一個畫大臉美人的畫家,卻在五十一歲那年遭了厄運。 他畫了一組畫,被幕府逮捕,雙手銬了五十天。對一個畫畫為生的人而言,雙手銬五十天意味著什么不難想見。此后他就病了,兩年后死去。 他畫了什么,要被銬五十天? 答:他畫了《太閣五妻洛東游觀之圖》,描繪了二百年前,日本太閣豐臣秀吉的醍醐寺大賞花。 為什么不讓畫? 這就是江戶幕府變態(tài)之處了:豐臣秀吉的江山得自于織田信長,德川家康的江山又是從豐臣秀吉那里得來的,卻規(guī)定織田豐臣——所謂織豐之世——那會兒的人物,民間不許畫,畫了就要倒霉,找個借口,就要銬起來。 話說,這意味著江戶幕府多尊崇豐臣嗎? 又未必。 熟悉日本戰(zhàn)國史的諸位自然知道:豐臣秀吉臨終前托孤五大老,第一大老就是德川家康。 豐臣秀吉死后兩年,德川家康就靠關原之戰(zhàn)奠定基業(yè),又過了十五年,滅了豐臣家,才宣布一統(tǒng)日本,元和偃武。 德川家當時,怎么找借口對付豐臣家的呢? 1614年,豐臣秀吉的兒子豐臣秀賴修復京都方廣寺,在大殿上安了口大鐘,請了南禪寺住持清韓和尚寫了銘文刻在鐘上。其中有兩句: “陰陽燮理,國家安康”;“君臣豐樂,子孫殷昌”。 德川家康麾下的學者以心崇傳和林羅山,開始咬文嚼字: 說“國家安康”,把家康二字分開,是要詛咒德川家康斬首分尸;又說“君臣豐樂”倒過來是“樂豐臣君”,是豐臣家殺了家康后會很高興。 總而言之:豐臣家詛咒德川家康! 您一定已經看出這其中的荒誕之處:這都啥理由? 但德川家康不管不顧,拿這個做借口,發(fā)起了所謂大阪冬之陣——其實說白了,那年家康七十二歲了,再過兩年就要死了,等不及了,管你借口對不對,扯了再說。 當然,靠咬文嚼字搞事情的人,很容易將此當做慣技。 1616年德川家康死了,當時德川家兩個掌權的僧侶: 一是咬文嚼字的以心崇傳,二是南光坊天海。 崇傳認為,家康的神號該是明神;但最后幕府決定,按天海的主張,叫權現。 崇傳至此,輸了天海一招。 十一年后,當時十幾位僧侶被賜穿尊貴的紫衣,這敕令與江戶幕府的“敕許紫衣法度”相悖,幕府又來管頭管腳。 有不少僧侶,比如著名的澤庵宗彭——據說這和尚發(fā)明了著名的腌蘿卜澤庵漬——就帶頭抵制幕府。 于是以心崇傳這和尚,覺得他又有機會咬文嚼字了,出面要求,把幾位名僧侶流放去荒島,畢竟他跟澤庵是有私仇的,澤庵可罵過他“天魔外道”呢。 這時候,十一年前和崇傳唱對臺戲的天海又出來了,改輕了幾位名僧的判處,甚至還赦免了江月宗玩這和尚。 說來也很簡單: “以心崇傳要判的,我偏不判——就讓你知道現在是誰做主!” 自那之后,以心崇傳勢力日減,再也沒啥大動靜了;又六年后,也就死了。 所以咯,如以心崇傳這類咬文嚼字搞花頭的,許多時候,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借口有多荒誕;無非是時也勢也,找個借口,用來替德川家康之流排除異己。 但這種咬文嚼字,也看時勢。 比如鐘銘事件其實很荒誕,但因為正趕上德川要搞豐臣家,再荒誕的借口也能拿來搞事情,崇傳也因此腰粗膽壯。
是所謂靈活解讀,靈活咬文嚼字。 至于德川家奪了豐臣的江山,過二百年卻又不許喜多川畫,還銬他的手,當然也不是因為德川幕府多在乎豐臣家的尊嚴或世道人心,無非是幕府試圖搞控制。 前朝的事,夸也罷罵也罷,都不好,索性提也不許提——要提,也是幕府自己才能提。小老百姓畫畫美人風景就罷了,什么德川豐臣舊事,那可是碰都不能碰的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