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是佛教元素的創始地,是佛教信仰的集大成者。佛教更是古印度的國教,擔任著輔佐君王,管理百姓的責任,是古印度人民最崇高的信仰,他們甚至一度花費國家的的大量經濟來修建佛教元素,對佛像的制作更是嚴苛,彌勒佛就是其中一個知名度較高的印度造像藝術體現。
彌勒佛在古印度有著崇高地位,他是典型的佛教的代表,同時也是古印度藝術的代表。印度還有彌勒佛信仰,只不過在不同的地域,這一信仰有所差別,隨著時間和空間的傳播,彌勒佛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彌勒佛信仰也愈加完善。

圖|古印度文化
一、探索彌勒的出生和成長,取到彌勒信仰的真經
許多佛教元素和佛教信仰都是從古印度流傳出來,彌勒佛和彌勒佛信仰也不例外。在古印度歷史中,我們第一次看見彌勒佛是作為佛教弟子和未來佛身份示人,是涅槃重生之佛,彌勒佛的早期信仰也與它首次出現的身份定位相關,有未來的理念存在。
作為佛教的產物,彌勒信仰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一直堅持貫徹佛教信仰,它伴隨著佛教信仰的發展而發展。彌勒的漫長發展史,也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轉變的原因也和當時古印度人民的思想變化有關。
第一階段的彌勒信仰與它的誕生身份息息相關。彌勒佛的佛教弟子身份寓意著它是佛法的繼承人,是釋迦的皈依,釋迦摩尼是印度佛法中過去佛的代表,彌勒佛的新出現也是未來的體現,因此,但是的彌勒信仰內容主要是對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的崇拜,強調佛法的生命性、永恒性。

圖|釋迦摩尼
隨著佛教的壯大發展,印度佛教部派關于心理的皈依方向發生了巨大轉變。在這種思想觀念轉變的影響下,彌勒佛身份也轉變了,它變成了婆娑世界的當下佛,這時的彌勒信仰主張彌勒的皈依,刻畫了成佛后的精彩世界,令人心馳神往。
這兩個階段的彌勒信仰都是下生信仰。古印度人認為彌勒在“佛”的世界圓寂后,就會降臨于人世間,幫助受苦受難的人民擺脫困境,賜予百姓幸福生活,這兩個階段的下生信仰存在可能也表達了當時統治的黑暗以及人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渴望能借此信仰,寄托自己的無限哀愁。
第三階段的彌勒信仰就轉變成上升信仰了,這也是彌勒信仰的補充和完善。上升信仰的誕生也和古印度民族崇拜上天的信仰分不開,彌勒信仰逐漸走向中心,彌勒形象不再是弟子身份,佛像中的寶冠存在,也象征著彌勒佛成為菩薩體系的統領者。

圖|菩薩畫像
隨著彌勒信仰的發展壯大,彌勒漸漸吸取了多民族文化的美妙之處,彌勒的造像更是成為古印度人民生活的重中之重,印度人民努力對彌勒精雕細琢,而由于時間、地域和文化的差異,彌勒形象也各有特點。
二、赴彌勒發源地,尋覓古印度歷史和彌勒信仰
基于早期彌勒信仰內容,彌勒造像也在極盡表達彌勒的未來佛陀地位。早期的彌勒坐于鉛幣上,梳肉髻狀發鬢,佩有耳飾、項圈、臂飾等物品,上身赤裸下身穿裙,在佛像上,刻有彌勒佛意思的銘文,由于才開始發展,這一時期的彌勒造像還算比較簡單,彌勒信仰也都是古印度本土佛教信仰,沒有沾染上其他氣息。
貴霜時期的古印度由于受到外來者的侵犯和外來元素的干擾,不過印度本土的佛教仍然是當時人的崇拜。犍陀羅地區也因地理位置的獨特,產出了大量的彌勒造像,此地區的彌勒也大多是七佛-彌勒形象,是早期彌勒信仰的現實體現。
七佛包括釋迦摩尼和釋迦摩尼出生前的六位佛陀,七佛總體被視為過去佛,而彌勒佛單獨代表未來佛。從此時造像的命名來看,它的中心思想還是繼承了早期彌勒信仰,呼應了早期彌勒信仰中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的理念。

圖|七佛-彌勒
七佛-彌勒造像大體追隨了梵天和婆羅門形象。犍陀羅地區的七佛-彌勒佛像大多是立式,只有一尊是交腳坐姿,發型有束發式和肉髻式兩種,左手提著水瓶呈自然下垂狀,有著右手向上指施無畏印,有的右手掌心向內施無畏印,總體特征與早期彌勒形象還是很相似的。
犍陀羅地區的彌勒大多還是繼承成了前人遺志,呈現修行者姿態,雖然由于外族影響多了希臘風格,但是彌勒的內在形體并沒有撼動。釋迦和彌勒之間的聯系和傳承關系也在多地有藝術發展,我國西藏地區的壁畫和賈馬魯普爾的浮雕,釋迦摩尼和彌勒都組合出現,寓意著佛法的發展歷程和生生不息。
同一時期,秣菟羅地區的彌勒造像則主要受彌勒第三階段信仰的影響。寶冠彌勒佛像就是在秣菟羅地區第一次誕生,雖然秣菟羅地區的佛像和犍陀羅地區的彌勒有形式上的溝通,但是具體的圖像特征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圖|貴霜時期秣菟羅造像
秣菟羅地區早期佛像的銘文都是指菩薩,刻佛陀銘文的較少,并且這時關于菩薩和佛陀的造像也沒有進行詳細區分。已知最早的彌勒菩薩像收于秣菟羅博物館,這部雕像的發型就很像我們在影視劇看到的彌勒佛形象,是常見菩薩裝發,頭部是螺發,頸上有兩個項圈,胸前有瓔珞飾品,上身和下身分別是赤裸和著裙,左手半彎曲提水瓶下垂,右手提到肩部施展無畏印,掌心還雕刻著代表達摩的法印。
犍陀羅和秣菟羅地區造像的不同主要還體現在發型上,不同的發型風格了也體現不同地區古印度人民的人生態度。犍陀羅的束發式和肉髻式刻畫了彌勒潛心修道的態度,也體現了犍陀羅地區的古印度人對佛的禮遇態度,秣菟羅地區的綰發冠和剃發式表現了彌勒超凡脫俗的心理,也展現了秣菟羅地區古印度人的灑脫自然。
寶冠彌勒的出現是彌勒造像歷史的里程碑改變,寶冠彌勒的眾佛統治者身份也是王權的另一種暗示。寶冠彌勒成為了統治者的心頭大好,古代人民為了暫時忘卻現實的殘酷,大多會選擇信仰佛教,君主們也正是利用人民的這種心理,用自己的形象塑造彌勒佛。

圖|寶冠彌勒
中國古代因為印度佛教的傳入,多朝多地的壁畫中也都呈現佛教元素和彌勒形象,北魏時期的古代石窟就在多處雕刻王者彌勒,彌勒佛的形象不再是單純的普渡眾生,也成為了王權統治的工具,無論君主本身是否的佛教的虔誠信徒,都會自比王者彌勒,高呼自身統治的偉大。
古印度笈多時期是佛教文化的王者時期,笈多王朝的古印度人民覺醒了菩薩體系。王朝早期,彌勒菩薩的造像數量比較少,至今確定出自于早期的佛像也只有兩三例,有兩尊佛像就立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館內,成為早期笈多王朝彌勒菩薩的現世代表。
這倆尊佛像特征都是走印度犍陀羅地區佛像風格,都是左手持有水瓶,右手施加法印,身上沒有富麗繁華的裝飾物,上身袒露披有鹿皮披肩,更加強化了彌勒佛的行者形象。由此可見,笈多王朝早期的彌勒還沒有浸染上王權的色彩,沒有淪為君王的統治工具。

圖|阿旃陀石窟彌勒菩薩
笈多王朝后期,古印度佛教文明盛行,各地大肆修建佛教石窟,在印度石窟文化中,我們常常看見菩薩形象的壁畫、浮雕等藝術,其中最具盛名的造像原型當屬彌勒菩薩和觀音菩薩,阿旃陀石窟中的彌勒菩薩就是這一時期典型中的典型。
阿旃陀石窟中彌勒菩薩最鮮明的外觀特征就是豪貴,彌勒佛像不僅有華美的王冠和服飾加持,還坐在象征彌勒佛下生成道的龍華樹下。由此可見,阿旃陀石窟中的彌勒形象一定遭受了王朝統治者的影響,他們一改苦行僧風格,搖身變成高高在上的眾佛王者,古印度君王的控制和統治體現得淋漓盡致。
同一時期的納西克石窟也有不追求華貴的彌勒佛造像,這些彌勒也坐落于龍華樹下,自此,印度彌勒佛造像元素就固定了龍華樹的存在。這種彌勒佛像的存在也豐富了笈多王朝的彌勒佛形象,不是完全的王朝控制,彌勒不都是王權的伴隨者,也可以人民的幸運神和拯救者。
三、瞻禮彌勒圣像,領悟印度藝術在承載歷史
彌勒佛造像和彌勒佛信仰的變化也可以看到古印度的背景和歷史變化。一個時代的藝術產品必定要遭受時代主流和時代背景的侵蝕,沒有時代特點的藝術它不能算完全意義上的歷史產物,歷史正是因為這些極具時代藝術風格的存在,才更加真實鮮活。
貴霜時期的彌勒是上升信仰和下生信仰的多方體現,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彌勒信仰。有的將彌勒佛視為下凡拯救蒼生的行者,有的將彌勒視為上天的統治者,彌勒佛的地域信仰差異造就了不同彌勒造型的呈現。
犍陀羅地區的彌勒佛像特點就是印度當時紛雜的國家環境影響的。雖然佛教的內核因為佛教根深蒂固的信仰沒有改變,彌勒還是未來佛,但是佛像的風格因為西方藝術的入侵開始有了變化,本土化的彌勒佛是追求象在,而西方化的彌勒佛追求形在,犍陀羅地區的彌勒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其他地區無法產生的,其他國家模仿不來的。

圖|犍陀羅地區的彌勒佛
秣菟羅地區寶冠彌勒的出現是各國統治者的喜聞樂見。寶冠的出現也寓意著彌勒早晚有一天會和皇權掛鉤,君王們可以在彌勒佛的頭冠上大做文章。古代世界,冠對于一個人來說至關重要,它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佩戴的,也不是隨意佩戴的,冠是古代人身份的象征。
如果將彌勒塑造成王權形象,于統治者的利益可見一斑,首先便會征服一大批佛教信徒。彌勒的上升信仰就這樣被統治者運用于股掌之間,維護了千萬代王朝的統治。
結語
彌勒佛像不僅是古印度佛教藝術的寶庫,更對世界的佛教元素有遠大影響,單論中國佛教信仰自唐以來就一直盛行,中國的彌勒佛造像也是參考印度彌勒佛建造的,處處體現著“印度風”,印度彌勒佛像藝術一直是世界佛像藝術的基礎,它也一直在為世界佛像文化提供靈感源泉。
古彌勒信仰起源于古印度人民的生活寄托,發展于王權的統治。彌勒信仰的轉變是時代因素在推波助瀾,彌勒信仰不僅在佛教信仰中有重大意義,也在印度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更對當今的世界產生重要影響。彌勒佛信仰是當時的人民希望生活在沒有上級壓迫,各國家民族能夠和諧相處的環境中,這種思想觀念的存在也孕育了當今世界呼吁和平,文化互容互鑒的思想觀念。
參考文獻
《大藏密要》
《彌勒凈土論》
《分別功德經》
《彌勒信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