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峰圖紙本立軸,沈周1471年作 ![]() 楊髡是為誰? 張宗子口中“楊髡”,即楊璉真伽。 楊璉真伽為西夏人,元帝師八思巴弟子,見寵于忽必烈,得以任江南釋教都總統。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二十五卷云:“時江南釋教都總統永福楊璉真伽,自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恢復佛寺三十余所,如四圣觀音,昔之孤山寺也。棄道為僧者七八百人,皆掛冠于上永福寺帝師殿梁間,而飛來峰石壁皆鐫佛像。”當時,杭城寺院廣布,梵塔聳峙,出現所謂“白石皆成佛,蒼頭半是僧”的盛況。 楊璉真伽在飛來峰雕鑿佛窟,同時也施造了自己的供養像。在冷泉溪南岸與壑雷亭隔溪相對處,有一龕無量壽佛,頭頂螺發、肉髻,著半披肩袈裟,全跏趺坐式,作禪定相;龕下有長篇《大元國杭州佛國山石像贊》題記:“永福楊總統,江淮馳重望。旌靈鷲山中,向飛來峰上。鑿破蒼崖石,現出黃金像。……至元二十六年重陽日,住靈隱虎巖凈伏謹述,大都海云易庵子安丹書,武林錢永昌刊。”
所謂“永福楊總統”,正是自號永福大師的江南釋教都總統楊璉真伽,永福之號或得自于楊璉真伽當時在杭州所駐的永福寺。
楊璉真伽掌江南釋教十五年,最為歷代所不齒的是盜掘南宋諸帝陵,《元史·釋老》中稱:“有楊璉真伽者,世祖用為江南釋教總統,發掘故宋趙氏諸陵之在錢唐、紹興者及其大臣塚墓凡一百一所。” 更為后人痛恨的是在其盜掘南宋六陵時,以理宗頭蓋骨造骷髏碗之事?!睹魇?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SimHei;font-size: 16px;letter-spacing: 0.544px;text-align: left;-webkit-text-stroke-color: rgb(0, 0, 0);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危素傳》稱:“夏人楊輦真珈為江南總攝,悉掘徽宗以下諸陵,攫取金寶,裒帝后遺骨,瘞于杭之故宮,筑浮屠其上,名曰鎮南,以示厭勝。又截理宗顱骨為飲器。真珈敗,其資皆籍于官,顱骨亦入宣政院,以賜所謂帝師者。” 有此一事,楊璉真伽可謂神人共憤,被后人視為妖僧,楊髡之名,自宋時便用來稱呼此惡僧。
楊髡像何在? 楊璉真伽惡名昭著,其在飛來峰為自己所造之像,自然受人唾棄,多遭毀壞,明時各類志書筆記多有記載。 記載較詳者當推明田汝成,所作《西湖游覽志余》載: 文中所稱元西僧嘉木揚喇勒智即楊璉真伽。此處田汝成明確記載楊璉真伽像是由杭州知府陳仕賢命人斬首,則張岱所稱“田公汝成錐碎其一”當為誤記。 明張京元《西湖小記》亦載:“上下盡刻諸菩薩、羅漢像,乃胡髡楊璉真珈所創,雜己像其中。雕殘石骨,猩穢山靈。某刺史斷其頭,投之江??煞Q古今一快。”所謂刺史,亦應指杭州知府陳仕賢。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則言陳仕賢“擊下三髡像,梟之三日,棄于溷”。 陳仕賢嘉靖二十二年(1543)所斬首的楊璉真伽像如今還在嗎? 冷泉溪南岸山崖上,在彌勒群像的左下方,有一個座南朝北的橫長形佛龕,龕內圓雕一坐二立三尊像,研究多認為此三尊正是四百八十年前被梟首的楊楊璉真伽三髡像。
該龕平面呈馬蹄形,券頂弧線平緩。主尊寬肩厚胸,外罩披袍覆雙肩,內著袖交領衣,為藏式僧衣。右手仰掌置膝頭結金剛拳印,左肘倚隱囊,游戲坐于方座之上,垂右足踏石臺,方座懸裳。此即楊璉真伽像。 二脅侍弟子雙手捧經匣,左脅侍左肩似斜背長方形物。此二脅侍弟子被認為為是協助楊璉真伽盜掘宋陵之人。 宋末元初周密《癸辛雜識別集》便有記錄:“楊髡發陵之事,起于天衣寺僧福聞號西山者,成于剡僧演福寺允澤號云夢者。”福聞、允澤,即田汝成所說的“閩僧聞、剡僧澤”。天衣寺本來是埋葬宋魏惠王趙愷的地方,福聞為了討好楊璉真伽,“遂獻其寺。繼又發魏王之冢,多得金玉,以此遂起發陵之想”,允澤則“一力贊成之”。 初看此三尊像,完整無缺,但稍細看,明顯可看出頭像全為后期補塑。楊像從頭部到胸部都曾被砍去,頭像用鐵棍固定于壁上,頸部缺失,直接粘于肩上。兩脅侍僧人像頭部也明顯為后補,拙劣不堪。
楊璉真伽之像除此龕外,在佛經中也曾出現。楊璉真伽為元代《普寧藏》的主管勸愿人,主導了此一大藏經的刊刻。在此大藏經個別經卷的經首版畫中,佛說法左下方有兩名胡跪姿僧人,位于前方一名有榜題“總統永福大師”,正是楊璉真伽之像。其外披披風,內穿廣袖右衽交領衣的形象與飛來峰楊璉真伽著裝相同。 張岱砸了誰? 張岱《西湖夢憶》中講“余少年讀書岣嶁,亦碎其一”。這事在《岣嶁山房小記》中有詳細記載: 從這段描述可見,張岱所砸之像主像為“波斯坐龍像”,并有蠻女為脅侍。究其形像,張岱確是打錯了,他椎碎的并不是真正的楊璉真伽造像,而是位 于壑雷亭對岸山崖上的密理瓦巴和兩侍女造像。
此龕坐南朝北,龕形橫長,平頂。龕內圓雕主像一尊,侍女像二尊。 主像密理瓦巴像位于龕的西半部,頭、手及左腿皆殘缺。中年男相,上身赤裸,下著短裙,肥壯鼓腹,體形壯碩,頭微上抬。 右手前舉指日,身軀后傾,左肘倚臺座,手托顱缽,手殘缽佚,呈現一個大凹洞。右膝與腰間圍扎禪思帶。雙手戴釧,赤足露趾,踞坐于低平石臺上,臺前還放置半圓雕酒缸一只。
二侍女立像在主像右手一側,均為青年女相,彎腰恭立,披帔帛,下穿百褶裙,身材苗條,造型優美,惜已殘缺。前者著垂領衣,敞胸,頭部已佚,雙手捧缽;后一位面部有殘,著貼體交領衣,披云肩,頭戴低冠,梳有雙髻,耳下垂有珥珰,雙手捧著一把執壺,百褶長裙線條流暢,下露一雙尖頭小履。后者頭上二侍女一前一后,手持酒漿,恭立在密理瓦巴面前。
此龕右側壁面上,有題記一方,文字模糊不清,僅見:“平江路僧錄范□真謹發誠心,命工刊造密理瓦巴一堂,上祝(殘缺)”。僧錄為元代管理寺廟機關中的職務名稱,平江路屬今江蘇蘇州一帶。
題記稱龕為“密理瓦巴一堂”。密理瓦巴,又譯為毗瓦巴,梵文為Virupa,為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被認為是藏傳佛教薩迦派道果法的印度祖師,元代薩迦派得勢,此大成就者的儀軌被譯成漢文在內陸流傳。 相傳,這位大師具有大神變力,且性喜飲酒,他曾在酒店中與賣酒女立約,用手指將太陽定住,使日輪在三日內未動,他因獲勝而飲酒。本龕所刻劃的正是傳說中該大成就者與賣酒女打賭的“指天定日”故事,因此故事,毗瓦巴亦被稱為“定日成就師”。 ▲大成就者毗瓦巴,13世紀,Kronos Collection毗瓦巴像自藏地傳入中原,從元到明,皆有圖像和造像可見。首都博物館藏有一尊永樂年款毗瓦巴造像,右手托顱缽,左手指天,表現的同為“指天定日”故事。 ▲首都博物館藏 永樂年款毗瓦巴造像明正統時太監李童在京西所建法海寺大雄寶殿中原有一尊毗瓦巴像,同為右手托缽,左手指天,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與其余塑像一同被毀。 ▲赫達·莫里遜拍攝,東壁塑像,右手指天者即為毗瓦巴![]() 云南晉寧縣觀音洞有一幅題材相同,風格頗為純粹的元代藏傳佛教壁畫,亦亦有主從三尊,整個構圖與飛來峰密理瓦巴一龕造像極為類似,可資參考。
“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明人談飛來峰,多有提及楊璉真伽者。如袁宏道《飛來峰小記》,“壁間佛像,皆楊禿所為,如美人面上瘢痕,奇丑可厭。余前后登飛來者五……每遇一石,無不發狂大叫。”對楊髡之恨可見一斑。 陳老蓮《呼猿洞》詩亦云:“痛恨遇真伽,斧斤殘怪石。山亦悔飛來,與猿相對泣。洞黑復幽深,恨無巨靈力。余欲錘碎之,白猿當自出。” 數百年后,舊事隱沒在故紙堆中。今日來看飛來峰者,多贊嘆這怪石嶙峋之間的西天梵相,再不會思之骨痛,國仇家恨,皆已入塵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