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基本逃不過讀書中舉,進入體制,而后在官場扶搖直上,成為一個有錢有權的人。但是,總有人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路,甚至,他會在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上緊急跳車,闖入隔壁的迷霧森林。明朝書畫大師沈周,便是這樣一個少有的人。 ![]() 沈周畫像 沈周的另類人生,從一則卦象開始。蘇州知府汪滸早就聽聞長洲縣的沈周才華過人,公元1454年,他向沈周拋出橄欖枝,希望舉薦其為官。收到消息后,沈周并未感到高興,而是拿出《周易》,給自己算了一卦,卦象顯示: “嘉遁。貞吉。” 這大約是老天告訴他,跑路為上策。看到這個結果,沈周笑逐顏開,留下一句“吾其遁哉”后,不但推辭了這份差事,還索性頻繁出入山野,開啟自己一輩子的“事業”——隱逸 。這一年,沈周才28歲。 在注重功名利祿、倡導入仕為官的時代,沈周的做法按現在的理解,就是年紀輕輕卻選擇了“躺平”。 ![]() 沈周的畫 元朝末年,沈周的曾祖父沈良因戰火失了家業,入贅蘇州相城名門徐家。所幸,沈良是個有本事的人,在賢妻的輔佐下,兩人一同辟田復業,很快,門戶變大,家財逐漸雄厚。隨后,沈家傳到了“性嗜詩酒,以詩名江南”的祖父沈澄手里,一躍成為江南最有名的文士名家。像沈澄這樣才華出眾的人,當然不免受到朝廷賞識,舉賢為官。只是,喧囂的官場怎么可能留得住沈澄那顆自由爛漫的心?因此,永樂初年赴京沒多久后,沈澄便稱病歸家,轉而繼續沉醉在喝酒吟詩的快活之中。沈家從此多了一個傳統:不愛做官。 而后,不管是父親沈恒還是沈周自己,都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長大。 從世俗眼光來看,沈周不做官是有些可惜了。曾經,15歲那年,憑一篇當場寫下的《鳳凰臺歌》命題作文,沈周被戶部主事崔恭大加贊賞,將他比作初唐四杰的王勃。其文才天賦之高,同時代應該沒有多少人能比得上。家中富裕,名聲籍甚,若再出個高官,整個家族豈不是更盛?但沈周在最年輕氣盛的時候,也沒有受到世俗名利的誘惑。他一心只愛讀書,不愛功名。 28歲那年拒絕蘇州知府的舉薦后,沈周便開始了他的隱逸生活。但他的隱逸與傳統的隱士相比,又給人極不同的感覺。很多人說,沈周筆下的山水,比起前人,總是少了幾分清高孤傲,多了幾分平易近人。這都是源于他那顆“市隱”之心。沈周大隱隱于市,內心安定,他從現實生活中汲取智慧,而非躲入山林兩耳不聞窗外事。他一生隱逸的底色,是耕作。在《耕樂》一詩中,他寫道: “良家無外慕,躬耕修隱德。” 他一生與農田相伴,在他眼里,耕作并非苦事,反而有助于修身養性,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 沈周的畫 也許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但焦慮的情緒,是人皆有。別人眼中的灑脫文士沈周,暗地里也有著自己的困惑。我們看沈周的家世,很容易便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認為他是一個“富三代”,所以才有躺平的資本。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沈周早年家世富裕并不假,但后來的生活卻頗為困頓。一切要從朱元璋建立的“糧長”制度說起。 明朝建立初期,為了鞏固政府的賦稅收入,避免地方官員侵吞稅收,朱元璋便讓地方上田多的大戶去擔任糧長,完成當地稅糧的征收和解運。經濟恢復上升之時,這確實是一樁美差,干得好的人還可以被舉薦為官。可隨著朝廷稅收日益繁重,逃稅的百姓日漸增加,如此一來,糧長便收不齊稅。朝廷精明得很,規定若租稅不夠,糧長必須掏錢代償。這也是最初要選擇大戶來擔任這一職務的原因,因為大戶才有能力自掏腰包填補租稅的窟窿。于是,糧長賣田補稅,補到自家破產的事屢有發生。沈周家便是攤上糧長一職的倒霉蛋之一。 起初,是沈周的父親擔任糧長,但由于糧長實行“永充制”,沈周在29歲的時候便被迫接替出任此職。隨后數年,他一直飽受困擾,不但曾因代償稅糧讓妻子變賣飾物,更窘迫的時候還因拖欠官府五百石糧食而被羈押入獄,最終靠好友郭琮代償才得以脫身。1478年,52歲的沈周在端午節寫道: “借貸煩親戚,饑寒罪歲年。” 可見,沈周不再擔任糧長后,也沒有回到從前的優渥生活,還要問親戚借錢度日。所以,人生有些選擇,并不一定是財富自由帶來的,恰恰相反,財富自由并不一定帶來選擇的自由,而是帶來心境的平庸,以及日常的煩惱。沈周早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故而從來不因生活的窮富而影響個人的選擇,甚至,在人生越是窮困之時,他的思想境界提升得越快。 ![]() 沈周的畫 中年以后,沈周已在繪畫和書法上博采眾長,能夠自由出入于宋元各家,并自成一家,晚年更被譽為“吳門畫派”的領袖。當時,內自京師,遠至閩、浙、川、廣一帶,無人不知道沈周先生,無人不想要得到沈周的畫作,以作珍藏。沈周在祖宅的不遠處營建了有竹居,作為隱逸的大本營,卻常年“客似云來”。每天黎明時分,有竹居的大門都沒開,旁邊登岸的港口已塞滿訪客們的舟船。古人“追星”之瘋狂不輸今人啊。 但即便名滿天下,沈周依然維持著謙卑謹慎、無欲無求的生活狀態,一直擔心身外的虛名會毀了他的道德修養。面對瘋狂上門求畫的人,他是如何應對的呢? 在沈周那兒,不論是高官名士,還是平頭百姓,他都竭盡所能地接待了。絡繹不絕的求畫之請肯定讓他感到疲累,但由于他“不忍人疾苦”,所以,能答應的他多數都答應了。前有販夫牧豎拿著白紙前來索畫,沈周無有為難,人人滿意而歸;后有拮據書生拿著自作贗品索求題字,沈周欣然應之,化假為真。沈周的弟子文徵明用了十個字來形容老師的平民精神: “下至輿皂賤夫,有求輒應。” 沈周寫過《南鄉子》一詞,其中說道: “天地一癡仙,寫畫題詩不換錢。畫債詩逋忙到老,堪憐,白作人情白結緣。” 雖稱種種所求為“畫債”,但也在調侃中吐露了心中所想:自己不過是天地間喜歡畫畫寫詩的癡人罷了,作品都沒拿來換錢。如此平易近人的高士,世間只有一個。 ![]() 沈周的畫 有一年,朝廷新任命了父母官,一來就想征召當地有名的畫工把官府裝飾一番。衙門里有個老油條,看新來的知府對當地名流不熟,便把沈周的名字報上去,讓一個大畫家去做小工的活計。于是,當差的人立馬征召沈周進城服役,為新知府作畫。當時,李東陽、王鏊等朝廷高官都是沈周的好友,有人勸沈周通過這層關系把新知府“修理”一下。沈周卻淡然一笑,不為所動,其后每天到官府畫畫,早出晚歸,一干就是幾個月,把官府裝飾得很到位,知府也很滿意。這一年,沈周已經年逾七旬。 不久,知府到京城述職,吏部尚書問他:“沈先生近來身體好嗎?”知府不知所云,又不敢細問,只好含糊應道:“他身體挺好!”隨后,知府去拜訪內閣大學士李東陽,李東陽問他:“沈先生有書信讓你帶來嗎?”知府不知所措,只好信口應道:“有書信,只是還沒送到。”慌忙退出之后,知府趕緊去問人:“長洲的沈先生究竟是什么人?”人家才告訴他,沈先生就是那個給他繪飾官府墻壁的老畫工沈周。他嚇得汗流浹背,自京城回到蘇州,直奔有竹居,向沈周道歉。但沈周從頭到尾都不以為意。 這件事記載在《明史》里面,可見沈周到老都是一個道德感極強的人。一個大師被當作小畫工對待,這要換成任何一個社會精英,輕則找人把這差事推掉,重則找人把這知府免掉,但沈周明明有這樣的關系和資源,卻從不動用。除了書畫一流、文采驚人,他就跟一個普通人沒什么區別,他不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不會走后門,不會依賴特殊關系,遇上事情,他就自己去應對,他就是這么純粹,這么平民。 沈周一生中留有好幾幅自畫像,其中一幅名為《白石翁小影軸》的畫像,是他74歲時所畫,到80歲時,他在上面題了幾行字: “人謂眼差小,又說頤太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較,但恐有失德。茍且八十年,今與死隔壁。” 一句“恐有失德”,便能看出他一生的追求。 ![]() 沈周畫像 三年后,公元1509年,沈周病逝,享年83歲。這在當時可謂長壽,沈周生前認為,自己的長壽源自內心的樂觀豁達,以及終其一生的道德修煉。難怪文徵明說: “吾先生非人間人也,神仙人也。” 雖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即便一生未出江浙,小小一方天地,也足以讓他看透世間萬物的根本。這便是“神仙人”,致敬,沈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