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獸,又稱瑞獸或吉祥獸,即祥瑞之獸,是指寓意吉祥的動物,可以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神話傳說和虛構的。古人相信靈獸出現時,會伴隨祥瑞、圣賢出世[等大事。 中國的四大吉祥獸為:麒麟、鳳凰、龜、龍,另外還有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貔貅等等也是屬于瑞獸。吉祥獸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以書畫、雕刻為主。瑞獸是原始人群體的一種圖騰崇拜,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他們從遠古時代一直沿存至今。四大吉祥獸中,除龜以外其他三種都為傳說中的形象,因此從造型上來說各個地方各個時代會有差別。 天之四靈-上古四大神獸 ———————————————————————————————————————— 天之四靈,在中國神話中,指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圣獸。若加上黃龍為第五靈,統御此天之四靈,則并稱天官五獸。 天之四靈本質為東、西、南、北四方星宿所化,屬于早期星宿崇拜。在神話中,這四方星宿下降人間,誕生了龍、麟、鳳、龜四靈后世道教將此天之四靈吸納入自身神系,稱為孟章神君、監兵神君、陵光神君,執明神君。 在中國天文中,天官五獸又對應天文五官,五天官各有七宿,每一宿又各為一星官,除五獸外共計三十五尊星官。 青龍 ![]() 青龍是代表東方的靈獸,根據五行學說,東方屬木為青色,故乃青色的龍,代表的季節是春季。在天官中,蒼龍為東宮青帝,其下有天王、天駟、天市、騎官、攝提、疏廟、天根、敖客七星官。其中天駟還是人間馴養馬匹的始祖。 青龍,又名蒼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天之四靈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為青色的龍,五行屬木,代表的季節是春季,八卦主震。蒼龍與應龍一樣,都是身具羽翼。《張果星宗》稱“又有輔翼,方為真龍”。 《后漢書·律歷志下》記載:日周于天,一寒一暑,四時備成,萬物畢改,攝提遷次,青龍移辰,謂之歲。(歲星紀年) 在中國二十八宿中,青龍是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道教將其稱為“孟章”,在不同的道經中有“帝君”、“圣將”、“神將”和“捕鬼將”等稱呼[1],與白虎監兵神君一起,是道教的護衛天神。 白虎 ![]() 白虎是代表西方的靈獸,根據五行學說,西方屬金為白色,形象是一只白色的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在天官中,白虎為西宮白帝,其下有天五潢、封豕、天倉、廥積、髦頭、觜觿、句曲七星官。 白虎起源于中國上古對于的星宿崇拜,是西方七宿,四象之一、天之四靈之一,道教將其稱為“監兵”,在不同的道經中有“帝君”、“圣將”、“神將”和“捕鬼將”等稱呼。 在二十八宿中,白虎是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的總稱。 神格 最早象征二十八宿中的西方七宿,于四象為少陰,在五行則為金,是主西方、秋季的神靈,漢代之后五行又與“三綱五常”中的五常相聯系,成為了“仁義禮智信”中信的象征。 白虎是司掌兵戈的戰神,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但也是部分迷信中的兇神。 崇拜 漢時有白虎祠,未央四祠之一,浙江會稽等地有在正月十四祭祀白虎神的舊俗。 而根據考證,對白虎的崇拜曾出現于古羌戎族,時至今日,中國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稱白虎是其祖先,認為被叫做“利巴”、“白帝天王”的白虎星君下凡生七男七女,究其源頭當是星宿神話在楚國對虎崇拜下的流變。 朱雀 ![]() 朱雀是代表南方的靈獸,根據五行學說,南方屬火為紅色,代表的季節是夏季。朱雀是一種紅色的類似于鳥的生物,與狀如錦雞、具五彩羽毛的鳳凰不同,其身覆火焰,終日不熄。近代人多有將其與四靈中的鳳凰混淆,然而兩者相近而不相同。鳳凰有五色,分別象征著仁義禮智信五德,同時亦象征五行,而朱雀僅為五行中火者。在天官中,朱雀為南宮赤帝,其下有太微、天藩、天相、天侯、天郎、少微、輿鬼七星官。 朱雀,別稱朱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天之四靈之一,起源時間應不晚于春秋,天之四靈之一。它是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的顯化,其身覆火焰,終日不熄。它是代表南方的神獸,代表的顏色是紅色,在四象為太陽,于五行屬火,于八卦為離,代表的季節是夏季,配屬炎帝。 先秦墓葬文化中接引死者靈魂上升天界的神明,后世道教中錄入長生之籍的神官,道教將其稱為“陵光”,在不同的道經中有“帝君”、“圣將”、“神將”和“捕鬼將”等稱呼。 在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即(井、鬼、柳、星、張、翼、軫)的總稱。 很多人把朱雀叫做“火鳳凰”,但其實鳳凰“狀如錦雞,五彩羽毛”,不同于朱雀。朱雀是天上四靈之一,鳳凰是地上神鳥也是百鳥之首。此外,金烏是三只腳的鳥,與太陽有關。 玄武 ![]() 玄武是代表北方的靈獸,根據五行學說,北方屬水為黑色,形象是黑色的蛇纏繞著龜身或是龜身蛇尾(可作龜蛇),代表的季節是冬季。道教中后將玄武人格化為真武大帝加以崇拜。西游記中雖有將玄武人格化的情況,唯僅談及其手下有龜、蛇二將,卻未表明真武大帝本體特征。在天官中,玄武為北宮黑帝,其下有羽林天軍、北落、清廟、建星、壘鉞、蓋屋、司空七星官。 玄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四象之一、天之四靈之一,道教將其稱為“執明”,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北方的靈獸,形象是黑色的龜與蛇(或龜蛇),代表的季節是冬季。道教中后將玄武人格化為玄武神(又稱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加以崇拜。宋、元對玄武神皆崇奉之。明時在武當山大興土木,祭奉玄武神。 在二十八宿,玄武是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的總稱。 宋真宗時,為了宋圣祖趙玄朗避諱改稱真武。 由來 其一 中國夏王朝的建立者禹的父親叫做“鯀”,字玄冥,也可以叫做玄武,在著名的大禹治水之前幫助舜治水。因其只采用塞堵而非疏導,雖然有神物息壤的幫助,但仍沒有成功。 ![]() 玄武神 通常鯀會被當作靈龜的化身,而夏族的一支——涂山氏認為蛇是自己的祖先。后玄武被道教奉為神明,有了龜蛇合體的說法。 其二 玄武屬黑色,圖象是一條蛇纏繞著一只龜,在《西游記》中提到后來演變成北方玄武大帝座下的龜蛇二將,玄武大帝的道場在湖北武當山,所以武漢隔江相峙有龜山、蛇山(也是依照其形狀起名的)。龜和蛇也象征北斗七星。 龜和蛇在中國古代認為是靈獸,象征長壽,漢朝以前貴族常配以玉制龜佩。現在在日本受古代中國影響,取名和制作圖徽常用龜字和龜圖案。 黃龍 黃龍為第五靈,統御天之四靈。在天官中,黃龍為中宮黃帝,其下有軒轅、東陵、女主、大民、女御、爟、酒旗七星官。 黃龍 (神獸),四靈之外的一種動物,是皇權的象征 靈獸之首——上古四靈 ———————————————————————————————————————— 四靈,又稱四瑞,是中國神話中的四大靈獸,分別為麒麟、鳳凰、龜、龍。麟體信厚,鳳知治亂,龜兆吉兇,龍能變化,故謂之四靈。傳統以來,中國已有“四靈”之說。“四靈”,按《禮記》的說法,是指“麟、鳳、龜、龍”,除此之外,還有“天之四靈”,與此四靈相區別。雖然麒麟與龍、鳳一樣,都是人們虛擬出來的瑞獸,但麒麟卻特別地被賦以“仁獸”之名。 四靈與五行相配的情形是:春蟲之長為龍,故龍為東方為木;夏蟲之長為鳳,故鳳為南方為火;秋蟲之長為麟,故麟為西方為金;冬蟲之長為龜,故龜為北方為水。五行為“五” ,四靈為“四” ,為了解決“五”與“四”不等的矛盾,有人提出在“四靈”之外再加一靈一虎。 ![]() 鳳凰(艋舺龍山寺) 靈龜 ![]() 烏龜的長壽以及圣獸玄武的影響,被人們視為長壽的象征,傳說中的玄武長得像烏龜,是烏龜的祖先,因為玄武的后代不斷地演變,最終才變成為烏龜。而傳說中的四大靈獸中的靈龜,是玄武的后代,生活在海中,如同小島大小,活動較不劇烈,壽命是上萬年。 龜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四大瑞獸(四靈)之一。龜、麟、鳳、龍稱為四靈,而以龜為四靈之首。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壽命之長。龜能長壽,至少在百齡以上,龜王則可壽在千年。龜壽長,則閱世深,閱世深,則知古今,明禍福。 中國神話中有背托蓬萊仙島的巨大龜。 日本神話中認為千年以上的龜具有強大的靈力,不僅會變得非常巨大而且會人言,并能預知兇吉。 龍 ![]() 描繪在清朝國旗上的青龍。 在民間,龍的地位十分高。其主要的能力為呼風喚雨,能給大地降雨,因為龍是天庭降雨的使者,能夠讓人們豐衣足食,所以在農業社會中備受崇拜。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圖騰,其是否存在無直接科學證據,因此也有人認為龍可能是過度神化的生物。 在漢字文化圈中,龍,又稱中國龍,是中國神話、中國民俗中的傳說生物。龍有許多類似動物的形態,有如龜形和魚形,常被描述的是有四足的蛇形。有學者們對中國龍的起源確定了四種可靠的理論:蛇、中華短吻鱷、閃電和自然崇拜[1]。傳統上,龍象征著強大和吉祥的力量,特別是對水、降雨、臺風和洪水的控制。在中國文化中,優秀和杰出的人被比作龍,而沒有能力、沒有成就的人則被比作其他不受歡迎的生物。許多中國諺語和成語都提到了龍和其他被認為卑劣的生物,例如“望子成龍”和“膽小如鼠”。 許多亞洲國家對龍的印象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如韓國、越南和日本。中國的傳統一直以龍的圖騰作為國徽,清朝的“黃龍旗”影響了許多歐洲國家對中國式龍的印象。而在現代,不丹國旗的白龍是一條典型的中國式龍。 鳳凰 ![]() 鳳凰其實是一種統稱:雄性稱鳳,雌性稱凰。在神話傳說中,鳳凰與龍、麒麟、靈龜一同稱之為四靈,也就是所謂的四大靈獸。實際上,鳳凰不只是靈獸,也是祥瑞的代表。鳳凰的頭似錦雞、身如鴛鴦,有大鵬的翅膀、仙鶴的腿、鸚鵡的嘴、孔雀的尾,其羽毛一般被描述為五彩,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在華夏文明中是最高貴女性的代表,與男性象征的'龍’相配。 鳳凰,亦稱、丹鳥、火鳥、鶤雞、威鳳,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和龍相同。其羽毛一般被描述為五彩,“凰”為雌性,“鳳”為雄性。其圖徽常用來象征興國祥瑞、殷人與孔子。《淮南子》:“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皇,鳳皇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于庶鳥。”認為鳳凰是飛龍之子。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鳳凰的形象在漢字文化圈各區域中普遍出現。英文稱為“Chinese Phoenix”或簡稱“Phoenix”(然而Phoenix指的是歐洲傳說里的不死鳥,而非鳳凰)。鳳凰作為神話生物,在現實中的原型動物可能是孔雀、紅腹錦雞、甚至是鴕鳥,在眾多中國及東亞的文學作品中,經常把這三種鳥類指代為鳳凰。 麒麟 ![]() 麒麟其實是一種統稱: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在神話傳說中,麒麟與龍、鳳凰、靈龜一同稱之為四靈,也就是所謂的四大靈獸。實際上,麒麟不只是靈獸,也是祥瑞的代表。麒麟又被稱之為'騏’、'勾陳’,首似龍,形如馬,狀比鹿,尾若牛尾,據說能活兩千年。性情溫和,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傳說孔子生時,有麒麟到其院中口吐玉書,而王于西郊狩獵到麒麟后不久,孔子便去世。 麒麟,亦作勾陳、騏,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是建馬的后代,其祖先為應龍。常與龍馬混淆。中國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公獸為麒,母獸為麟,據說能活兩千年。性情溫和,身上雖有可攻擊敵人的武器,但不傷人畜,不踐踏昆蟲花草,故稱為仁獸。 麒麟的首似龍,形比鹿,足如馬,尾若牛尾,背上有五彩毛紋,腹部有黃色毛,口能吐火,聲音如雷。相傳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時才會出現,所以被稱為瑞獸。漢許慎《說文解字》:“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春秋感精符》:“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王者不剮胎,不剖卵,則出于郊。”;《文選·劉琨<進勸表>》:“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為休征者,蓋有百數。” 宋代之后,麒麟的形象逐漸向龍馬靠攏,由原本麒麟只有長著毛發的描述,逐漸出現有長著鱗片的描述。宋朝沈括《夢溪筆談 · 異事》記載:“至和中,交趾獻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鱗,首有一角。”;《元史·五行志》記載:“至大四年,大同宣寧縣民滅的家,牛生一犢,其質有鱗無毛,其色青黃,類若麟者,以其鞹上之。”。元明以后,麒麟創作的藝術形象逐漸固定為龍首、馬身、有鱗,大多為雙角,但也有獨角的創作。 據香港歷史文化學者葉德平先生說,中國民間信仰中,有所謂“四靈”之說。《禮記?禮運》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它格外受客家人的重視,在節日慶典之中,常常看到它的身影。麒麟與龍、鳳一樣,都是人們虛擬出來的瑞獸,被賦予美麗的想像。傳說的麒麟是十分溫馴和善的,不會傷害生靈,甚至連草木也不會折斷,堪稱“仁獸”(《說文解字?麒》),故格外受到以耕讀為務的客家人所崇拜。 上古四大兇獸 ———————————————————————————————————————— 四兇分別是:饕餮、混沌、梼杌和窮奇。以人為食,所過之處往往尸骨遍地,寸草不生,天災人禍不斷,而且行為舉止殘暴,因此被封為四大兇獸。 饕餮 ![]() 饕餮的樣貌十分猙獰,長有一張恐怖的大嘴,占據了整個臉龐。利齒如同鋸子一般,嘴略彎曲內勾。眼睛被嘴擠到腋下,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饕餮身軀龐大,足有數十丈,頭顱就占了整個身軀的一半,行動快速,宛如疾風。饕餮見什么吃什么,不管是人類還是糧食,無論看到什么都會被他毫不猶豫地吞入肚內。奇怪的是,饕餮頭大身小,它吃下的食物無人知曉存放在哪里。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怪物,別名叫狍鸮,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其名可比喻貪婪之徒,人們一般稱這種人為“老饕”。 《左傳》中記載為縉云氏之子,而楊慎所撰的《升庵外集》中記載為龍之九子中的老五。 而人們所說的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認為是描繪饕餮的獸面。這種紋飾出現于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那種玉器上面的饕餮紋則是神明騎著神獸的樣子,有專家認為這是饕餮紋最原始的樣子,但饕餮紋更常見于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饕餮在以中國傳說或玄幻武俠為題材的網絡游戲、網絡小說、以及影視作品中均有相關形象。 混沌 ![]() 似豬但無頭無尾有翅膀。 混沌或作渾沌,是中國傳說生物,四兇之一。 《左傳》記載,四兇分別是形象如同巨大狗頭的“饕餮”、似熊但無頭無尾有翅膀的“混沌”、生有翅膀的大虎“窮奇”,以及人頭虎腿長有野豬獠牙的“梼杌”。 《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莊子敘“七竅出而渾沌死”故事。故事大意為:南海的帝王叫“儵”,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儵和忽在渾沌的地方相會,渾沌對待他們很好。儵和忽想報答渾沌,見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來看聽吃聞,渾沌沒有七竅,就為他鑿七竅。每天鑿一竅,七天后,七竅出,而渾沌則死了。 《山海經》中的神帝江: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江字讀作“鴻”音)。另有說法混沌是帝鴻氏的不肖子。帝鴻氏即是黃帝。 漢代地理書《神異經》西荒經記載:“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意指混沌體型似犬,長毛,四只腳,長相像熊但沒有爪子,有眼睛但無法視物,無法行走,有耳但無法聽聞,有人性,有腹但無五臟,有直通不彎曲的腸子,吃東西不消化。抵觸有德性的人,并親近有兇德之人。 梼杌 ![]() 《和漢三才圖會》梼杌。 長得人頭虎腿長有野豬獠牙。 ,中國上古時代傳說中的“四兇”之一,長得人頭虎腿長有野豬獠牙。 《神異經·西荒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 《左傳》記載: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 《梼杌》也是楚國史書。梼,《說文解字》曰:“梼,斷木也。”杌,《說文》未載,但“兀”意為下基,所以“梼杌”原本指斷木樁。因斷木樁上有年輪可見,因此借用為書名。 《疑耀·梼杌》張萱:梼杌,惡獸,楚以名史,主于懲惡。又云,梼杌能逆知未來,故人有掩捕者,必先知之。史以示往知來者也,故取名焉。亦一說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混沌、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兇,以梼杌況鯀gǔn。鯀,禹父。 窮奇 ![]() 傳說窮奇的大小如牛,外貌像老虎,全身皮毛極為堅硬,就連刀劍都砍不破。窮奇的背后還有一雙巨大的翅膀,飛行速度極快。窮奇的叫聲像狗,并且以人類為食。[12]性情乖僻,不僅喜歡吃人,還以人為樂。窮奇有個奇怪的癖好,那就是吃人的鼻子。崇尚邪惡的窮奇經常玩弄人類,甚至鼓勵人類做壞事,每當窮奇看到別人吵架的時候,通常會咬掉有理方的鼻子,如果聽說哪個人正直、忠誠、老實,窮奇就會去他們的家里大肆破壞,如果聽說有人善妒、說謊、行惡,它就會獵取野獸贈予那人,是一頭善惡觀念完全顛倒的神獸。[13]窮奇其實是四大兇獸中最貪玩、最乖戾的一個,而它的兇獸之名絕非虛有其表。 其他靈獸 ———————————————————————————————————————— 開明獸 ![]() 在中國古時蜀地的傳說中,開明獸本是為禍彭國的怪獸,后來被叢帝(鱉靈)降服,并為建國立功,鱉靈有感其功,遂在建國后自稱開明氏,也有說法是開明氏乃是古蜀國的賢王,死后上天才化做開明獸。 開明獸,據《山海經·海內西經》所載:“昆侖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昆侖上。”同時也記載說昆侖門有九面,由開明獸擔任守門之職;而在《竹書紀年》中則稱開明獸是服侍西王母的靈獸,擁有洞察萬物、預卜未來的能力,常在西王母出行前擔任引導。 在蜀地的傳說中,開明獸本是為禍彭國的怪獸,后來被鱉靈降服,并為建國立功,鱉靈有感其功,遂在建國后自稱開明氏。也有說法是開明氏乃是古蜀國賢王,死后上天才化作開明獸。 諦聽 ![]() 中國神話中的一種神獸,相傳其能分辨世間一切善惡、賢愚,相傳是地藏王菩薩的座騎。常被供奉于佛寺地藏殿案側。造型虎頭、犀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特異別致,不同于凡間動物。 諦聽,又稱“善聽”,佛教、中國神話中的神獸。相傳是地藏王菩薩的座騎,常被供奉于佛寺地藏王菩薩的案側。 關于諦聽最早的記載是《道明還魂記》載唐大歷十三年(778年)道明和尚入冥見地藏,寫地藏真容,并說地藏旁有文殊菩薩化身為金毛獅子,諦聽死者的生前事。 外形 其造型虎頭、犀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特異別致,不同于凡間動物。 能力 相傳其能分辨世間一切善惡賢愚。吳承恩《西游記》:那諦聽若伏在地下,一霎時,便可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蠃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顧鑒善惡,察聽賢愚。 傳說 新羅國王子金喬覺攜一白犬出家,隱修山林。金被視為地藏化身,而白犬則被視為諦聽神獸的原形。 白澤 ![]()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虎首、龍(或麒麟)身、雙角、有毛發,能說人話,是可使人逢兇化吉的吉祥獸。 白澤是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神獸。能說人語,通達天下萬物之情理。能夠通曉天下鬼神萬物狀貌,是可使人逢兇化吉的吉祥獸。常與麒麟或鳳凰等,同視為德行高的統治者治世的象征。 相傳黃帝巡狩時,在東海海濱遇到白澤,向它請教鬼神之事。白澤告訴了黃帝11,520種鬼神的事情。 貔貅 ![]()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麒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并轉化為財富,因此許多現代人將它做為手鏈,希望能招財,并說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但其說法并未見于古代文獻中。 貔貅(漢語拼音:pí xiū,注音符號:ㄆ一ˊ ㄒ一ㄡ)為中國傳說的一種瑞獸。中國的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中國傳統有裝飾“貔貅”的習俗,貔貅寓意豐富,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傳說貔貅除了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 貔貅的公獸有獨角、頭朝左、左腳在前、有翅膀和鬃毛,而母獸則正好相反,但其實單只貔貅是不分雌雄。依照民間的說法,公獸代表財運,而母獸代表財庫,一次收藏一對代表有財有庫,才能真正招財進寶,而配戴在手腕上最好一手戴一只,以免兩獸打架。 獬豸 ![]() 中國古時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外觀似羊(或說似鹿),頭頂正中有長獨角,有短尾,尾巴像蝸牛,羊蹄。喜歡居住在水邊,性情忠貞,若見二人相斗,它就會以角撞不對的一方;見二人爭吵則會去咬理虧者,因其與生俱有辨別是非,公正不阿的本能,所以自古視為神獸。 騶虞 ![]() 中國古代漢族傳說中的仁獸,虎軀獅身,白尾黑紋,且不吃活著的動物。 甪端 ![]() 蘇州甪直鎮大門守護神-獨角神獸甪端 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與麒麟相似,頭上一角,能夠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 《宋書·符瑞志下》:“甪端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圣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則奉書而至”。故宮太和殿兩邊就放著一對,用甪端護衛在側,顯示皇帝為有道明君,身在寶座而曉天下事,做到八方歸順,四海來朝,圣明地治理天下玩者愛好也。家者集成也,天下者放眼天下學習也。 甪端和麒麟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臆造的,流行于官場和民間的一對獨角兄弟。在官方,它們象征光明正大、秉公執法;在漢族民間,它們象征吉祥如意,風調雨順。“甪端”其形怪異,犀角、獅身、龍背、熊爪、魚鱗、牛尾。在孔林中,也有甪端。 |
|
來自: 天童老僧 > 《罕見/已滅絕/史前/未來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