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橫財發展會 2023.02.07 玩歸玩,鬧歸鬧,別拿福建人的宗教信仰開玩笑。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各地的電影院好是火爆,尤其是在民營經濟好是發達的福建,像是《流浪地球2》、《滿江紅》這樣的大片更是一票難求。 然而更有趣的事情在于,哪怕電影票有多難搶,福建人也沒忘記請神明們看一場。 就在2月1日這天,有福州網友到電影院看電影,沒想到前排座位就坐滿了各路神仙。仔細了解以后才知道,信眾們不僅給神仙準備了零食飲料,就連要看哪部片子,都是向神明“問杯”請示以后才選的。 從過去為了讓神仙坐飛機,專門給神仙辦身份證,到今天請神仙看電影,而且特意請示場次,不難發現,福建人的“迷信活動”確實很“上頭”。 然而,你在認真了解以后,甚至不會就此對福建人有任何負面的看法,甚至會覺得這樣的福建人是真的可愛。 01 “狡猾”的福建人,神明面前也不敢撒謊 如果你是福建人,或者你經常跟福建人民打交道,你會發現,福建人最突出的特質,不是一口純正的胡建普通話,更不是年段長、作業紙、溫書假這樣一些專有名詞,而是福建人對一切宗教信仰能夠始終保持高度崇敬的心態。 在福建,一場“迷信活動”能讓教育局宣布開學延期。 例如在今年正月初一,福建省石獅市的教育局發布通知,全市中小學、幼兒園要在1月30日(正月初九)正式開學。換成是其他省市,家長們要聽說神獸能夠早早歸籠,想必也會無比高興。 然而,在收到通知以后,家長們居然比孩子們更生氣。 因為在我國道教信仰中,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日,在這座泉州市代管的閩南小城,百姓們都要為“拜天公”忙前忙后,大人們沒時間送孩子返校,孩子們也要跟著大人拜拜。 △開學日撞上“天公生”,家長們意見很大 好在教育局也十分通情達理,得知民間巨大的情緒反彈后,教育局當晚宣布開學時間另行通知。 事實上,在石獅所屬的閩南地區,初九拜天公一直都是當地人流傳了上千年的傳統習俗。而且無論是在閩南地區還是整個大福建,當地人這種看似“迷信”的心態,也早已融入到他們日常生活的諸多細節之中。 獨特的城市風貌與優美的山海風光,讓不少熱門電影、電視劇乃至綜藝節目都想喜歡來福建取景拍攝。 然而,不管你是從哪來的明星藝人,來福建趕通告總會被“冷落”。沒錯,哪怕是再大的明星來福建拍攝,當地市民也是不為所動。 即使在廈門舉辦的金雞獎晚會總能邀請到各路明星大咖到場,那些專程到機場迎接的粉絲其實大多都是從全國各地遠道而來,真正的local則是呆在家中好好休息,絕不去跟外地人湊熱鬧。 △金雞獎在廈門開幕,廈門人最擔心堵車影響自己出門搞錢 福建人似乎很難理解追星族的各種迷惑行為,畢竟在他們心中,明星再怎么大牌,也比不上神明在他們心中的地位。難怪有網友調侃,如果你叫福建人六點起來接明星,估計沒人理你。換成是六點起來接神明,他們四點就能到齊。 不要因為看到福建商人走南闖北做生意,論商業頭腦一個個都十分“狡猾”,但再“狡猾”的福建人,遇見了神明也不敢造次。 在我國,從澳門到天津一路向北,都有媽祖信仰的存在。而在漁民們的心目中,媽祖作為守護神的地位更是無可取代的。 而在過去好長一段時間,網上就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段子。有位漁民因為欠錢不還被債主告上法庭,即使對簿公堂也矢口否認借錢不還的事實,然而法官直接問他:“你敢在媽祖面前發誓嗎?”,沒想到漁民當場改口,承認自己借錢不還的事實。 △明明是很多年前的一個段子,還有1.2萬網友覺得好贊 是的,哪怕你是多么虔誠的無神論者,看見福建人的這些“迷信行為”,你不僅不會覺得十分可憎可恨可惡,反倒是感到無比可愛可敬可親。 如果你剛開始跟福建人打交道,你會發現他們好是“迷信”。但相處久了,你會發現這種“迷信”的特質早已融入了每一個福建人的DNA,甚至讓福建人的lifestyle能夠融合復古與摩登,貫通global和local。 02 “迷信”的福建人,不追星,只追神 別看福建人的這些個“迷信行為”似乎適應不了當下,其實福建人的“迷信”就是“信而不迷”,而非“只迷不信”。 福建人宗教信仰的第一大特色,莫過于那種local的情懷。 是的,福建人每年都會定期祭祀的神明,并非全都來自于傳統的佛教、道教的系統。這些神明好多都源自當地人的民間傳說,甚至還有現實原型。 例如在福建當地香火最盛的媽祖信仰,其原型相傳就是宋代出生在福建莆田,一位名叫林默的女子。相傳她能預測海上氣象,甚至駕著草席出海救人,或是在海中亮起神燈指引迷路的航船,庇護無數舟船一路平安。 △2012年開播、劉濤主演的電視劇《媽祖》,大陸央視、臺灣中視相繼播出。 至于閩南人、臺灣人乃至東南亞華人都十分信奉的保生大帝,其原型吳夲(tāo)也是北宋時在閩南一帶救死扶傷的醫師。 △保生大帝是神明,也是福建人心目中的“千年名醫”。 在福建漳州乃至臺灣、東南亞的漳州人群體中,開漳圣王也是他們共同的精神圖騰。 而這位開漳圣王的原型就是唐朝時的漳州刺史兼漳浦縣令陳元光,唐朝時是他率領87姓部將駐守漳州二十余載,子子孫孫在此繁衍生息,將其奉為神明,不僅是為了牢記老祖宗的治理有方,更是為了傳承愛國愛鄉的博大胸懷。 △2018年6月,千名開漳后裔同祭開漳圣王陳元光 福建人祭拜的神明很local,背后反映出的價值追求也很special。 從人類開始用文字記事開始,無論是什么宗教,虔誠的信徒們都會講自己的神明當成是一種超自然力量的象征。 事實上,信仰了各路神仙近千年的福建人同樣也是這樣的心態,不過不一樣的是,他們在祭拜神明的時候,不僅很虔誠,而且很“客氣”。 網上有人問“福建人給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一位福建網友的解答就十分到位。 就像這位網友所說的一樣,福建人會祈求神明保佑自己順風順水,但不會指望神明讓自己能夠不勞而獲。老一輩的福建人哪怕再是“迷信”,也會時不時告誡年輕一代福建人神明只會保佑那些自己努力的人,如果自己都不努力,神明拿什么保佑你? 這樣的說法,確實好像西方世界流傳已久的“天助者自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由此可見,在引導宗教與現實社會相適應的道路上,福建人同樣是遙遙領先。 福建人雖然“迷信”,但他們的“迷信行為”甚至能夠與時代接軌。 在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的西沙灣畔,有一座名為“天下第一廟”的廟宇,廟里供奉著27尊解放軍泥塑。 △福建人不僅崇敬神明,而且崇敬人民子弟兵。 在1949年9月,當地一位名叫曾恨的小女孩正在沙灘玩耍,結果不行遇上了國民黨軍的轟炸機朝岸邊襲來。而在這時候,五位解放軍戰士沖出掩體,奮不顧身地撲向小女孩,將她推向安全地帶。 結果這五位解放軍戰士不幸犧牲,到了1993年,為了紀念包括這五位解放軍戰士在內的,為了解放當地百姓而犧牲的解放軍戰士,曾恨帶頭出資修建了這座“解放軍廿七君廟”。 總有人說“迷信”的福建人喜歡“為信仰充值”,不過在所謂的“為信仰充值”的背后,也讓我們發現:福建人很愛拜神,但如果能以凡人之軀為國泰民安、社會民生付出貢獻甚至犧牲,同樣能被福建人尊稱為“神”。 03 福建人“迷信”的本質,就是“為信仰充值” 曾幾何時,那些求仙問道、興修廟宇的行為,總會在網上被人調侃是“21世紀的贖罪券消費”。然而福建人的“充值信仰”的行為,真不能簡簡單單地與“購買贖罪券”歸為一類。 那些明清時期遠渡重洋到東南亞謀生的福建人,也將故鄉的民間信仰帶到了當地。福建這片土地得以在過去四五十年來飛速發展,在這背后,同樣少不了信仰的力量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靠著民間信仰的紐帶,旅居東南亞的福建人世世代代能與故鄉保持著緊密鏈接。在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也會動身返鄉,要么辦廠興業,提供就業崗位。要么在故鄉捐資助學,讓孩子們有學可上。 △“捐大廈、辦廈大”的華僑旗幟陳嘉庚先生,如今有80%的海外福建人在東南亞發展 在電影《阿甘正傳》里,主角阿甘曾經以來華參加中美乒乓球友誼賽,回國后接受采訪,說到對中國最深的印象,阿甘專門提到了“中國人不去教堂”。 假如《阿甘正傳》能有續作,或許阿甘和他的后裔們能否也來中國的福建看一看? 因為看似“迷信”的福建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同樣會有虔誠的信仰。 而這樣的信仰,不僅讓我們沒有沉迷于不確定與偶然,而是堅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只要肯努力,小蝦米也會有“出頭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