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 在閩南,“轉角遇到神”很正常。 抱著“搜神”的目的在這片土地上行走,會驚嘆其數量之眾、層次之豐富。無論是“官方認證” 的觀音、如來,還是居于一隅的地方俗神,都能連同祖先、宗親,被供奉于宮廟當中。 這里一年到頭都是人與神的狂歡,在閩南,與神仙的互動是日常,也是每個閩南人不吝錢財、傾盡心力的最要緊的大事。 -01- 人神共此時 閩南一帶元宵左右一般是村莊的社日,社日里要游神巡社,巡社之前便要先踏過火路以示凈化。攝影 / 劉國強 閩南人信奉“舉頭三尺有神明”,但神明并非高高在上,婚喪嫁娶、柴米油鹽,世俗生活中的大小事,神明都可參與。當神在身邊,閩南人的內心有了安穩(wěn)之處。 端午節(jié)沿海沿江的群眾都會利用天然水域舉行龍舟競渡比賽。攝影 / 簡銀蕉 閩南民間信仰中祖先崇拜的各種儀式活動 , 大部分是從古代的中原延續(xù)而來的,而閩南人卻將這些儀式活動保存得比中原更多、更完整。閩南神祠眾多,單單泉州城區(qū)就有三十六鋪、七十二境。每位神明的誕辰都要舉行廟會,再加上觀音、媽祖、保生大帝、玄天上帝、關帝、文昌、城隍等普遍祭祀的神明,一年四季,閩南的城鄉(xiāng)廟會絡繹不絕,酬神謝恩活動層出不窮。 送王船,是閩臺、東南亞的沿海地區(qū)長期以來的一種敬奉海神的傳統(tǒng)活動。攝影 / 陳東輝 朝拜之外,閩南人的酬神活動極為豐富,歌舞、雜技、鼓樂、戲曲,幾乎無所不包。而狂歡的高潮莫過于神明的出巡或進香,儀仗、旗幟、蜈蚣閣、大鼓吹、宋江陣、高蹺、馬隊等穿街串戶,挨家祈福。人們把“神靈”請出來,近距離溝通,與神同樂的同時,表達對神明的虔誠,萬人空巷,場面極為壯觀。 -02- 香火萬年 可以說,在閩南,神明的感召力根植于民間社會。 福建湄洲媽祖祖廟,是全世界所有媽祖宮廟的祖廟。 自唐宋以來,閩南逐漸被納入中原的正統(tǒng)文化體系當中,民間祭祀活動的正統(tǒng)化成為國家管理地方社會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福建,媽祖的神格演變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過程,莆田林默娘,從賢良港民女變成湄洲神女,隨后又升格為圣妃、天妃、天后,如今已有“海峽女神”的美譽。 保生大帝祭典數萬人參加 閩南地區(qū)影響最大的神明—保生大帝的正統(tǒng)化進程也是如此。保生大帝名叫吳夲,源自宋代閩南一位懸壺濟世的吳姓道人,早期行跡具有巫醫(yī)色彩,明代獲得敕封后被皇家與道教封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司管著人間醫(yī)療健康。如今每年三月十五保生大帝神誕,海峽兩岸的眾多分香廟宇都會來祖廟進香,規(guī)模宏大。 -03- 回哺故里 閩南人與神同居的樸素理念,在建筑面前得到了極好闡釋。攝影 / 趙建軍 閩南地區(qū)神明信仰之發(fā)達,與僑鄉(xiāng)社會的特質同樣關系密切。 閩南地區(qū)是全國最大的僑鄉(xiāng)之一 ,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 與東南亞隔海相望, 歷史上很早就有移民移居海外, 而且移民地區(qū)主要集中在閩南。在他們移民過海時,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族源和地望,攜帶了列祖祖牌,將祖家的鄉(xiāng)土保護神“分香”過去, 作為在新居地的保護神, 稱“唐山神”,不僅在其祠堂、宗廟及族譜上有記載, 而且在門匾上也有標記。 廈門市滄海區(qū)青礁慈濟宮 東南亞華人信奉佛教為多,人們開業(yè)、購置房產都愿意請風水先生指點, 許多家庭都供奉或陳列觀音、菩薩、關公及福、祿、壽三星像。在海外的廟宇數量和香火景氣都有超越故土之勢, 其中, 天上圣母更是成為全世界華人的共同信仰。正是福建寺廟作為“祖爐”的神圣性, 牽引著他們不遠千里、跋山涉水來朝拜、捐助。 只要廟宇仍在,神明就一直在。 關帝廟 閩南人祝禱常愿“香火萬年”,香火的概念在他們的世界里,不只于血脈,還在于文明。 -END- 文|張侃 編輯|張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