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財富就是書籍,因為書籍說到底就是前人的經驗總結。你會發現,人們社會的重大變革,都是建立在書籍的流通程度是否暢通的基礎上的,比如宋朝的迅速發展,四大發明功不可沒。 國外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印刷術的普及功不可沒。更別提現在的信息時代,可以說當代科技之所以發展這么快,就是因為信息傳輸的速度足夠快,而即便是數字化發展如此神奇的今天,我們的書籍也永遠存在。 ![]() 因為哪怕是尋常人不會看,書籍也會成為一種記錄,一種藏品,被認認真真保存下來,這樣即便哪一天,網絡這些虛幻的世界停擺了,我們還有可以參考的來路。而古代用于指導人們生活生產的最經典的書籍,莫過于工匠魯班寫的《魯班書》。讓人疑惑的是,分明是工匠寫的技術類書籍,為何偏偏卻被看作了禁書,這本書到底犯了哪些問題?其實翻開書看看第一句你就能大概猜到了…… 魯班與魯班書魯班的名字是家喻戶曉了,就算如今我們木頭家具、用品,連有木匠的活兒已經很少了,知名的游戲里不也有魯班的身影么。 我們現在可能很難想象,在農業社會的上千年里,魯班幾乎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因為他創造了大量可以用于生產生活的器物,也正是這些東西推動了我國農業社會的發展,為今后的社會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 魯班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他出生在一個工匠世家,只是那個時候的工匠物件還是個稀罕物,做起來流程又多又麻煩,而且做出來的東西也未必好用。生長在這樣環境中的魯班從小就開始發散思維,看到這些不方便操作的總想著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精進一點,對于不好解決的難題則想著能不能創造個什么來解決難題? 在這樣的奇思妙想中,還真讓魯班給想出來了,所以他改良了大量的農具,讓它們變得更結實好用,他還創造了鋸子、傘等物品,讓百姓的生產勞動更快更方便,他還發揮想象力設計出墨斗、鉆孔等物件,讓工匠們有了更趁手的工具,能做出更標準的器物來,他還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做了出來,比如可以飛的木鳥,一些考驗人的機關鎖。 ![]() 魯班的厲害之處就在于他所設計的一些東西至今為人們看來都是可以用的,木鳥等更是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讓我們至今都難以復刻。也就是這樣的一個奇人,幫助普通民眾了太多,民間都對魯班十分敬重。 聳人聽聞的第一句就是這樣一個人物,按理說他所流傳下來的東西都是要被人們奉為圭臬的。可奇怪的,記載了魯班大量創作內容和方法的《魯班書》卻在后世的歷朝歷代中多次被視為禁書,極大影響了傳播效果。 ![]() 后世為什么如此排斥《魯班書》呢,其實這和《魯班書》記載的內容有關。比如《魯班書》開篇第一句就十分不友好。因為那是一句詛咒,說的是想要學這本書里的方法,一定會絕后。這在古人無后為大的觀念里可是十分觸犯禁忌的。畢竟古人往往也比較迷信,對于這種開篇就說不吉利的話總會感覺觸了霉頭,即便是有些學的想法,也會在看到后變得瞻前顧后。 可以說,就只靠開頭這一句,《魯班書》就勸退了一大半的閱讀者。剩下來的愿意繼續學的,要么是真的對工匠活兒愛到了極致,真的想弘揚此道,要么就是被逼到了絕地,抱著孤注一擲的心態想要給自己博得一個新的出路。所以一個很奇妙的現象發生了——根據野史統計,那些認認真真看了《魯班書》并學下去了的人里,還真的絕大部分沒有了后代兒孫。 ![]() 這其實也能理解,畢竟在開篇詛咒的前提下,愿意來學的人都是真正的癡兒,而古來的癡心人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后就會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到時候忽略家庭,不成家或者成家后也沒有眷念,導致家庭經營的一塌糊涂。要想留下后代,除非女方也是同樣的癡人,能夠理解男方,但這樣的幾率實在太少了。就是放到現在,要找到兩個絕對志趣相投的人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魯班書》被禁的真實原因但僅憑一句話就把《魯班書》當做禁書,多少還是有點小題大做了。因為只要內容足夠優秀,歷史上還是有很多不信玄學的王侯將相,總不至于大家都把《魯班書》的詛咒當回事。所以它被禁的關鍵還是在于內容方面。 ![]() 《魯班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工匠類大多記載在上卷,這一卷其實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很多人都表示看了上卷受益良多,甚至有人建議只看上卷,可見問題主要出在了中下卷。那么中下卷到底記錄了什么呢? 其實兩個字就可以概括——法術。法術有自然之法,有巫蠱之法,有玄妙之法。《魯班書》偏生就是每個方法都講到了,甚至在中下卷部分,巫術還大量存在。可是巫術在古代歷來都是被視為禁忌的,尤其是巫蠱之禍后,這些術法成了大家默認的紅線,沒人愿意碰他,可《魯班書》不僅寫了巫術,內容還十分詳盡,這顯然與歷朝歷代奉行的價值觀出現了沖突,《魯班書》被禁也就情理之中。 ![]() 相比而言,百姓家對于這些則要看的比較淡一些,而且很多人還十分信奉這些,這也是《魯班書》得以在民間流傳的原因。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魯班書》上卷記載的內容那是確實可行性很強啊。 小結《魯班書》里的大量法術至今也沒人弄清楚其中的真假,以及魯班當年記載的真實原因。不過《魯班書》記載的工匠技藝部分確實至今都能讓人受益匪淺,它已成為了古代工匠技藝的重要資料,被保留被參考,后面的法術部分或許也可以留給后人探討,說不定也能琢磨出一些對我們有用的內容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