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他愛心泛濫,悄悄與狗同吃飯菜。 當和尚,比流亡好不了多少, 早晚清粥不見米, 僧侶不得不避世隱居。 遭破壞殆盡的佛教, 人心渙散,被貶下流, 脫離社會,僧格不彰, 一般僧人只會超度誦經, 談不上弘法布教。 太虛大師奮力一吼: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佛教興亡,僧伽有責! 佛教不應該消極避世, 而應該以出世的精神, 來做入世的事業!” ![]() 感念老和尚慈悲, 星云什么臟活累活都搶著干, 沒有清潔工具, 就用手指摳洗廁所臭穢。 三年后, 宜蘭的居士請廟里師父去講經, 可那地方太偏, 一路九轉十八彎把人能顛死, 法師們去了一次再不去第二次, 居士見星云是新來的,試探著邀請 , 星云想都沒想就說“好啊。” 來到宜蘭破敗的像大雜院的雷音寺, 他席地而坐, 面對信徒們滔滔不絕開始講經。 晚上沒有地方住, 就蜷縮在佛案下過夜, 為了讓更多人學習佛法, 趴在破舊的縫紉機上, 他寫下了《玉琳國師》 《釋迦牟尼佛傳》, 這些書都被影視改編,火遍全國, 一時間,星云成了“佛教明星”。 信徒從四面八方涌來, 為能因材施教, 他絞盡腦汁與時俱進, 創造了無數個第一: 他提出四大信條: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 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他提出四大宗旨: 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 寺院住不下,他知道了, 把房間讓給了客人, 自己躲在佛學院陽臺上, 坐了整整一個晚上。 他還資助了特別特別多的孤兒, 所有的錢全部拿來精心培育他們, 晚年他生了病, 為了給他們掙學費, 還在辛苦寫毛筆字賣錢, 那時他眼睛花了握筆不利索, 就顫抖著寫了一遍又一遍...... 星云大師說,佛學講因緣和合, 所謂惡緣就一定結惡果嗎? 他幼年遭遇破碎的家庭,戰火的流亡, 饑寒交迫,橫逆臨身, 種種苦難種種不幸種種惡緣, 卻淬煉出他的“善念”: 檢視過往, 他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 卻養成好學; 他沒有貴親厚戚的照顧, 卻平等愛人; 沒有周全衣食的供應, 養成隨遇而安; 沒有冶游玩耍的環境, 養成慎思自省。 惡緣起,未嘗不能善緣終, 他以此教導世人向善,向愛,向慈悲。 許多年前, 一位臺灣居士將一尊佛首贈給星云, 他看過后認定這是大陸的文物, 文物部門來往認證, 確認是河北被盜的釋迦牟尼佛首。 星云發大愿, 要將佛首送回它原來的地方。 經過努力,千年古佛回歸, 實現“金身合璧”, 佛首被盜是惡緣, 星云贈回結善緣,因緣具則成, 這件事情不單單局限于文物回歸層面, 而是對于兩岸同圓中國夢, 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 星云愛世人,也愛家國, 他反對“臺獨”,主張兩岸和平。 2009年他在世界佛教論壇中講: “臺灣沒有臺灣人, 臺灣哪個不是中國人?!” “星云大師,是佛教誕生以來, 最有成就的大師, 是世界華人中,最有威望的大師。” 最近幾年身體頻頻亮起紅燈, 隔兩天就要洗腎,才能不耽誤進食, 即便如此, 每逢主持會議、接待重要訪賓時, 他也堅持到場,從不缺席。 為“愛”,耗盡他的生命, 2023年2月5日,星云大師圓寂, 于元宵節離去, 圓滿中去往極樂世界。 他的遺囑遺愿,牽動億萬人心, 大師說,他沒有舍利子,繁文縟節全免。 有人說,如果舍利子和人間佛教, 都算紀念的話, 大師選擇了人間佛教, 普世之心,大濟蒼生, 如此胸懷天下,要舍利子來做什么? 有人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身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師這是得自在,把一切都放下了, 舍利子是凡人的向往, 可對星云而言, 破我執,不著相,空空空。 這一生成就非凡,享譽世界, 他是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 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永久榮譽會長; 休斯頓市長定六月二十日為“星云大師日”; 他寫下了近60本文學作品, 世人都覺得大師非常富有, 榮譽、地位、信徒, 大師遺囑說:“我空無一物。” 在這個世界上, 他不想為自己建一房一舍, 為自己添一桌一椅, 他這一生,不曾使用辦公桌, 也沒有自己的櫥柜, 雖然徒眾用心設置, 但他從來沒有用過。 他沒有上過幾次街,買過東西; 沒有存款, 因為所有一切都是大眾的、 都是佛光山的,一切都歸于社會。 世人覺得他聚眾有方, 世界上有他的數百萬信徒, 大師說:“我一生孤寂。” 信徒不是他的,弟子不是他的, 以退為進,以眾為我, 以無為有,以空為樂, 這就是大師的人生觀。 不留一張紙,沒有一分錢, 上無片瓦,下無寸土, 清清白白來,干干凈凈走。 星云大師什么都沒有, 做好事是善,存好心是美, 他只是一介貧僧, 卻做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任擔當, 做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 做到了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凜然不屈。 心底無私天地寬, 渡己渡人渡眾生。 人天眼滅,般若舟沉, 大師遠去,常懷感恩, 人間佛教在,何處不星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