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歲女博士疑因洗牙感染梅毒」,最近,一段來自抖音博主「醫路向前巍子」的視頻引起了不少關注和討論。 認證信息顯示,博主「醫路向前巍子」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密云醫院急診外科醫師,擁有 2400 多萬粉絲。 「醫路向前巍子」個人介紹截圖視頻中,「醫路向前巍子」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一位 27 歲的女博士因感染梅毒向醫生求助,表示自己一向潔身自好,去年體檢也沒有任何問題,但今年體檢后收到通知,發現自己梅毒陽性,隨后確診梅毒感染。 女博士表示,自己沒有獻血(輸血)經歷,也不存在母嬰傳播的可能,沒有做過任何醫美手術,甚至沒有紋過眉,但曾有在口腔診所洗牙的經歷。 因此,「醫路向前巍子」認為,這名女博士很有可能是因為洗牙感染了梅毒。視頻最后,他建議公眾前往正規醫院洗牙,并在洗牙前查血常規及傳染病。 視頻來源:醫路向前巍子 視頻一經發出,引來了不少醫生同行的質疑和反對。有人質疑案例真實性,認為博主夸大其詞帶來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慌;也有人表示從未有類似病例報告,根本不存在洗牙感染梅毒的可能。 洗牙感染梅毒?目前尚無病例報告 這段視頻的核心爭議點在于:洗牙到底會不會感染梅毒?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系統性性傳播疾病。一般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兩種,前者從母體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后者一般通過性接觸傳播。此外,輸入梅毒螺旋體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也可引起輸血后梅毒。 「在正規醫院洗牙感染梅毒,可以說是基本不可能的。」孝感市中心醫院口腔科副主任徐勇剛說,「除非這個診所完全不做消毒,上一個患者使用過的器械繼續給下一個患者用。這樣的黑診所現在也很難找到了。」 根據人衛第 9 版《醫學微生物學》,梅毒螺旋體不能在無生命人工培養基上生長繁殖,且對溫度和干燥特別敏感,抵抗力極弱,離體后干燥 1~2 小時或 50°C 加熱 5 分鐘即死亡。血液中的梅毒螺旋體 4°C 放置 3 天可死亡,故血庫 4°C 冰箱儲存 3 天以上的血液通常無傳染梅毒的風險。對化學消毒劑敏感,1~2% 苯酚處理數分鐘即死亡。 那么,是否存在一些極端情況,讓患者通過非性途徑感染梅毒? 一篇對梅毒傳播途徑進行綜述的論文[1]提到,在醫護人員常規使用外科手套前,曾有醫生在手指和鼻子出現了生殖器外梅毒病變;還有病例通過人類咬傷感染梅毒;而在嬰幼兒和兒童中,存在感染者咀嚼食物進行「口對口喂養」而感染梅毒的風險。如 2022 年 4 月,一項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 Case Letter 報告了一名三歲男童被確診梅毒,研究者認為可能與梅毒感染者母親曾用預先咀嚼的食物喂養孩子有關。[3] 不過,在查閱中文和英文文獻的過程中,我們暫未發現任何與洗牙或口腔有創操作相關的梅毒感染病例報告。美國 CDC 官網對梅毒的科普則明確表示,梅毒不會通過偶然接觸馬桶座圈、門把手、游泳池、熱水浴缸、衣服或餐具等途徑感染。 圖源:美國 CDC 官網截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劉文斌介紹,在臨床實際操作中,對梅毒等傳染性疾病的溯源非常困難。「在正規醫院,按照正規的流程走,感染梅毒的可能性是幾乎沒有的。」劉文斌說,「從醫學角度,很難給出 100% 確定的答案,這是一個概率問題,醫生在做科普的時候不能把話說得太絕對。」在視頻中,「醫路向前巍子」還建議,應前往正規醫院洗牙,并在洗牙前進行血常規和傳染病檢查,如有特殊情況,則需要對器械進行特殊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徐勇剛認為,在這個討論中,查血常規和查傳染病應該分開來分析。「查血常規一般是為了排除凝血異常問題,不過很多醫院不做硬性要求,醫生一般可以通過病史問詢、就診經歷判斷。」而是否需要在洗牙前檢查傳染病,徐勇剛表示,他所在的醫院目前沒有這方面要求。「據我了解,很多正規口腔醫院或三甲醫院都沒有這樣的要求,因為洗牙本身就是一個安全的操作。」根據我國《口腔器械消毒滅菌技術操作規范》,口腔器械處理的基本原則要求,進入病人口腔內的所有診療器械,必須達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和(或)滅菌」的要求。此外,凡接觸病人傷口、血液、破損粘膜或者進入人體無菌組織的各類口腔診療器械,包括牙科手機、車針、根管治療器械、拔牙器械、手術治療器械、牙周治療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須達到滅菌;接觸病人完整粘膜、皮膚的口腔診療器械,包括口鏡、探針、牙科鑷子等口腔檢查器械、各類用于輔助治療的物理測量儀器、印模托盤、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須達到消毒。 圖源:《口腔器械消毒滅菌技術操作規范》截圖「這是一個『標準預防』的概念。」徐勇剛說。所謂標準預防,是指預防性地認定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需進行隔離,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采取防護措施的一種預防手段。「包括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及各種醫療垃圾同樣是按照這樣的思路來處理。按照標準流程操作,很難通過洗牙感染疾病。」徐勇剛說,「也不存在因為患者有感染性疾病,而對器械進行特殊消毒。都是按照標準流程進行。」不過,也有人表示,在部分三甲醫院或正規口腔醫院就診時,醫生要求操作前進行傳染病檢查。對于這樣的情況,徐勇剛表示,這主要是為了減少醫生的臨床暴露風險:「如果特殊情況,醫生在操作上會更加注意。但查與不查,對患者的安全性影響不大。」2023 年 2 月 8 日,「醫路向前巍子」賬號更新視頻,回應爭議:「確實此前的表述不太嚴謹,向大家表示道歉。」「醫路向前巍子」在視頻中說,自己請教了一些口腔科同行:「第一,洗牙感染梅毒的可能性是極小的;第二,洗牙前一般是不需要驗血的……通過這次事件,我認真反思,接受新老朋友的批評。后面的科普,選題和醫學知識會和同行請教,和更多老師學習。」視頻來源:醫路向前巍子 同時,「醫路向前巍子」賬號中此前的「27 歲女博士疑因洗牙感染梅毒」視頻已被刪除。不過,在搜索過程中,我們發現,像這樣的「因洗牙感染梅毒」的視頻,并不只有這一個。 圖源:視頻截圖「輿情有時候可以反過來作用現實,甚至影響臨床的操作。」徐勇剛說,「如果公眾因為這樣的科普產生擔憂,醫院也有可能增加查血常規和傳染病的環節,不僅增加就醫成本,也可能造成沒有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不可否認,視頻中建議前往正規醫院就診的意圖是好的。但是,這樣不嚴謹的科普同樣可能引發公眾不必要的焦慮、恐慌,甚至讓公眾對有益的、正規的醫療技術產生抵觸心理。 一些網友評論截圖「做科普,或者說做媒體,都有一個通病:不吸引人眼球的東西沒有人關心。這是事實。」劉文斌說,「如果你的內容不絕對、你的語氣不肯定,讀者對你也會有懷疑的態度。但在醫學領域,了解得越深入,越會發現,很多事情都不能說得太絕對。」劉文斌認為,醫學科普最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我本身也做科普,我的底線是,你的標題可以稍微起得吸引眼球一些,但內容一定要實事求是,足夠科學。」(策劃:z_popeye|監制:gyouza)致謝:本文經 孝感市中心醫院口腔科副主任 徐勇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劉文斌 專業審核參考資料: [1]https://www.ncbi.nlm./pmc/articles/PMC5973824/[2]https://journals./pidj/Abstract/2021/10000/Acquired_Syphilis_by_Nonsexual_Contact_in.7.aspx[3]https:///non-sexually-transmitted-acquired-syphilis-in-a-three-year-old-boy/[4]http://www./ewebeditor/uploadfile/2017/01/20170119145649720.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