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野戰軍,簡稱華野,是國共內戰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位于華東地區(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大部)的一支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于1947年3月由原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編而成,原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原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為副司令員,故也稱陳粟大軍。1949年2月,奉中共中央軍委令,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殲滅國民革命軍245萬人,在解放軍5支戰略部隊(東北、西北、華東、中原、華北)中排名第一。 ![]() 歷史華東野戰軍主要源自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由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整編而成),其7個師中的第1、2、4、6、7師(第3師3.5萬人由黃克誠帶領開赴東北,后編入東北野戰軍。第5師由李先念帶領建立中原軍區,中原突圍后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最后演變為江漢軍區),同時八路軍山東軍區留守山東未參與搶占東北的一部也構成了華東野戰軍部分來源。 在“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大方針下,按照1945年9月19日中央部署,山東八路軍一線主力部隊執行“向北發展”,迅速北出冀東和東北。為填補山東主力部隊北上后的空白,劉少奇于9月20日向華中局和新四軍發出撤退江南、迅速向山東開進的指示。9月22日,華中局向新四軍江南部隊和粟裕發出命令:迅速北撤,越快越好。粟裕立即在江蘇宜興張渚鎮主持會議,研究行動方案,汲取皖南事變的教訓,部隊的行動路線要高度保密,迅速行動;經研究定下的后撤方案為: ![]()
![]() 1945年9月23日由劉少奇起草的中央指示電,決定新四軍主力及陳毅、饒漱石二人均留山東工作,望陳毅及所率軍事干部取捷徑直到山東接替羅榮桓的職務,以便羅能迅速去東北。陳毅從濮陽向東日夜兼程,10月3日抵達微山湖,10月5日到達臨沂。10月20日,毛澤東致電陳毅等:中央決定以新四軍軍長陳毅兼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以山東分局副書記黎玉代理分局書記。10月28日,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由江蘇省淮陰分批移往臨沂,華中局與山東分局留下的一部分機關合并籌組華東局,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機關。 1945年9月下旬,華中局令羅炳輝率新四軍第二師從高郵地區、張愛萍率新四軍第四師從泗縣地區、譚希林率新四軍第七師從無為地區北上,作為入魯的第一、第二批部隊。計劃粟裕率領江南北撤的兩個旅到達蘇中地區后,稍加休整,并由蘇中抽調兩個旅補充至約2.2萬人左右,作為第三批入魯部隊。葉飛率廖政國旅及蘇南地方部隊、地方干部約1.5萬人,擬作第四批入魯部隊。 ![]() 1945年9月26日,劉少奇為中共軍委起草致華中局電指出:“江南撤退,但江北必須控制,不可放松。如我在蘇中、蘇北、皖東不能擊退頑軍進攻,則對全國戰略形勢將受影響。你們北上部隊除三師四個旅以外,第二批二師兩個旅,是否再令九旅北進,因九旅原在山東行動。粟裕兩個旅可作為北進預備隊,看山東形勢須要時即調赴山東,不須要時,可留華中工作。葉飛一個旅必須留在蘇中、蘇北,因華中須仍留必要的主力部隊。如將來山東方面須要更多兵力,可從華中派些次要的部隊北上?!?/span> 據此,10月3日,羅炳輝率第二師師部及所屬第四、五旅從淮南北上,過三河、泗陽,在淮北宿遷與第四師第九旅合編為第二縱隊,羅炳輝任司令員,趙啟民任政治委員,韋國清任副司令員。10月20日,第二縱隊越過隴海鐵路,25日至27日進入魯南津浦線戰地。新四軍第七師皖南、皖中部隊會合后,在皖東藕塘整編為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旅,譚希林任師長,曾希圣任政治委員,北上入魯,至11月中旬進入魯南津浦戰區。第二縱隊與第七師共計6個旅,3.6萬人。 由于津浦路徐州至濟南段破路不徹底,致使國軍第十二軍、騎二軍及吳化文新編第五路軍1.5萬余人進抵濟南,中共中央10月12日以軍委名義致電陳毅、羅榮桓、黎玉等人,指示阻織津浦前線野戰軍,并將冀魯豫區的湖西、泰西分區部隊劃歸山東指揮調動:“目前山東與華中的中心任務(除出兵東北外),就是截斷津浦路,阻止頑軍北上,并力求消滅北上頑軍之一部或大部。為此必須立即組織一個強大的突擊力量,布置于徐州以北、濟南以南之適當位置,控制鐵路一段,創造戰場,以便打擊北上頑軍。山東分局前電組織五個臨時縱隊,平均分置津浦、膠濟、隴海三路,不甚妥當。應將魯中、魯南、濱海及湖西、泰西主力集中,再加新四軍北上兩個旅,組成一強大野戰軍,由陳、羅、黎親去指揮(或羅、黎二人中分一人處理后方工作)擔負此任務。 新四軍除令五旅、九旅速到山東外,亦應在淮南、淮北集中力量于津浦路作戰。”按照中央指示,陳毅、黎玉赴魯南前線,指揮津浦線作戰。羅榮桓決定原本北上出關的山東第三師繼續留在津浦路作戰。陳毅于10月23日向中央報告:“截止今晚止,手中只集中山東八師3個團,新四軍九旅3個團,湖西一個地方團600人,新四軍五旅兩個團要25日才能趕到。山東二師本日開至我們附近,又奉羅令東開。三師因開東北而東撤。新四軍二旅王必成部及十九旅譚希林部,本日從淮南、蘇中動身,最快得11月10日左右才能趕到?!标愐愀鶕敃r情況,決定成立津浦前線指揮部,發動津浦路阻擊戰:
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致電祝賀江南新四軍7萬部隊勝利到達蘇北、皖東,并指示部隊進行形勢和任務教育,爭取主力提早入魯。葉飛率第二、第四縱隊渡過長江后繼續北上,于11月10日到達蘇北漣水,與蘇中軍區教導旅合編為新四軍第一縱隊,奉命挺進東北。葉飛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譚啟龍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旅,路線為過隴海鐵路,經山東濱海地區到達膠東,由龍口渡渤海到營口登陸。1945年12月初,全縱隊到達山東莒縣地區休整,中央軍委于12月6日解除該縱開赴東北的任務,留山東參戰。 ![]() 1945年11月3日8時許,吳化文率新編第五路軍總部及主力5000余人,在日軍一個聯隊1000余人的開路掩護下,由界河出動北上。當日13時40分進入陳毅的津浦前線野戰軍(參戰有山東第八師、新四軍第二縱九旅與五旅、山東軍區第三、第四師及魯中警三旅)的設伏區,重創日軍一個大隊,殲吳化文部4000余人,俘第一軍軍長于懷安、師長徐樹聲以下軍官數百名。 1945年11月10日,留在華中、淮南的新四軍部隊組建為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為政委,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縱隊,共4萬余人,在建制上屬于華中軍區,在戰略行動上受華東局、陳毅指揮。12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華東中央局,饒漱石任書記,陳毅、黎玉任副書記,統一領導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的黨政軍工作。12月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機關,任命新四軍副軍長張云逸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留后方負責軍區日常工作),山東軍區副政治委員黎玉兼新四軍副政治委員,陳士榘為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參謀長,舒同為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華中另組華中分局,歸華東局領導,同時成立華中軍區,隸屬新四軍建制。 為統一指揮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和入魯的新四軍部隊,中央軍委決定把山東軍區津浦前線部隊組建為山東野戰軍。1946年1月7日,中央軍委任命陳毅為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黎玉為政委,隸屬于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轄葉飛新四軍第一縱隊、羅炳輝韋國清新四軍第二縱隊和山東第七師、山東第八師,共7萬余人。 1946年6月國軍圍攻中原軍區后內戰全面暴發,兩野戰軍分別在蘇北和蘇中兩個戰場面臨國軍進攻。7、8月間,華中野戰軍在蘇中一帶以3萬人迎戰國軍第一綏靖區12萬人,連續取得了7次勝利,累計殲敵5萬余人,受中央軍委嘉獎并令“各區仿照辦理”。與此同時,山東野戰軍在安徽朝陽集取得勝利,殲敵5000余人,但在隨后的泗縣戰役、兩淮戰役中接連敗北,泗縣、靈璧、五河、睢寧、泗陽、淮陰、淮安全部陷落,兵力損失嚴重。兩淮戰役間,華中野戰放棄圍攻海安計劃,北上增援山東野戰軍,但由于兩軍距離遙遠,未及趕到兩淮已告陷落。10月,山東野戰軍取得漣水保衛戰勝利,殲敵2000余人;11月-12月,華中野戰軍在淮沭路殲敵4000人,在鹽城以南殲敵6000余人。至12月中,國共兩軍對峙于鹽城、漣水、沭陽一線。 ![]() 在半年的作戰中兩野戰軍領導人已充分認識到'華中、山東長期相依,合則俱存,分則俱亡',但由于國軍頻繁進攻,兩軍被迫分兵應敵。1946年10月15日,中央軍委電令:“陳(毅)、張(鼎丞)、鄧(子恢)、曾(山)、粟(裕)、譚(震林)團結協和非常重要,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指揮機關的合并奠定了華東野戰軍的組建基礎。 1946年12月13至18日,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指揮山東野戰軍舉行宿北戰役,以傷亡8000人代價全殲整編69師21000人,師長戴之奇自殺。1947年1月的魯南戰役則是山東、華中兩野戰軍的首次戰役協同,共計殲滅2個整編師另1個快速縱隊5萬3千人,繳獲美制105mm榴彈炮48門,坦克24輛,汽車470臺,俘虜國民革命軍中將整編26師師長馬勵武、整編51師師長周毓英,耗時僅18天。此戰勝利更促成了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的合并。 1947年2-3月間,利用作戰間隙,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并編組為華東野戰軍。轄9個步兵縱隊(不含留置蘇中地區的11、12縱隊),1個特種兵縱隊。 華東野戰軍序列![]() 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