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定要多積德,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談到積德行善,一般人都會認為去捐款捐物,做好人好事等等,很容易忽略掉一點,那就是說好話,多積“口德”。佛教中把眾生日常之造作稱之為“業力”,可分為“身口意”三業。而口業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很多人福報滾滾,與其會說話有莫大的關系,而另外一些人,仿佛并沒有行什么惡,也沒有重大的過失,卻依然生活困窘,諸事不順,皆是因為“口業”太重,福報嚴重虧損所致。想要積累口德,少造“口業”,就要時刻管好自己的嘴,下面的這五種話,大家盡量不要說,因果真實不虛! 一、刻薄語 所謂刻薄,即是對人過分的苛求,要求過于嚴厲,難免讓人難以接受,感到特別壓抑,甚至感覺窒息,使人對自己產生太冷酷,缺乏人情味的不良印象。久而久之,不僅事情不容易達成目標,反而讓身邊的人對你漸漸的疏遠,導致人際關系十分緊張。愛說刻薄語的人,福分也注定淺薄。我們常說人脈即是錢脈,人生的很多事業都需要依靠眾人的努力,一起來完成,如果自己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態之中,人生的前途注定黯淡無光。 二、污穢語 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個人修養如何,通過其談吐就可見一斑。有的人說話極不謹慎,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還特別愛開玩笑。尤其是用社會中流行的各種網絡詞匯,污穢之言,信口開河,口無遮攔的亂說,不僅有失自己的風度,還極大地損毀了個人形象。可很多人并不自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認為自己挺幽默,其實,已經在他人的心里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三、妄語 妄語是佛教“五戒”之一。出家人最忌諱“妄語”。一切都講究從事實出發,以根本事實為依據,誠懇做人,踏實做事,這才是我們應有的基本態度和作風。一個人如果不能誠實守信,說出去的話自己根本無法做到,又或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以故意欺騙的手段,編造出令人生信的謊言,迷惑誘導他人,自己得到了一點蠅頭小利,卻極大地傷害了他人的利益,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是為人所不齒的。 四、惡語 為人處世應該有最基本的言行和道德規范,凡事應該多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和利益。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會說話,說好話,就是對他人的溫暖和尊重,自己也會贏得對方的尊重;而如果出言不遜,惡口傷人,其實傷害最大的還是自己。言語上的傷害絕不亞于任何實際意義上的傷害,而且這種傷害傷人于無形,對精神上的刺激更為強烈,更為長久,造業更大。 五、兩舌之語 所謂“兩舌”,即是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即所謂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且說出來的話嚴重偏離實際,導致兩方都受到誤導,產生矛盾和沖突,而自己卻并沒有得到什么好處,反而在中間看熱鬧,看好戲。這樣的人極為招人厭惡,可以說品德敗壞,人品惡劣,因果報應極其嚴重。如果有此惡習,一定要盡早回頭,深刻懺悔,改過遷善。 以上五種語言,于人于己都十分不利,尤其損傷自己的福德,大家一定要守好自己的“口業”,多積“口德”,福報定會不請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