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香四溢林生金 豐收華章頌黨恩——贊皇縣釋放生態活力繪就如畫“豐”景 2021年09月22日 ![]() 松會村種植的葡萄累累碩果掛滿枝頭。 ![]() 農戶收獲大棗。 ![]() 贊皇縣皇農生態棗業觀光采摘園內種植的大棗。 ![]() 贊皇縣大棗園區。 ![]() 三六溝的板栗。 ![]() 寺峪村黨支部書記檢查蘋果套袋情況。 ![]() 嶺根底村種植的蘋果喜獲豐收。 ![]() 贊皇縣蕊源蜂蜜工作人員直播。
□本報記者 李坤曉 通訊員 韓曉亮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又是一年豐收季。 在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記者來到了贊皇縣。九月的贊皇縣,果香四溢,綠林生金,唱響豐收贊歌。 贊皇縣地處太行山中段東麓,地貌格局大體是“七山二灘一分田”,山場面積115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70%,多年來,把綠色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大力加強生態建設,不斷完善生態體系,靠山吃山、吃山養山、養山富山,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和產業融合發展良性互動的綠色發展之路,成為河北省最綠的地方之一。 大自然賦予了贊皇縣獨特的地理氣候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這為贊皇縣發展“多姿多彩”的林果產業提供了生態基礎。守著優勢資源,更要用好資源。贊皇縣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厚植生態優勢,立足100萬畝特色林果、1100多條溝域等良好生態資源,著力釋放綠色發展活力,奮力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贊皇實踐、贊皇樣板。 今年是黨的百年華誕,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贊皇縣上下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鞏固脫貧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相結合,強力開展鄉村振興攻堅,夯基礎、優環境、強產業、促增收,“三農”工作邁出了堅實步伐。長期以來,全縣廣大農民群眾響應時代號召,投身“三農”事業,在12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默默耕耘、辛勤勞作,用智慧和汗水描繪了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絢麗畫卷,靠自己的勤勞雙手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如今,走在贊皇縣可以看到這里林果豐收的景象無處不在:采摘園里葡萄、蘋果等水果散發著香氣;連片的大棗、板栗,努力吸食陽光雨露結出顆顆飽滿的果實;蜂農正在收獲青山深處小蜜蜂釀出的蜂蜜……與此同時,細細觀察可以看到,老百姓臉上掛滿的喜悅之情映襯出了這里的豐收之景。 小小甜葡萄 串起大幸福 在贊皇縣城西部,距縣城25公里的松會村葡萄園區,一縷縷陽光把葡萄架上的葡萄照得晶瑩剔透。渾圓飽滿的果實掛滿枝頭,令人垂涎欲滴。“以前守著山,日子過得苦,可現在守著山,就有了致富的門路。”捧起樹上紫紅色的葡萄,松會村的老支書路振崗滿臉笑容,“靠著這一山葡萄,村子實現了脫貧致富。” 松會村地處太行山南麓深山區,是水庫移民村,耕地少,山地多。全村43戶143口人曾有29戶78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村子小、耕地少,種地還要靠天吃飯,日子過得能不緊巴?”回想起過去的日子路振崗直搖頭。 轉機始于2016年。這一年,國網贊皇縣供電公司駐村工作隊來到松會村,給這個深山里的小村莊帶來新的希望。“經過駐村工作隊的考察,松會村耕地少,山地多,但這里三面環山,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比起種莊稼,更適合種葡萄。”路振崗告訴記者,在對松會村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特點進行全面分析后,駐村工作隊決定帶領村民發展葡萄種植產業脫貧致富。 消息一傳開,村民們議論紛紛,“種葡萄能致富?”“不種莊稼吃啥?”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駐村工作隊主動上門做工作,還邀請村民到秦皇島、邢臺等葡萄種植先進地區免費參觀學習。終于,村民的疑慮打消了,種葡萄的收益也逐步顯現,村里的鄉親們開始爭相種葡萄,周邊的白草坪、玉皇廟、石嘴頭等村子也紛紛效仿。目前,以松會村為中心的葡萄產業帶初步形成,種植面積1000多畝。靠著葡萄產業,2017年松會村整體脫貧出列,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6700多元。 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村子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村里的葡萄產業要想再上臺階,還得延長產業鏈。”松會村黨支部書記路彥菲說,松會村環境優美,又是通往嶂石巖景區的必經之路,村里正在跟駐村工作隊一起謀劃實施采摘、觀光、休閑、農家樂為一體的葡萄特色產業,吸引更多的人來松會村采摘、休閑。 蘋果掛滿枝 映紅致富路 林果飄香遠,綠色富民來。贊皇縣土門鄉寺峪村村后的山坡上,目之所及一片綠意,上千畝果樹散發出陣陣果香。 今年50歲的村民高彥君正在自家果園里,檢查著蘋果長勢。“這可是咱致富的寶貝,前一陣子,我種的紅元帥、黃元帥這兩個品種已經賣了5000多元。再過幾天紅富士蘋果就徹底成熟了,我又能掙上萬數塊錢。”高彥君笑呵呵地告訴記者,“要不是村里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大力發展林果產業,我們也不會靠著種果樹就實現了脫貧致富。 原來,寺峪村山地偏多,土質并不適合種植莊稼,因此村民的收入并不理想,村里的貧困戶也不在少數。后來在贊皇縣委、縣政府生態強縣理念指導下,寺峪村走出了一條依托林果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的發展路子。 “實際上,村子一直都有種植林果產業的基礎。但是以前這項產業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最大的制約是水源問題。”該村村黨支部書記王素平告訴記者,所以解決水源問題,是他們要做好的第一項工作。2015年村子投入資金120萬元做好水庫清淤、防滲工作;2019年又投入資金900多萬元,開展水利建設工作,修建水渠。終于,一股股清水流進果園。 解決水源問題后,又請來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的專家來村里改良果樹品種,傳授果農最新的種植技術。同時,開展硬化旅游采摘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林果產業的發展給寺峪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小山村又散發出了新的發展活力。2014年村人均收入2100元,2019年則達到了8700元;2015年之前沒有集體收入,如今集體收入達到了25萬元。 “不光是蘋果,現在我們村里每年從5月初至10月底,各種水果陸續成熟,天天都有鮮果可以采摘。5月櫻桃成熟,接下來是大杏、早熟桃子、李子、早熟蘋果等,10月則是紅富士和中華壽桃的成熟季。”王素平說,如今的寺峪村瓜果滿山坡,山村美如畫,成了游客們采摘的好去處。 冬棗金蛋蛋 致富錢串串 走進贊皇縣皇農生態棗業觀光采摘園基地的大棚內,一眼望去,到處都是清新的綠色,清涼的微風夾著棗果甜蜜的芬芳,顆顆圓潤飽滿的“脆棗”玲瓏剔透、掛滿枝頭。 進入5月份,負責人郝樹林就沒閑過,忙接單、忙采摘、忙送貨。“除了往外銷售,還有很多游客自駕來采摘。”郝樹林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今年收入達到了100萬元左右,明年價格還能再翻一倍。” 贊皇縣皇農生態棗業觀光采摘園基地是“以鮮棗采摘生態旅游為特色、有機贊皇大棗標準化生產為主導”的生態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和贊皇大棗產業化示范基地,基地現有面積1200畝,有贊晶、贊玉、贊寶及冬棗等50余個品種。 通過引進50多個鮮食棗優良品種,皇農生態觀光采摘園實現了高檔保健果品鮮食棗的有機生產。鮮食棗的采摘期從每年的5月份一直到11月份。說起鮮食棗采摘,采摘園的郝樹林總是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從5月份一直到現在,我們的大棗就進入了采摘期,每斤鮮食棗達到100多元,采摘的人絡繹不絕。” 近幾年,為進一步調優贊皇大棗種植結構,適應市場需求,贊皇大棗積極推行標準化管理模式,加強果品安全質量監控,建立標準化大棗種植示范園區,引導棗農走無公害、綠色食品的大棗培育模式。郝樹林正是借此契機在園區安裝上了智能化設備,“基地積極將科技運用到農業生產上。目前,基地已經建成了智慧化管控中心,大棚內安裝溫室精量施肥機等科技設備,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保障了果品的質量。” 據了解,大棗是贊皇縣的一大特色,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全縣大棗種植面積45萬畝,為進一步提高贊皇大棗的經濟效益,贊皇縣通過聘請專家,引進新品種,大力發展鮮食棗設施栽培,實現了大棗產業科技轉型發展。贊皇大棗除采青和留紅外,鮮食棗采摘成為贊皇農民致富的新途徑之一,逐漸形成一棗多吃局面,最大限度地提高贊皇大棗的經濟效益。 板栗飄香時 栗農笑開顏 金秋時節,又到了板栗飄香的季節。連日來,在贊皇縣嶂石巖鄉三六溝村,板栗果實飽滿、色澤誘人,沉甸甸的栗蓬壓滿枝頭,栗農們抓住晴好天氣進行板栗收獲、揀選、外銷等工作,板栗園里洋溢著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前些日子趁著天晴,我已經把家里成熟的板栗采摘完了。今年賣板栗又給我家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收入。”村民王為芹說道。據了解,王為芹家種30多畝板栗樹,今年共收獲6000多斤。 “門路在山多栽樹,板栗為主快致富。家里千棵板栗樹,小康路上邁大步。”在素有“太行板栗第一村”美譽的三六溝村,這一段朗朗上口順口溜,完全可以展現出如今這里村民生活的狀態。 然而當年的三六溝村并非如此。昔日的三六溝村,偏僻閉塞,80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3條大溝、6條小岔里。人均不到半畝地,土地貧瘠,水源奇缺。雖有18000多畝山場,但荊棘遍野,灌木叢生。但村子不能一直在貧困線上掙扎,必須向荒山要活路。可高山陡坡能種啥?桃、李、蘋果是水果,三六溝地理條件不合適;大棗、柿子是干果,氣溫和土壤又達不到要求……挑來選去,三六溝村相中了板栗。 據村黨支部書記郭建瑞介紹,近年來,村“兩委”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原則,改良板栗品種近千畝。板栗產業提質增效,規模不斷擴大,鄉親們切實嘗到了板栗產業發展的甜頭,不斷擴大板栗種植面積。同時聘請林果業的專家現場給予板栗的修剪,改良、樹冠更新,及病蟲害物理生物治療辦法等相關知識的培訓。 如今,通過改良板栗新品種,全村板栗的產量到2020年底,已經達到了1500多噸,僅此一項,村民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近兩年,隨著太行山高速路的通車,三六溝的板栗駛上了快車道,這讓村民的勁頭更足了。接下來,村里還要建板栗加工廠,打造板栗觀光游,將板栗做成“板上釘釘”的致富產業。同時,村子走上了“農業+旅游業”綜合發展之路,著力推動“民宿一條溝”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生態鄉村游,打造板栗觀光旅游業,帶動林果、文玩核桃等特色產品銷售,促進居民增收。 青山出蜂蜜 甜到心坎里 “直播間的朋友們,這款蜂蜜產品是我們贊皇縣的特產,蜂蜜新鮮,綠色健康……”9月20日早上6時,在贊皇縣蕊源蜂業有限公司的蜜蜂博物館內,公司董事長陳秀英的小女兒王偉變身一名主播,坐在手機前開始直播賣蜂蜜產品。圍觀網民紛紛下單,一個多小時的直播,賣出近500元的蜂蜜產品。 贊皇有“七山二灘一分田”之稱,山場面積非常廣闊,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特別適合發展養蜂產業。如今經過多年的發展,養蜂產業規模逐漸擴大,成為贊皇縣農業產業化的一個新亮點。 2004年,陳秀英組織成立了石家莊贊皇縣蕊源蜂業有限公司。如今,該公司已發展成為集生產、經營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有蜂蜜、蜂王漿、蜂膠、蜂蜜酒等多種純天然優質蜂產品,年銷售額突破3200萬元。 為讓養蜂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陳秀英和她的團隊開發出多種蜂蜜、花粉、蜂王漿、蜂膠、蜂蠟等產品,還建立了質量追溯系統,確保了產品質量。目前,陳秀英的公司在石家莊及周邊建立了多家連鎖店,衡水、滄州、邢臺、保定、邯鄲等地設立代理商,在北京、上海、沈陽、深圳、義烏等地也先后建立了銷售處,并先后與石家莊北國連鎖超市、滄州鹽百連鎖超市、國藥樂仁堂、河北新興藥房等多家超市藥房簽訂采購合同,通過她對行業的執著,贏得了一批又一批客商的信任。 在縣政府的支持下,陳秀英牽頭在贊皇縣許亭鄉建起了蜜蜂谷,占地1000畝。通過建設標準化蜂場、種蜂繁育場和中蜂區,以點帶面輻射全縣養蜂業,并聯合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中國養蜂學會、河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成立太行山區蜜蜂產業研究院,優化太行山區蜜蜂產業。 “養蜂對于山區農戶是個好產業,昔日一家一戶散養、產業形不成規模的問題已經解決。讓技術升級、標準升級、品牌升級是我們的重點發展方向。”陳秀英告訴記者。 養蜂不與農業爭地、爭肥,老人、婦女都可以管養,特別是對于不能從事重體力勞作的農戶是個好項目。如今,在贊皇縣政府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鄉親靠養蜂過上了甜蜜的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