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列子行 原文:列子行,食于道,從見百歲髑髏,攓[qiān]蓬而指之曰:“唯予與汝知而未嘗死、未嘗生也。若果養(yǎng)乎?予果歡乎?” 種有幾,得水則為繼,得水土之際則為蛙蠙[pín]之衣,生于陵屯則為陵舄[xì],陵舄得郁棲則為烏足,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為蟲,生于灶下,其狀若脫,其名為鴝[qú]掇。鴝掇千日為鳥,其名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為斯彌,斯彌為食醯[xī]。頤輅[lù]生乎食醯,黃軦[kuàng]生乎九猷[yóu],瞀[mào]芮生乎腐蠸[quán],羊奚比乎不箰[sǔn],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于機(jī)。萬物皆出于機(jī),皆入于機(jī)。” 白話:列子出行,在路邊吃飯,發(fā)現(xiàn)一個(gè)上百年的骷髏,他撥開周圍的蓬草指著說:“就我知道你不曾死,不曾生,我果真是這樣嗎?你果真快樂嗎?” 物種來源于極小的“幾”,遇到水就繼續(xù)演化,處在水土交界就成為青苔(水中為藻類),生在丘陵就成為車前草,車前草得到糞土,就成為烏足草,烏足草的根莖變?yōu)榻瘕斪樱~片變?yōu)楹玫綗釟猓餍∠x,生在灶臺下,狀態(tài)如新脫皮毛,名字叫鴝掇(蟲名),鴝掇千日后就成為鳥,名字叫干余骨,干余骨的吐沫變?yōu)樗箯洠ㄏx),斯彌變?yōu)轶篬miè]蠓[méng](黑蚊),頤輅生于蠛蠓,黃軦生出九猷,蠓子生出螢火蟲。羊奚草和不長竹筍的老根,生出青寧蟲,青寧蟲生出大蟲,大蟲生出馬,馬生出人。人又回歸與機(jī),萬物都出于機(jī)(造化),回歸與機(jī)(造化)。 體會(huì):列子對骷髏所說生命在天地間演化,不曾生不曾死,這是站在萬物造化的角度,從人的生命角度,天地把萬物作為芻狗,而萬物在過程中,立于本性,不失天性就是與道并從,所以從道家而言,人在生命過程中可以體道、悟道。 萬物源自道,水幾于道而非道,所以“幾”是道的作用,也是萬物的種子,萬物在天地間演化,這個(gè)演化作用始于“幾”,這是極盡精細(xì)不可測度。 萬物皆出于機(jī),引用陰符經(jīng)“天性,人也;人心,機(jī)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機(jī)”就是萬物和合的緣起,也是佛家的因果關(guān)系,機(jī)是開始,也是下一個(gè)結(jié)果的發(fā)端。本段文字是推演生物演化,中國古人對事物是遵循理性客觀規(guī)律,不是迷信,最終回歸到本源,就是“機(jī)”,詞組中有“時(shí)機(jī)、契機(jī)”,有時(shí)也可看做“機(jī)關(guān)”,時(shí)機(jī)成熟一切都順勢而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