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 口中異味方口唇屬脾,脾與胃為表里,故口唇癥狀多數為脾濕胃熱熏蒸所致,極小部分由外邪和小兒胎毒引起。大概實證多于虛證,熱證多于寒證,里證多于表證。又因口內津液,通于五臟,故臟氣偏勝,便有不同味覺反映于口,成為診斷的依據。 口臭:口內出氣臭穢,多屬胃火偏盛,常在溫熱病及“口瘡”、“亞宣”等證中出現,用加減甘露飲。如若臭如餿腐,則為消化不良,不可作純熱證治療。 經常口有穢氣,用藿香煎湯時含漱。食韭蒜后口臭,清茶送服連翹末兩錢,或嚼黑棗數枚,能減。 加減甘露飲:地黃 天冬 黃芩 枇杷葉 茵陳 枳殼 石斛 犀角 甘草 叢書中的一本,于 2005年重印.書中分析口臭多屬胃火偏盛,推薦用加減甘露飲,我覺得秦伯未老先生是值得依賴的,他的方子也錯不了.在網上查,甘露飲是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方子,現代中醫用他治口臭等疾病效果不錯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5年發表了一篇甘露飲治療口臭80例>可證.我覺得沒有HP和口腔病癥的朋友可以試試這個辦法。 民間配方-[甘露飲] 組成:熟地15-20克,生地12-15克,麥冬10-15克,天冬10-15克,石斛10-15克,枇杷葉9-12克,枳殼6-9克,茵陳10-20克,黃芩6-12克,甘亓3-6克。功效:養陰清熱,化濕斂瘡。主治:口瘡。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三次服。<甘露飲> 加減甘露飲《類證治裁》卷六:加減甘露飲處方 人參、葛根、藿香、白術、茯苓、甘草、澤瀉、木香、滑石、寒水石、石膏。 功能主治 胸胃郁熱之口臭。 摘錄 《類證治裁》卷六 方出《續本事》卷二,名見《醫學綱目》卷二十五:加減甘露飲處方 熟地黃1兩,生地黃1兩,天門冬(去心)1兩,黃芩1兩,枇杷葉(去毛)1兩,山茵陳1兩,枳殼1兩,金釵石斛1兩,甘草1兩,犀角3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男子、婦人、小兒胃中客熱,口臭,牙宣,赤眼,口瘡,一切瘡疹已散未散者。 臨床應用 牙宣《醫學綱目》。予族中有一仆,牙宣口臭,牙齒漸至頹落,予與二服,立愈。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小兒1服分作2服,更斟酌與之。 摘錄 方出《續本事》卷二,名見《醫學綱目》卷二十五 |
|